用整体思维架设小学语文课堂结构

2020-04-29 06:46荣学工
江西教育C 2020年3期
关键词:整体词语课文

荣学工

如果将一节完整的语文课看成是一座建筑,无论是设计者,还是施工者,都不应该仅仅从细节上进行观照,需要具有高屋建瓴的视角和眼光,站立在高位,对文本的内容进行统整和思考,运用整体性思维来架设课堂的整体结构和板块,为铸造高效课堂奠基。

一、单元统整,架构体系化的教学内容

文选性教材的编写方式决定了一本教材应以一篇篇的文本为主要呈现方式。统编版教材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改进,虽以单篇的方式呈现,但单篇文本之间已经在同一主题、紧密逻辑的串联下形成相互关联的单元教材架构。除此之外,编者还设置了导语、习题、语文园地等不同的训练平台,让单元整体性更加丰厚而充实。因此,教师就需要从单元统整的视角来把握文本教学的内容。

以统编版六上为例,单元训练要素是“由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语文教学就必须要从单元所编选的内容中开掘出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资源,从单元整体视角出发研究教材,就能看到完全不同的丰富资源。《草原》一文以作者老舍第一次进入草原为背景,描写了草原广袤的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突出了蒙汉情深的主题。教师就可以将课文中描写景色和蒙族人民的画面作为基础,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视角想象景色的美妙和欢迎场面的喧腾。《丁香结》一文,作者主要以局外人的身份进行观察,重在抒发对丁香结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教师可以借助古人诗词和作者思考的对比,学会联系自己的生活从课文中想开去;而《古诗词三首》中,三位诗人都借景抒情,由自己所看到的景色抒发内心真挚的情感。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以体验的方式,走进诗歌的内核之中,从而形成更广阔、更丰富的收获;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花之歌》的视角则完全不同,是作者将自己当成了花所进行的独白呈现。教师就需要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合理进行想象,从而与文本形成体验上的共鸣。

二、任务设计,架构层级化的教学活动

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必须是真实的,这就需要鲜活情境和切实任务作为基础。整体性视角呼吁基于单元整体的任务,教师要紧扣单元的语文要素,设置适切的、与文本内容相匹配的学习任务,并将任务的落实贯穿于整体单元的活动流程中。

以统编版二下《蜘蛛开店》一文的教学为例,这个单元的核心教学目标是根据课文中的插图想象续编故事。紧扣本课的课后习题,很多教师会将讲述、续编故事作为教学的最后一步,就使得单元训练重点并没有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到最后直接是赶鸭子上架。因此,教师为了凸显单元续编故事的核心训练点,可以将这篇课文的教学分为这样几个活动性任务:初步阅读课文,整体了解文本大意,组织学生完成故事情节的示意图;精读课文,以体验的方式走进课文中的人物,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绘制的示意图,依照文本的表达尝试讲述故事,分别从完整、生动、有趣三个层次训练学生的故事讲述能力;最后,一起探寻故事的发展规律,让学生在想象故事的过程中尝试续编。

三、分解目标,架构对应性的教学板块

从一般认知规律来看,语文教学对文本的感知与解读都需要经历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细读”,然后再到“回归整体”的认知思路。在实践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都会忽略最后的整体性环节,而导致学生只能将自己的思维分散在不同的板块中。这种丧失基础性认知思维的教学,失去了整体性思维和课堂大局的意识,最终会导致学生认知视野的局限性。

比如统编版教材三上中《秋天的雨》一文,第二自然段是一个典型的拥有关键句的总分结构,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会将教学分成两个板块:首先,整体上感知,了解这个语段的主要内容,找准语段中的中心语句;其次,组织学生进行语句细读,并自主选择喜欢的色彩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事实上,这样的教学并没有能真正落实这个单元“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一语文要素。在细致研读的环节中,虽然教师已经引导学生相继理解了词语,并尝试与生活链接,对这些词语所裹挟的内容进行了体悟,但有些词语必须要在整体性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感知与洞察。比如这段的第一句话“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中“五彩缤纷”这个词语,不能将词语的理解停留在色彩丰富的层面上,而需要从整体性视角出发重新回到整个语段的关照。分别从黄色的银杏、红色的枫叶、金黄色的田野、各色的菊花等事物上,回应语段总起句中的“五彩缤纷”这个词语,从而使得文本语言能在回归整体之后形成全新的认知体验,积极为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整个过程,既有深入细节的辨析体悟,又有高屋建瓴的整体把握,形成了点面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张力鲜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作者單位:江苏省沭阳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整体词语课文
容易混淆的词语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找词语
背课文的小偷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一枚词语一门静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