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山传统陶瓷工艺发展现状与问题省思

2020-04-29 07:03:30潘鲁生韩明田源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陶瓷厂博山淄博

潘鲁生 韩明 田源

博山传统陶瓷工艺在以现代化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下,以及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面临生存空间边缘化、传承主体自觉保护观念淡化、产品创新内生动力不足、釉料配制技艺传承乏人、从业人员缺少新生代力量、古窑址古窑村民窑文化生态空间保护不力等诸多问题。本文意求在综合考察基础上,深入客观、准确剖析制约博山陶瓷发展的深层次因素。

博山窑是我国北方民窑陶瓷的代表之一。立足当地陶土与矿产资源,融合器用与审美特征的博山陶瓷传统工艺,历史上形成了雨点釉、茶叶末釉、酱釉、老鸹翎釉等为代表的传统单色釉,以及青花、红绿彩、陶塑、刻瓷等陶瓷装饰艺术特点。其中,博山青花大鱼盘成为代表性的陶瓷品类。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改组,技术骨干人员外出创业,博山陶瓷行业形成了如今企业、个人工作室并存的生产组织模式。不可否认,虽然博山在传承传统陶瓷工艺,发展陶瓷文化产业存在明显的资源优势,但是,在以现代化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下,以及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博山传统陶瓷工艺发展面临着生存空间边缘化、传承主体自觉保护观念淡化、产品创新内生动力不足、釉料配制技艺传承乏人、从业人员缺少新生代力量、古窑址古窑村民窑文化生态空间保护不力等诸多问题。本报告主要是针对上述问题的田野调研,意在以客观视角呈现山东博山传统陶瓷工艺的存量资源和现实发展困境,以此作为探索未来出路的根据。

博山古窑址遗存

本文调研地点主要集中在传统陶瓷工艺集中的博山区山头街道的淄博美术陶瓷厂、古窑村周边村庄以及八陡镇福山村等地。调研样本主要分为企业和个人工作室两个层面。工艺类型包括颜色釉、彩绘、雕塑、刻瓷四个类别。通过业内人士推荐和随机抽样两种方式确定采访对象。共计采访陶瓷从业人员25人,企业层面,主要走访了博山陶瓷企业2家,采访管理人员3人。个人工作室20家,采访陶瓷艺术创作人员21人,其中陶瓷彩绘类4人,陶瓷雕塑类11人,釉料制备类2人,刻瓷类3人。从21名创作人员年龄层面看,调研样本中60-70岁之间8人,占比38%;40岁-59岁之间9人,占比43%;30岁-39岁之间4人,占比19%。调研样本基本覆盖了各个年龄阶段的从业人员,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山东博山传统陶瓷工艺类型

1.1 颜色釉工艺

博山代表性的颜色釉品种主要是雨点釉、茶叶末釉、鲁花釉、结晶釉、开片釉等美术陶瓷釉类,以及民窑黑釉、酱釉等类型。

雨点釉。雨点釉和茶叶末釉都是唐末淄博磁村窑出产的结晶釉。雨点釉在黑色釉面上呈现银灰色金属光泽、如粟米般大小的小圆点,如夜空中降落的雨点。这一工艺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元朝末年工艺失传。清末民初,博山陶瓷艺人侯相会研制恢复了雨点釉。1959年,淄博美术陶瓷厂成立后,以侯相会为主,研制开发雨点釉产品生产。淄博美术陶瓷厂破产之后,工厂不再生产雨点釉产品,周祖毅家族将雨点釉技术传承了下来。目前,周祖毅经营博山油滴雨点釉研究所和淄博雨点釉艺术馆,有竹鸡盘、鹭鸶瓶、双龙瓶、葫芦型茶壶、梅瓶、柳叶瓶等雨点釉代表作品。儿子周冠丞也继承了家族技艺。周氏兄弟之外,在博山还有10余家雨点釉作坊,雨点釉技艺也逐渐达到成熟水平。课题组所采访的配釉师傅王建博也掌握雨点釉配制技艺。

茶叶末釉。茶叶末釉是唐末时期磁村窑烧制的高温色釉结晶釉。该工艺也在元末失传。民国时期,博山陶瓷工艺传习所陈希龄研制恢复了茶叶末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希龄之子陈怀慈在淄博美术陶瓷厂研制了一批茶叶末釉产品,行销省内外。陈怀慈将茶叶末釉技艺传给了儿子陈贻谟,他也是善用茶叶末釉的一代陶瓷雕塑大家。陈贻谟的技艺传授给了博山陶瓷艺人谷友发,谷有发代表作有茶叶末釉饕餮纹尊。茶叶末釉技艺与雨点釉一样,几乎在家族或者师徒间单线传承。

鲁花釉。是以黑色底釉为基础,其他颜色的釉色为面釉,综合应用,高温烧成,实现窑变的一个系列品种,多达60余种釉色,可以形成丰富的釉色搭配。由于面釉覆盖在底釉上面烧成时收缩比率不同,在高温熔融阶段面釉膨胀起泡,冷却过程中收缩不同,从而形成带有黑色点状的不同釉面肌理。这一釉色系统主要应用于观赏及日用器皿的釉色装饰,形成丰富的釉面色彩和肌理,达到抽象的艺术审美。鲁花釉属于中温釉系列,1230-1280℃氧化烧成,以朱一圭为代表。

相对美术陶瓷类颜色釉而言,黑釉、酱釉、老鸹翎釉等朴素的釉色是博山民窑更为普遍使用的颜色釉。博山大件陶瓷大缸、水瓮、面盆、坛子、罐子、鼓樽、“婆婆”,以及小件的壶、杯、盘、碗、猫枕等均用此类釉色装饰。福山窑的大黑碗、八陡窑的醋瓶在淄博周围的乡间闻名遐迩。如今,随着工业化陶瓷生产的发展和日用细瓷的出现,这类代表博山民窑特色的工艺也基本消失,仅在偏远村落有零星窑户仍在维持生产。

博山传统陶瓷工艺的配釉艺人主要由原淄博美术陶瓷厂培养,目前博山4家配釉作坊多由原淄博美术陶瓷厂配釉师傅创办。2000年淄博美术陶瓷厂解散以后,他们自谋职业,各自凭借自己的手艺开办了配釉作坊。这些艺人年龄都在50岁以上。目前仍在美陶厂原址从事配釉的只有王建博师傅1人,他租用了100平方米的工作车间,独自一人承担了配釉所有工序,能够用本地原材料配制54种颜色釉。品种有孔雀翠、兔毫、黄品花、红棕无光、透明、乳白、海蓝、紫罗兰、钴蓝、茶叶末、雨点釉、孔雀蓝等。产品主要销售给美院师生和个人工作室。王建博介绍,由于配釉技艺难度较大,学艺周期长,从艺条件艰苦,年轻人没有学艺意愿。这些配釉师傅的经验性技艺存在消亡的风险。

再仔细一琢磨,不对呀!学生的可气可恼,不外乎三个原因:一个学生上课没有认真记笔记而是织围巾,一个学生把完成作业说成是为了“看电影的门票”,一个学生睡梦中醒来说了一句“你擦轻点嘛”。

1.2 陶瓷彩绘

田纪友 陶瓷彩绘 《夏荷》

杨玉芳 陶塑 《红楼梦人物》

土青花。清末博山民窑,用含氧化钴矿物的颜料在白釉产品上绘制蓝色花纹,称为“土青花”,颗粒较粗,呈色不稳定,但是色彩温和通透,显得朴实无华。博山大鱼盘,多由土青花绘制,瓷绘艺人在白胎上笔走龙蛇,以洒脱恣肆的笔触和飘逸灵动的线条绘制出了无数件单体简笔鲤鱼造型,成为博山甚至淄博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博美陶厂闫玲女士近年来潜心研究青花鱼盘艺术,在艺术性方面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她是目前博山为数不多的从事青花鱼盘艺术创作的陶艺家之一。

红绿彩。博山红绿彩瓷是民国时期出现的一种民窑彩绘瓷类型,是以当地大火红、大火绿以及进口日德颜料“洋蓝加红绿”为主调在白瓷胎上绘制的釉下彩绘品种,由博山陶瓷工艺传习所研制,博山红绿彩画面有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表现主题多与地方民俗文化有关,色彩单纯明快,常与青花搭配作为彩绘瓷装饰。代表产品有茶盘、花瓶、套五盆等类型。工艺一度失传。2017年,博山本地青年陶艺家吴琼、毛晓东夫妇在博山成立了“格物成器陶艺工作室”,位于人立陶瓷琉璃艺术馆对面,将恢复传承博山红绿彩作为主要艺术探索方向之一。

釉下彩绘。鲁花釉釉下彩绘是博山特色的陈设瓷装饰工艺。制作时先在陶瓷坯体上挂一层底釉,然后以各种窑变花釉为颜料作画,经高温烧制后色釉与底釉之间形成渗透、重叠、扩散的具有“窑变”效果的立体感画面,画面浑然天成。这种工艺最初由淄博市陶瓷公司组织博山陶艺创作骨干人员试制成功,1976年底,在淄博美术陶瓷厂投入生产。朱一圭经过反复试验,解决了釉面脱落、釉料与坯体附着力欠佳等难题,同时发明了白釉料勾画画面细部的绘画方式。烧成后白釉料不与其他釉料完全共熔,在画面中有一定的遮盖力,线条有凸起感,业界称为“立粉彩陶”。闫玲曾跟随朱一圭先生系统学习,全面传承了“立粉”工艺。这一博山彩绘品种从业者众多,且被具体应用于各类陶瓷形态的作品中。目前,张彩霞、周冬郿、闫玲均以鲁花釉为创作特色,并将其延伸到了彩绘公共壁画领域,拓展了鲁花釉的应用空间。

釉上彩绘。釉上彩绘,又称新彩,在博山属于从景德镇等地引进的陶瓷装饰工艺。课题组在淄博美陶瓷器有限公司采访的画师田纪友,1983年进入博山陶瓷厂从事彩绘和花纸设计。企业改制后,一开始在家创作,2010年开始,在美陶厂开设个人工作室,擅长绘制山水和人物题材,主要绘制瓷板和陶瓷器皿。在博山,像田纪友类型的釉上彩绘工作室目前有13家。近几年,画家画瓷现象在博山兴起,外地画家到博山在陶瓷器皿上创作绘画作品,也属于釉上彩绘一类。

1.3 陶塑工艺

清末民初冯升谱、范成祥、陈希龄等博山陶瓷艺人,善于制作陶塑神像和小动物。博山现代陶瓷雕塑主要来源于淄博美术陶瓷厂和博山陶瓷厂等企业发展过程中成立的陶瓷雕塑车间。主要题材为人物、动物,风格又表现为写实、写意、装饰性、抽象几类。博山陶瓷厂陈贻谟先生的陶塑作品大胆运用夸张、抽象、寓意等现代派表现手法,具有壮美的风格气质。冯乃藻善于表现历史人物、寓言故事和动物题材,线条硬朗,风格粗犷大气。陶艺家韩美林先生早年曾多次到博山创作交流,“美林样式”的动物雕塑形态至今依然生产。从宏观上看,传统陶塑工艺技法为手工卷泥片、捏塑相结合,比较质朴,头部比例较大,身体会有一定的夸张,有些形象幽默风趣,比较贴近生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风格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较难接受,从业者也有一定思考,转变题材,甚至工艺,有表现当下年轻时尚人物形象的,有通体施釉,更显华丽的,也有很多改变过去陶土材料而采用瓷土或陶瓷混合土的,还有一些则采用模具翻制或注浆成型的。这与陶瓷产地间的艺术交流有关,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尝试,地域性特点已经不太明显。

目前,博山雕塑陶瓷最具代表性人物为春秋陶坊的杨玉芳、任国栋母子。他们的陶塑技艺继承了博山本地陶塑工艺特点的同时发展了个人创作风格。杨玉芳博山陶瓷厂技工学校毕业,1958年进入博山陶瓷厂工作,代表作有《千金一笑》《踢毽子》《游园》《雪中四美》《虎娃》等。任国栋,博山陶瓷厂技工学校1987年毕业后进厂跟随母亲杨玉芳学习陶瓷雕塑。2000年工厂破产后,创办春秋陶坊,目前工作室设在山头街道陶琉艺术大师村,有工作人员8人。任国栋的陶艺创作偏抽象风格,造型适度夸张,体现了时代性的审美趣味,代表作品有《鸡》《法宴》《十八罗汉》《阴阳》《唐韵》《旅途》等。冯军、司书胜、张延伟、周胜楠等人也在各自的陶艺之路上进行着艺术探索。

2.美术陶瓷工作室经营模式

2.1 从业人员结构

博山美术陶瓷产业代表性从业者中,老年群体主要来自原来的淄博美术陶瓷厂、博山陶瓷厂等老陶瓷企业,这些企业大都在2000年左右改制。工厂工艺师等技术骨干自主创业,建立美术陶瓷工作室,自负盈亏。他们掌握了部分博山当地特色的传统工艺,作品地域性风格浓厚。中青年从业者主要是来自本地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和外地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如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毕业的周胜楠创办的“圣陶扬·东坡窑”工作室、青岛大学毕业的栾波夫妇开办的双城窑工作室、山东艺术学院纪广远创办的远窑等均属此类。他们的陶瓷技艺学院派色彩浓厚,思想观念前卫,但是传统陶瓷技艺和认识根基相对较浅。大多毕业后受到老窑口的感召在博山创业,开办个人陶艺工作室,这种情况在宜兴窑、龙泉窑、石湾窑、耀州窑、铜官窑等老窑口均普遍存在,代表了重塑老窑口生命力的新兴力量。本地家族传承的陶瓷技艺相对较少,像任国栋、周祖毅等子女对上一代技艺传承有成就的为数不多,大部分则是没有传承家族技艺,难以形成保护传统工艺的文化自觉。这一点与国内一些重要陶瓷产区相比差距较大,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美术陶瓷行业在本地职业吸引力方面居于弱势地位。

2.2 生产组织模式

博山各类美术陶瓷的主流生产模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人工作室。夫妻或者是几代人分工合作,各自发挥专长共同经营工作室,仅在业务繁忙时临时雇佣助手协助生产。如春秋陶坊由任国栋和母亲杨玉芳共同经营,儿子大学毕业后,也参与了烧窑制作。三代人共同经营工作室,雇用了两名残疾手艺人协助生产。闫玲擅长陶瓷彩绘装饰,丈夫孙波擅长手拉坯,儿子孙阳熟练掌握了烧窑技艺,订单最多时聘请过30多名临时工作人员协助生产。圣陶扬工作室,周胜楠擅长手工塑形,爱人则擅长彩绘装饰。双城窑工作室,栾波和台湾妻子江文怡分工合作,栾波负责拉坯、打样、开模、造型,妻子负责修坯、上釉、处理效果、样式设计。

从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分工角度看,与景德镇、宜兴等窑口陶瓷工作室成熟的社会化分工协作模式不同的是,博山大多数陶瓷工作室都有自己的窑炉,从成型、修坯、敷釉,到烧窑,都能够在某个工作室内独立完成。博山这种看似初级的作坊化陶瓷生产模式,有优势也有缺点。优势是制作者全程参与作品的设计、制作和烧成,整个工艺流程具有相对完整性,能够对造型、釉色等审美性的因素在制作过程中及时做出调整,符合手工制陶的规律特点。不足之处是,制作人员凡事均要亲力亲为,消耗了大量创作的时间和精力,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从原材料角度看,博山矿藏丰富,生产陶瓷必需的泥料、釉料、燃料以及耐火材料都能自给自足,也有本地窑炉生产厂商,适合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美术陶瓷品类。目前,大多数美术陶瓷工作室采用本地的原材料完成生产制作。也有部分工作室,为了追求作品的特殊艺术效果,选用外地泥料、釉料制作作品。

2.3 市场业态

博山美术陶瓷的产品形态主要有陈设品、艺术器皿、公共艺术三种类型。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老美陶厂园区和陶瓷琉璃大观园及周边店铺。美陶厂园区的店铺多是店坊结合、生产销售一体的经营模式,产品档次较高,像双城窑、桢寅堂、大齐陶艺均属于此种模式。这些市场主体既开发自己的陶瓷产品,也接受客户订单。陶瓷琉璃大观园片区陶瓷市场产品类型丰富,美术陶瓷和日用陶瓷均有,除了本地陶瓷产品外,很多产品来其他产区,像宜兴紫砂、德化青瓷茶器等都有销售。产品档次不一,属于“大杂烩”式的市场。对于美术陶瓷从业者而言,大观园市场虽然显得杂乱,但是这里有人流量,因此,司书胜、庞连军等多位陶塑、刻瓷、彩绘艺人在这里开办了店坊结合的个人工作室,春秋陶坊也在这一片区有沿街店铺,用于产品展示。李保恩、周胜楠等少数陶艺家的作品有上海、北京的画廊代理销售。闫玲、黄心永等陶艺家,将美术陶瓷的创作延伸到了壁画、大型雕塑等公共艺术领域,提升了博山美术陶瓷的行业形象。如黄心永为北京奥运会制作的《民族和谐阙》,闫玲制作的莱芜雪野农业生态园《二十四节气》陶瓷壁画、青岛至黄岛海底隧道壁画,在业内都形成了影响力。

相比较其他知名产区,博山美术陶瓷销售渠道相对单一,大部分中老年从业者的渠道还是以店面及展会为主。其中青年陶艺家群体运用网络媒体的方式辅助销售,但不是主流,主要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达到宣传推广目的,建立一定的人脉和销售平台。但这种形式的销售存在不稳定性和效果的差异性。采访对象中在宣传推广方面投入较大的代表有春秋陶坊,即杨玉芳、任国栋母子,主要由任国栋经营,较好地树立起母子二人不同的艺术作品创作面貌的文化价值。采访中几乎所有涉及对象都不同程度承认博山从业者在市场推广方面有所欠缺,与南方的同行存在差距,但就其自身而言较难有大的改观。

3.博山传统陶瓷工艺发展问题省思

3.1 传统陶瓷技艺流失问题

陶瓷属于经验性的技艺,某种特定工艺容易随着传承人的离去而消亡,博山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流失问题十分严重。手工制瓷技艺主要有原料加工、成型、上釉和烧制四个基本环节。博山作为矿产资源富集型陶瓷产地,历史上民窑众多,全流程手工制瓷技艺都有丰富的历史积累。这些特种技艺在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掌握在窑户手中,以家族形式为主得以传承。公司联营以后,这些掌握技术的人员成为工厂的技术骨干,技艺传承转为师徒传承为主。但是由于现代机器化生产手段是工厂的主流,成型、烧窑等很多手工制瓷技艺环节失去了原有的价值,难以在现代陶瓷企业有效传承。泥料加工和配釉技艺,也随着唐山、景德镇、德化等外地原材料的涌入,遭受了严重的冲击。

雨点釉、茶叶末釉、鲁花釉等釉料配制是支撑博山陶瓷工艺的重要特色。目前,50岁以上经验丰富的配釉师傅多由淄博美术陶瓷厂、博山陶瓷厂等大型陶瓷企业培养。这些企业破产转制后,配釉人员都被推向社会,在市场上自谋生路,普遍效益不佳,惨淡经营。由于职业收入低,学艺周期长,配釉人员的下一代多没有继承家庭技艺,也难以招收到合适的徒弟,技艺传承后继乏人。因此,和很多陶瓷老产区一样,博山美术陶瓷行业面临从业者老龄化和青黄不接的局面。课题组调研对象明显分为两类:一是原老企业技术骨干及其徒弟或子女。二是本地及外来院校毕业生。前者中老年为主,后者中青年为主。这其实是两类人,虽然有联系但关联度不大,作品面貌和产品定位都是有较大差别的。由于行业内部交流少,相互之间缺少天然联系,难以谈得上深入的技艺交流。

3.2 美术陶瓷人才培养问题

面对人才断档问题,从计划经济时代至今,博山美术陶瓷技艺人才培养一直以企业技术培训教育和陶瓷职业教育为主。位于博山的山东省轻工美术学校曾经扮演了主要的专业教育角色,但随着就业、生源等问题,特别是学校被合并搬迁后,相关专业人才出现了真空的状态。近年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与淄博市政府签订合作办学协议。2015年底,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淄博陶瓷学院(创新学院)成立,至今运行三年。这一办学项目的开展短期内旨在丰富学院陶瓷琉璃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依托产地优势,加强联系,实现产学研结合,成果的转化。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还是应该服务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与振兴。课题组采访过程中,很多富有行业使命感的都特别关注淄博陶瓷学院的动态,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希望能够吸取轻工美校的办学经验,思索如何有效培养陶瓷专业人才。人才培养问题任重道远,方法都是表象,重点在于摆正身份,确立办学定位。如果想要实现长远目标,只有立足本地及周边生源,服务地区经济的专科教育、实践型教学才是切实可行的选择。当然毕业生的流动是自然现象,优秀毕业生大都会选择发展条件好的产区。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博山、淄博,包括山东全省的陶瓷企业及相关产业是否需要人才,需要何种人才?这些基本问题理清后,本科陶瓷教育的办学定位将会更为明晰准确。

3.3 产品设计创新提升问题

与景德镇、宜兴等美术陶瓷成熟度较高的产地相比,整个博山美术陶瓷行业不仅存在经营分散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存在产品造型更新慢,美学精神匮乏的问题。近年来,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兴起的文创产品开发,让文化产品与当代审美生活相融合成为一股设计潮流,也对全国各个老窑口的美术陶瓷行业产生了深度影响。江西景德镇的雕塑瓷厂乐天市集和陶溪川园区、广东佛山1506艺术区、浙江龙泉青瓷小镇市面上造型别致、富有生活美学品位的陶瓷文创产品,都成为展现地方美术陶瓷行业活跃度以及影响力的重要窗口。目前,博山具有新产品开发意识的从业人员是个小众群体,相对而言大多经营状况又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形成全行业竞相创新、提升产品品质的整体氛围。

3.4 陶瓷产业链条的再整合问题

一个地区的美术陶瓷不是孤立存在的,陶瓷产区之所以为产区,不仅仅是服务工业化大生产,从古至今都是伴随手工生产的类型和一定规模的美术陶瓷。所以单纯谈美术陶瓷是片面的,也是意义不大的,一个产区只有整体都发展良好,才能各个类别朝气蓬勃地发展,不然仅仅只是几位国内知名的大师不足以支撑行业的发展。博山属于资源枯竭型工业城市,美术陶瓷从业人数、经济总量和税收比例都相对微弱,难以与陶瓷老窑口的盛名相匹配。2000年以前,支撑博山陶瓷行业的是博山陶瓷厂、福山陶瓷厂、淄博美术陶瓷厂等大生产型陶瓷企业,产品以日用细瓷为主。这大型陶瓷企业的存在从原料制备,到成型烧制,都建立了完整的生产链条。由于博山原矿资源枯竭,经营不善等问题,位于博山的大型陶瓷企业转制后,大多经营状况一般,靠生产马克杯等批量化出口产品勉强维持生产局面,随时有破产倒闭的风险。淄博市的高端日用陶瓷生产中心已经由博山区转移到淄川区。在这种形势下,靠大型陶瓷企业维系的陶瓷产业生产链条存在断裂的风险。如果博山本地的泥料、釉料开采企业大量倒闭,那么依托这些原材料进行美术陶瓷创作的大量工作室的设计研发将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局面,而从其他产地引进原材料势必也将增加经营的成本。因此,重新整合地方陶瓷产业链条,扶持相关企业,补足行业短板,是博山陶瓷行业发展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3.5 陶瓷技艺非遗保护的文化自觉问题

博山对传统陶瓷技艺非遗项目的保护文化自觉意识相对滞后。陶瓷是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自2006年评选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大类。目前,淄博市陶瓷项目仅有2011年“淄博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博山是淄博传统陶瓷工艺的重镇,陶瓷项目的非遗申报启动相对较晚。业内知名的“博山雨点釉制作技艺”,2016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博山传统陶瓷彩绘”“大鱼盘制作技艺”“淄博陶瓷釉烧制技艺(博山鲁花釉制作技艺、淄博美术陶瓷釉制作技艺、淄博高温陶瓷窑变花釉烧制技艺)”,这三项技艺在2019年2月被审定为“淄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启动算起,博山传统陶瓷工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方面晚于其他产地近10年时间。按照博山窑的行业知名度和悠久制陶历史积淀,博山窑陶瓷技艺具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巨大资源优势。近两年,博山区政府开始重视该类项目的申报,大力宣传推广陶瓷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于行业内技艺持有者文化自觉意识的提升和行业认同度的提高,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某种程度上,会重新激活这些资源,在新时代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

猜你喜欢
陶瓷厂博山淄博
源流“淄”味
走向世界(2024年10期)2024-03-25 07:03:47
浅析配电房的智能化系统
佛山陶瓷(2022年2期)2022-03-04 11:35:35
千年瓷都演绎淄博陶瓷之美
山东陶瓷(2021年5期)2022-01-17 02:35:48
文雅清虚 淄博文石
宝藏(2018年12期)2019-01-29 01:50:50
原乡(外二首)
开箱取宝之博山豆腐箱
金桥(2018年8期)2018-09-28 02:30:06
夹江陶企数量将缩减至50家节后部分厂家调价
佛山陶瓷(2017年2期)2017-03-17 17:14:56
关于淄博窑系的探讨
探访石湾美术陶瓷厂
小主人报(2015年1期)2015-11-06 06:53:59
淄博建成轮胎检测第三方跑道
橡胶工业(2015年11期)2015-02-23 18: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