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舆情分析研究所
科技舆情分析研究所
【大数据】科技经济舆情聚合监测平台显示:聚焦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应急科技创新”,近一个月来累计相关报道2965篇,点击量1103851次,评论数1643条,关注网站676家。其中网媒1749篇(外媒11篇),论坛65篇,平媒158篇,政府网站220篇,微信242篇,微博507篇,视频24篇。
【研 判】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国家和地方科技部门迅速行动,采取了快速启动攻关项目、开设成果转化和应用绿色通道、扩大科研资源开放共享,并且试水“悬赏揭榜制”“首功奖励制”等针对性的举措。在短时间内,病原体快速甄别,基因测序率先完成,检测速度大幅提升,临床手段趋于优化,诊疗方案逐渐完善,疫苗研发曙光乍现。科技抗疫的速度和成效有力支撑了疫情防控工作,也得到国际社会和同行的高度认可。加强科技创新的应急能力建设,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攻关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化疫情之危为创新之机,应急科技创新正在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科技应急攻关任务紧、要求高的特点,进一步健全完善快速响应机制,制定科技应急工作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保障相关科研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注重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汇聚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澎湃力量,强强联合,攻克最急科技难题。同时,加强科技资源整合、科研信息共享、创新平台共建等工作,调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优势资源,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群策群力,重点推进和全面支撑相结合,把科技创新贯穿应急工作的全过程。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离不开科技支撑,复工复产也需要注入强大科技动力。应急科技创新是推动复工复产、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做好“六稳”工作的重要支撑保障。
在复工复产的过程中,人们通过“云复工”、智慧物流等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见证了科技具有的神奇力量。日前,科技部进一步发布《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必将再次以科技的力量为复工复产提速加油。
好政策为科技发力托底。科技创新助力复工复产、推动生产与社会发展,需要以科技政策为依托,需要通过科技政策来实现。科技部发布的《关于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的若干措施》,涵盖9个方面共18条举措,明确提出要突出科技工作着力点、强化目标导向,启动实施“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行动等,这样针对性强的硬举措,为疫情中的科技企业发展撑了腰,反过来科技成果又能为其他企业和行业打通复工复产的难点和堵点,这样复工复产就有了“加速度”,经济受到疫情的影响就能降低。
新技术让科技发力有底。疫情是前所未有的一次挑战,但是诸多新技术和“黑科技”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也让挑战变为了机遇。眼下正值春耕时节,很多农民一部手机在手,就实现了农情监测、农田管理,种田因科技变得智慧。因为疫情的影响,“非接触”成为普遍的需求,于是机器人加入到了物流行业,办公由“面对面”变成了“屏对屏”,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因为科技的力量变成了现实。正是因为新技术的涌现,正是因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疫情下的复工复产不再是困难重重,而是有了更加高效且安全可行的路径。
科技强保经济发展前行。科技强,百业兴。最简单的一点,在复工复产的过程中必然要有人员的流动,如果不能有效地监测流动人员,疫情防控的风险势必就会加大。现在因为科技的力量,人人都有了自己的健康码,而且健康码由“一码归一码”变为“一码行天下”,人员的流动不受影响,疫情监控也可追溯,这为复工复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按照“周期短、见效快、程序简捷规范”的原则,通过重点研发计划快速启动实施一批技术创新项目,以科技创新解决制约各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必然能有力有效对冲疫情影响,推动经济继续稳步前行。
推动复工复产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动力。把应急科技创新的力量用好用足,不断为复工复产提速加油,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不仅值得期待,而且一定会顺利实现!
在此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学术界、科技界、产业界之间的协同创新活动更加活跃,无论是加快实现临床特效药和疫苗研究突破,还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生产与应用服务,应急科技创新在疫情防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学战“疫”无处不在。
相比2003年SARS疫期,此次针对新冠肺炎,我国产业界科技界在技术攻关、联防联控等方面打出一套组合拳,主要呈现出三大显著优势:
一是战略应急科技攻关机制基本建立,协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效应凸显,疫情防控及技术攻关作用增强;三是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技术改造与前沿攻关双轮驱动趋势明显。
相比2003年抗击SARS,我国在技术水平、人才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科技界、产业界反应迅速、组织有力,科学战“疫”已初现成效。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应急科技攻关及成果应用过程中,研发速度、成果转化、资源配置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面临以下三大挑战:
研发速度的挑战。应急科技攻关机制需快速响应广大民众对于科技成果的迫切需求。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快速蔓延的严峻形势和民众焦虑心理的双重加持下,公众对于疫苗及特效药实现突破的迫切需求短期内集中爆发。但针对新型流行病疫苗及特效药研发难度大、周期长,尽管此次疫情攻关我国反应较快,但在成果产出方面与国际顶尖水平尚有较大差距。
成果转化的挑战。应急科技攻关机制需理顺学术研究成果与临床应用技术产品之间的关系。当前,科技部发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倡议,特别强调应急科研攻关项目承担单位及其科研人员要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疫情防控中。不同于常态化考核标准,应急攻关直击国家稳定及人民生命安全的问题,而产权归属、利益分配等核心问题极易成为协同创新以及成果共享与应用的掣肘。
资源配置的挑战。应急科技攻关机制需协调区域创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与跨域流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于国家中心城市湖北武汉,为避免春运期间人口大规模流动造成疫情扩散,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启动一级响应且多地采取严格交通管制措施,这对于不同区域的资源要素调配和流动形成了很大的阻滞。在全球化面临空前挑战,中美贸易摩擦阴云不减的大背景下,如何将全国乃至国际优势科研资源汇聚起来,实现要素、资本、信息、数据的高效流动及有效集聚,协同应对疫情成为面临的一项重大考验。
这场战“疫”使我们更进一步意识到科技的力量、人才的力量。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强化我国的医疗领域核心技术突破还需继续出实招,一方面从科研硬件强化入手,统筹各方面科研力量,提高体系化对抗能力和水平,加速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生物技术的融合发展,推进医疗领域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链条有机衔接;另一方面从科技队伍建设入手,加大前沿技术攻关和尖端人才培养力度;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全面激发人才活力,同时引进优秀人才,推动人才交流合作。
2020年是“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面向“十四五”部署科技重点任务的关键之年,加快构建重大突发事件下应急科技攻关机制,完善应急科技创新体系迫在眉睫。精准研判重大突发事件下的科研攻关方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技术创新评价体系将是优化我国应急科技攻关机制的重点任务,这既是攻克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支撑,也是完善我国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