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北京101118)
体育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体育技能传授和相关知识讲解,使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习惯等方面得到有效的发展,目前我校根据学生体育诉求,开展了以体育俱乐部教学为主的课程改革,并取得了较好学习成果,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身体素质均得到提高,校园体育竞赛氛围得到改善,教师的业务能力得到提升,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目前的体育课程包含篮球技能训练、羽毛球技能训练、体育舞蹈、瑜伽等,面向对象为全院学生,符合学生运动需求,但调查过程中显示有35%的学生认为虽然目前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内容较为多元,学生能够在体育课程中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但是依然存在对未开设的体育项目有强烈的诉求,例如网球、足球、轮滑、素质拓展等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部分学生的体育参与。
目前校园体育开展形式主要有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运动会以及高校运动会等,大部分学生运动技能学习仅仅局限于体育课程中,课外体育活动参与为零,与此同时运动队训练也是针对少部分精英体育骨干,大部分学生缺乏课外体育指导。
通过对在校学生的访谈,82.5%的学生认为目前开设的体育课程能够满足学生健身和运动兴趣的需求,但是体育课程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比例较少,尤其是实用性体育课程;其次有37.5%的学生认为在微留学的准备过程中,应该增加体育英语,以适应国外体育课程和社交需求;第三,有62.5%的学生认为应该开设素质拓展、户外运动等课程,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开阔视野,形成发散思维,养成团队合作的意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到世界所发生的事情,但与此同时也带来资源种类繁多,资源质量层次不齐,学生在选择的时候难以选择出精品的体育资源。目前学校缺乏必要的体育资源及相关平台建设,例如体育精品课程、体能训练指导、体育赛事赏析、体育文化发展、国内外体育竞赛等,相关平台的缺失,导致学生课余时间对体育运动的参与较少。
体育竞赛能够最大限度的展示学生的运动技能和教学成果,也能够极大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但是目前学校体育竞赛活动较少,竞赛的组织形式以校运动会和体育俱乐部活动为主,其体育竞赛的影响力和效果存在不足。
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促使相关教师明确微留学的重要意义和对学校发展的作用,更新观念,结合学校的微留学课程,积极参与体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探索,明确培养目标,使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体育课。
现有学校体育的管理部门分为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第一,体育教研室负责学生的体育课程、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等内容;第二,学校团委负责学校体育社团,通过体育社团开展体育竞赛、体育文化等活动;第三,学工处负责各个二级学院学生体育工作,三个部门在学生体育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上相对独立,在实践中经常出现学生体育活动冲突或者体育活动影响力较小的局面。体育部门的优势在于师资力量,能够对学生的体育活动提供最专业的组织和指导;体育部门的专业优势难以与校团委学生体育社团组织、人力资源优势及学工处在政策配套、行政监督优势形成合力,各自艰难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因此制度层面的改革和组织架构的调整对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至关重要。
图1 传统学校体育组织架构
通过调研,对目前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机制进行创新,将体育部门、团委、学工处的体育工作进行合并,改变原有体育管理部门分散的情况,成立“教团学一体化”的体育俱乐部联盟(如图2所示),将各个部门的体育工作形成合力,建立统一的管理规章制度,将学校的人力优势、资金支持、政策鼓励、体育资源等转化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学资源,鼓励在校教师参与体育建设的积极性,充分释放体育部门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的活力。体制机制障碍的破除实现了人力资源、场馆资源和政策资源的共享,学校公共体育教学部已不只是单纯的体育教学部门,同时也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综合性部门。
图2 “教团学一体化”的体育俱乐部联盟
根据微留学项目,修订教学大纲,优化培养方案,进行课程挖掘和创新,针对学生个性特点与体育需求,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对象的自身特点(所学专业、体育兴趣、参与目标等)、特长及个别差异(运动习惯、身体素质等)等实际情况,在体育课程中增加实用性体育和素质拓展等内容,科学安排运动负荷,在练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及参与的积极性,在提高学生运动素质的同时,培养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学生微留学做准备。
通过对我校体育课程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微留学项目,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建立以“健康教育”为根本,以“体育俱乐部课程”为突破口,以“课外锻炼”为发展重点,以“体育竞赛”为提高手段的“体育俱乐部课程+选修课+课外锻炼”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解决原有教学、群体、运动训练、竞赛分离的局面。
(1)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以运动技能学习为突破口,采取有针对性、区别对待的原则,实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建立“等级会员制”俱乐部体育课程;授课内容:对运动技能零基础的初级会员实施“技能套餐式”教学,由授课教师教授各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授课内容由任课教师组织讲解、示范等课堂教学,2-3名精英级会员辅助教学。对掌握一定运动技能的中、高级会员,则采用个性化的“菜单式”教学,教师根据学生需要进行现场指导,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技术的实际运用能力。
(2)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
在现有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力量成立体育社团,体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下沉到社团活动中,定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开展运动技能复习、小组竞赛、团队配合等方面的练习,最终使学生的体育运动诉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使课内外形成一体化;其次在课外体育俱乐部中开展运动竞赛活动挖掘体育骨干,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局面,通过将学校体育训练、竞赛、课外体育活动等进行课程化改造,让更多学生有了参与校园体育训练、竞赛的机会,满足学生参与运动训练、竞赛的需求。
体育俱乐部课程评价的主体由“教团学一体化”体育俱乐部联盟和“学生体育俱乐部联盟”以及学生自我评价构成,评价方式为多元评价方式,采取运动技能、运动规则、体育文化、运动参与、体育态度、体育公益、俱乐部贡献等多元评价,设计评分量表,每一项设置相应的权重,最终形成学生体育俱乐部教学的考核分数。
牵头组建融合计算机、网络中心、外语、新媒体中心等多学科交叉的教师团队,针对运动项目建立学生学习资源库,资源库内容针对学生需求选择运动项目,包含运动技术动作、练习方法、运动规则、赛事赏析、体育文化、线上习题以及行为科学讲堂等,让学生便捷的参与体育俱乐部活动。教师也可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平台对学生的个人进步进行跟踪式记录,对学生的技能学习进行及时的可视化的反馈与分析;同时也可利用视频教学、现场竞技比赛直播等智能化模式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形象地了解动作的方法和过程,它能够营造良好的俱乐部活动环境和氛围,同时也可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
在职培训,注重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重构,尤其是在微留学背景下国际视野的开拓和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鼓励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人格,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正确认识健康水平和运动素质的关系,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意识。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通过突出团队学习与评价,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团队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1)形成校园体育竞赛氛围。
在学校内建立班级—二级学院—校园—校外四级竞赛体系,鼓励有体育需求的学生参与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其次,在体育竞赛过程中挖掘体育骨干,补充各支训练队,为高校体育竞赛和全国竞赛取得较好成绩打下坚实基础。
(2)建立体育文化月。
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开放学校体育场馆,丰富校园文化,例如在校内定期组织体育英语沙龙、演讲比赛、体育双语直播等促进学生的体育外语水平,在体育文化月中增加体育娱乐元素,例如摄影、绘画、音乐、舞蹈等,让更多的学生享受体育竞赛。
根据我校微留学体育课程需求,提出教师更新观念;对学校现有制度和组织架构的调整;修订教学大纲,优化培养方案;对体育课程内容、评价方式、校园管理平台建设、校园体育氛围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改革,最终形成“体育俱乐部课程+选修课+课外锻炼”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促使其个体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