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山区耕地流转的障碍因素分析与优化路径
——以江西省修水县彭桥村为例

2020-04-29 14:26孔安妮吕添贵陈安莹
江西科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障碍因素丘陵耕作

孔安妮,吕添贵,2*,钟 锐,陈安莹

(1.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330013,南昌;2.江西财经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330013,南昌)

0 引言

随着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农业发展呈现现代化趋势,农村生产要素主要呈现土地集约化、种植规模化和农业作业科技化的特点,尤其是农村耕地流转问题,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1]。现阶段对于耕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户收入、就业、生存三大类[2]。针对耕地流转制约因素研究中,学者们从多个方面对耕地流转进行了相关分析,认为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不稳定主要受非农产业的发达程度和非农就业机会、农业经营的稳定性及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制约[3-4],更有学者认为对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是抑制农地流转的重要原因[5],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农户之间的流转是解决当前中国农村耕地利用细碎化及撂荒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6]。为此,如何破解耕地流转障碍因素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与此同时,学者们尝试构建耕地流转的有效路径,如沿海地区的浙江省海宁、奉化两市农户行为结果显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及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户的农地流转欲望出现先提高后下降的趋势[7-8]。然而,目前农村耕地流转研究还处于深化阶段,从已有文献来看,关于农村耕地流转研究多数未考虑“丘陵山区”这一特殊区域的情况,尤其是丘陵山区耕地因地形起伏、地块零碎、交通不便等限制性因子常从原农业用途中退出而被“边际化”[9-10]。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受到人口城镇化和务农机会成本大幅提升的影响[11],导致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析出”[12-13]。而针对丘陵山区耕地流转的研究中,有关丘陵山区耕地流转带来的耕地效用、障碍因素与优化路径等相对较少。鉴于此,本研究尝试选取丘陵山区耕地流转作为研究对象,以江西省九江市彭桥村为耕地流转案例,剖析丘陵山区耕地流转特征及其障碍因素,以期为实现丘陵山区耕地有序流转提供借鉴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

彭桥村位于江西省修水县山地丘陵地区,耕地约86.70 hm2,多以细碎化的梯田为主,且泥土松软,并且村内每3-5 a会发洪水。该地区坡耕地长时间逐渐形成梯田,田块较小,耕作层厚度约50 cm左右,在沟谷平地地带的耕地是长期泥沙冲刷形成的,田块底部多为黄沙。属于典型的南方丘陵山区。近年来,研究区耕地流转案例不断增加,流转耕地中流转给农业企业以及外村村民的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村内邻近主干道两旁,部分远离村民住宅、位处偏远或农户无力耕种的耕地无偿或低价给本村村民耕种。在流转形式方面,村内村民流转多以集体即村民小组的方式集中流转,流转对象有外村村民、农业企业以及本村村民,并且存在部分家中缺少劳动力或者耕地所属区位过于偏远导致无力耕种其个人耕地的情况。因此,部分耕地以低价或无偿的方式流转给本村中有意愿耕作的农户,或者抛荒。在耕地流转收益分配方面,彭桥村耕地以细碎化的梯田为主,而村内村小组中成员耕地集中成片,村内多采用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集体流转集中成片的耕地的方式进行耕地流转,耕地流转一般以现金或者稻子作为收益,由村民小组统一分配。在耕地流转与村民收入方面,研究区村民主要收益来源于外出务工、经商的收益,村内常住居民多为老人以及小孩。耕地流转后主要以种植稻麦等粮食作物为主,加快耕地流转未能为村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收入。因此,以彭桥村为研究对象探讨丘陵山区耕地流转具有区域典型性与代表性。

2 耕地流转特征与障碍因素分析

2.1 耕地流转特征

2.1.1 问卷分布特征 本研究调查采用实地踏勘走访、问卷调查与座谈会相结合方法,共调查69户农户,其中65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达94.20%(表1)。从年龄分布来看,调查者年龄50-60岁最多占32.02%,其中40岁以上人口占63.03%,客观上反映研究区域居住人口的老龄化现象,老龄年龄对于耕作半径敏感程度更高,导致耕作半径较大田块出现闲置或撂荒,这是丘陵山区耕地撂荒或闲置现象加重的重要原因[14]。

表1 样本耕地流转相关特征

2.1.2 流转意愿特征 彭桥村内耕地86.70 hm2,流转面积约为32.13 hm2,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7.10%。其中,有36.92%的受访者进行了耕地流转;而未流转受访者对于未来耕地流转意愿,其中有58.53%的农户不愿意进行流转,这背后更反映了丘陵山区耕地的生计与就业保障功能。

2.1.3 影响因素特征 从文化程度来看,受访者文化程度集中在中学程度及以下占80%,说明丘陵山区文化教育方面的严重缺失,农户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技术较为困难,另一方面也阻碍了现代农业的推广与利用,也间接影响了农户生产收益;从流转对象来看,村民占79.17%,企业占20.83%,间接体现了企业进入丘陵山区进行耕地经营的比重还相对较低;从耕地流转价格来看,流转价格不一致,流转给本村村民耕地约为每年1 500元/hm2;流转给外村村民价格约为每年2 250~3 000元/hm2;流转给农业企业为每年3 000元/hm2。

2.1.4 基础设施特征 有41.54%受访者认为基础设施不方便,69.23%的农户有4块以上耕地,而耕作半径在500 m以上有76.92%,说明丘陵山区的耕作环境还相对滞后。

2.2 耕地流转障碍因素分析

从表1的耕地流转状况来看,制约研究区域耕地流转主要障碍因素体现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耕地流转需求相对不足、丘陵山区耕地细碎化和农民流转意愿较低等方面,这些都成为了阻碍丘陵山区耕地流转的主要因素。

2.2.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耕地撂荒并存 在调研中发现,良好的交通条件使得耕地连片度大大增加,为耕地的规模化、机械化节约经营奠定了基础。而研究区域位于山地丘陵地区,山路崎岖,有58.46%的农户认为村内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够方便,耕作半径超过0.50 km的田块占比高达70.77%。一方面,丘陵山区的区位条件相对较差,且其部分耕地位于村内偏远地区,道路破损、狭窄、存在安全隐患等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村内道路两旁山体滑坡现象严重,存在被洪水冲刷导致道路下方空洞,山路陡峭且狭窄,交通问题成为阻碍农户出行,前往其耕地的重要阻碍。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山区移民政策的落实,移民搬迁导致耕作半径大幅度增加,使得那些耕作条件恶劣的地块和远离居民点的耕地出现了限制或撂荒状况。

2.2.2 田块耕作条件较差,耕地细碎化现象严重 高低起伏的地形、地块面积零碎化及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都不利于耕地的流转[15]。研究案例位于丘陵山区,耕地多处于沟谷地带,以梯田为主,客观上决定了其耕地细碎化这一现象,调查发现承包地块数4块以上的占比高达69.23%。从田块的分坡度统计来看,由于研究区域处于丘陵山区,田面坡度较大,田块耕作条件较差,田块坡度超过18°的占比均超过50%,而这些自然要素直接影响耕地流转、新型经营主体投资和入驻,阻碍现代农业发展。因而,丘陵山区很难像平原地区那样做大规模现代农业,地形条件是耕地大规模流转的主要阻碍。

2.2.3 耕地相对收益较低,耕地流转市场需求不足 研究区域耕地市场关系尚未建立起来,从统计数据来看,流转对象为本村村民占比高达62.50%,流转给农业企业仅有20.83%。究其原因,一是地区尚未找到能充分利用这片耕地的合适农业,未能挖掘出足以吸引企业的农业生产增长点;二是转入耕地农户或企业的经营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地块分散且集中度差,使得农户劳动投入和管理成本急剧提升[16];三是耕作条件和家庭劳动力制约,导致一些企业主体流转耕地后收益低下甚至亏本,造成流转期内放弃承包地的状况。

2.2.4 农户耕地依恋情结依存,耕地流转意愿不高 在承包地未流转的情况下,仅有41.46%的农户愿意流转,也间接表明农户耕地流转意愿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针对耕地的保障功能,耕地对农户家庭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17],对于传统观念及其工作等较不稳定的情况,以及自家耕种粮食蔬菜可保障每月自用粮食,更愿意保留耕地;其次,耕地作为生计的重要来源之一,耕种具有重要就业功能;此外,由于种植农户年龄较大,农户生计依赖耕地,在长期劳作中表现出具有深厚的耕地依恋情结。

3 丘陵山区耕地流转的优化路径

3.1 促进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刺激耕地流转需求

丘陵山区多为山地,应寻找适合山地丘陵地区的农业产业,形成产业引导耕地流转需求。一是尝试种植阳荷花,此作物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药用,且适宜本地生长,拥有较大的经济价值,适合大面积推广种植;二是寻找适合山地可种植红心柚等适合丘陵山区生长的经济作物;三是挖掘丘陵山区植被经济价值,如种植大面积桐花,拥有观赏价值且可以炼油;四是筛选适合山地丘陵地区种植的经济作物,根据市场需求延伸农业经济产业链,提升农户收入。

3.2 加快耕作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耕作区通达度

丘陵山区地形起伏明显且坡度较大,如本研究案例彭桥村的道路两旁山体滑坡现象严重,山路陡峭且狭窄,交通通达度已成为制约耕地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优化村庄规划布局,提高村庄道路通达水平;其次,打造丘陵山区机耕道,消除耕作区道路安全隐患,提高丘陵山区道路通达性。此外,着重加强生态育林生态修复,消除村内水土流失现象,提高丘陵山区耕地环境,为推进耕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奠定基础。

3.3 构建耕地流转机制,完善耕地流转市场建设

搭建耕地流转中介平台机构,完善耕地流转的确权登记、价格协商、数量协商等工作,是实现丘陵山区耕地流转重要保障。一是以村民小组和个人非正式流转形式为主,建立村民小组、个人、村内外合作流转等耕地流转渠道,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二是增强农户耕地流转的积极性,完善耕地流转市场建设。针对农民流转意愿不高现状,应加强耕地流转后的农户的保障机制构建,通过粮食、资金等进行补贴,根据丘陵山区耕地适宜性与地块破碎度等要素,适当鼓励农户进行耕地流转。此外,引导构建专业的农业合作社,利用其合作社平台,推进耕地种植技术推广,寻找丘陵山区耕地规模化发展方向,通过资本下乡,吸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入耕地流转市场[18]。

3.4 挖掘农村产业的潜力,提升农户耕地流转意愿

通过发展丘陵山区特色村落的特色,发展适合各个村庄的各类型产业,以丘陵山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传统耕作模式,具有其位于丘陵山区多林木资源的特点,及其环境优美的优势,同时其具有靠近县城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供城镇居民以及外地居民休闲娱乐。一方面,完善村内农庄、旅游景点以及农家乐等旅游配套设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真正实现“离土不离乡”。为此,通过挖掘丘陵山区的地域产业潜力,降低农户耕地依恋情结,提高丘陵山区农户耕地流转意愿。

4 结束语

本研究以丘陵山区的典型村落为研究对象,基于问卷调查方法探讨丘陵山区耕地流转特征及其存在的障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研究发现:1)丘陵山区耕地流转比率不高,只有36.92%受访者进行了耕地流转;2)丘陵山地耕地流转积极性不高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耕地流转需求相对不足、丘陵山区耕地细碎化和农民流转意愿较低等密切相关;3)要促进丘陵山区耕地有序流转还应加强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快耕作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耕地流转机制和挖掘丘陵山区特色产业潜力等。

尽管本研究仅选取了丘陵山区的典型案例,剖析该类型区域的耕地流转特征及其障碍因素,囿于数据资料的可获性,本研究仍缺乏长时间序列的对比性,未来还应进行长时间系列的调研与访谈,得出抑制丘陵山区耕地流转更完善的基础数据。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丘陵山区的耕地流转制度不能简单的“就耕地流转论耕地流转”,更应从健全中介组织、保障程序、村庄规划、休耕、生态耕种等手段[19-20],以解决丘陵山区的耕地细碎化、产业发展、生态及基础设施等问题。

猜你喜欢
障碍因素丘陵耕作
低频脉冲电治疗在妇科快速康复护理临床应用的障碍因素分析
土壤侵蚀对紫色土坡耕地耕层障碍因素的影响*
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胡丘陵《栽树》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商用建筑项目运营维护阶段成本管理障碍因素分析
关于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关于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保护性耕作是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
草地耕作技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