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刚
(营口市中心医院,辽宁 营口115000)
跟骨有着比较特殊的位置,其三个关节面和距骨之间构成了比较典型的距下关节复合体,是足部功能得以实现的核心结构。在全身骨折发生类型中,跟骨骨折占1%-2%[1],多采用保守、手术等方式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最为多见。关节内跟骨高度、宽度发生较大改变及骨折明显移位等情况,需实施手术治疗。针对跟骨骨折来分析,其手术切口主要有跗骨窦切口、外侧L形切口等,由于外侧L形切口暴露更加充分,易于骨折复位,因而是一种比较常用且经典的手术切口方式。但有研究[2]指出,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有着比较高的感染发生率,通常可达20%。所以,做好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预防工作,至关重要。本文针对所收治的跟骨骨折行外侧L形切口术患者,分析术后诱发感染的危险因素,现对此作一探讨。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月-2018年1月,选取行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患者,共计58例,均用外侧L形切口,排除双侧跟骨骨折、开放性跟骨骨折者。其中,男性49例,女9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50岁,平均(35.7±2.9)岁。
1.2 方法
均行外侧L形切口跟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分析术后感染情况。术后感染分为两类,即深部感染与表浅感染。根据国家卫生部于2001年所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3],表浅感染就是皮下组织和(或)切口皮肤的感染,而深部感染即为深部组织所发生的感染,如窦道形成、内置物感染等。从病历当中收集患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WBC)、损伤能量、是否置引流及糖尿病患病情况,对其开展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SPSS20.0处理各项因素,用t检验对文中计量资料进行处理,用χ2检验对文中计数资料进行处理,对各因素开展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显著。
2.1 感染情况
对所选取患者开展为期6-12个月的随访,随访结果得知,术后发生感染9例,发生率为15.52%,其中,表浅感染6例(10.34%),深部感染3例(5.17%)。发生于术后3-7 d为5例,术后6个月为3例,术后12个月1例。而在感染细菌方面,主要是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糖球菌等。4例用抗生素后,感染得到控制,5例给予静脉抗生素控制。
2.2 单因素分析
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在PCT、WBC、损伤能量、是否置引流及糖尿病等方面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3 多因素分析
通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得知,PCT>0.2 ng/ml、WBC>20×109/L、未置引流、糖尿病是跟骨骨折外侧L形切口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1 单因素分析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跟骨是整个足部中最大的骨骼,其构成了足内、外侧纵弓的后壁,当人体处于直立状态时,能承担其1/4的重量,所以,当发生跟骨骨折后,如果未能获得较好的恢复,尤其是关节面完整及跟骨宽、高度上,那么便会对跟骨的生物力学功能造成直接影响[4]。现阶段,实施跟骨骨折手术的基本指征囊括跟骨长度显著缩短、台阶大于2 mm、关节面不平整、跟骨高度缩短大于1.5 cm、跟骨宽度增加大于1 cm及跟骨轴位内翻畸形成角大于5°等[5]。因常规的跟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完成手术后,有着比较高的术后感染率,本文基于既往研究经验,提出了经过改良的外侧L形切口术,观察其术后感染情况。结果得知,经过为期6-12个月的随访,共发生感染9例,较上述传统术式,要明显偏少。本文围绕闭合性骨折者,通过对其开展单、多因素回归分析得知,糖尿病、PCT>0.2 ng/ml、WBC>20×109/L及未置引流是引发跟骨骨折外侧L形切口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针对术后不置引流、糖尿病而言,其与跟骨术后感染之间的紧密关联性已得到临床证实。有研究[6]指出,糖尿病患者机体血糖水平高,抗感染元素缺乏,因而在手术后,容易引发感染;而未放置引流,一些物质难以外排,持续堆积,易引发感染;另外,当损伤能量过大时,机体分泌营养物质缺乏,难以满足伤口愈合需要,进而引发感染。总之,上述因素均为诱发感染的重要因素,需做好血糖监测工作,术后需置入引流管,且确保引流通畅,时刻监测WBC、PCT,最大程度预防感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