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间造物意识催生设计的生态秩序

2020-12-07 04:13:26王瑞芹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造物民间意识

王瑞芹

民间造物意识作为文化原生力量在历史的每个时期都推动着人类文化的进步。民间造物者都是直观地接触、感受天地概念,能够认识到自然界对自身生存的意义,并将精神领域中的生命概念纳入到造物中,自觉地践行了寒来暑往的造物计划,使造物成为生活常态的记录。现代设计依然需要以人类生活为方向标,建立设计的生态秩序。

民间造物共同的意识观念决定了物的存在形式,生存意识与审美同在,意识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民间造物之“事”的生态存在,这对现代设计的生态设计方向有着诸多启示。设计的生态秩序体现了创作主体围绕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情况下的生存智慧,设计过程、目的均是为了保持人、自然、文化之间等的平衡关系,主要体现在节约设计、和谐消费、资源节制、文明精神等方面。

1.生命意识是为民间造物之源

中国传统民间造物意识成于对天地生命概念的理解。以生活经验为主导的造物境界是事物的本初状态,是一种合“道”而不知“道”的活动,并能在造物中怡然自得,无意识地传播着生存的轨迹。

基于生存情结下的生命信仰成就了本原的生态造物意识。《荀子·礼论》曰“天地者,生之本也”。“天”在中国人心中是最高的主宰。一方面“天”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天”指“上苍”,是宗教信仰中的神灵,认为“在天之灵”是生命之源,本质上也是被精神化了的自然。“天人和谐”意识也不是一句空话,民间群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规律相“合”,《易传·文言传》主张“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1]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中,表面看是对民间四季行事变化进行记录,其深层内涵是指人人要依照天地间的自然现象进行生产等造物活动,行事方式要“推天道以明人事”。董仲舒提出了“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行为应与天地相合,以民生为道。郑玄曰:“百工作器物各有时,逆之则不善。”

生命意识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意识,人的本能是自觉追求生命的完整与幸福感。只有幸福地活着,人的本性才会是善良的,造物才能合于“天”。民间造物对生命信仰的理解体现在手艺与生活的致密关系上,使信仰意识融于“物”。民间反映生命意识的作品很多,善于运用象征、暗示手法,如具有伦理生态意识的建筑结构、材料生态意识的器具、繁衍意识的抓髻娃娃、生殖象征物的泥泥狗、辟邪的虎头鞋、虎头枕、求子面塑等;还有年节时的门神年画、窗花、花馍、灯笼等;鲁西南民间过年时燃放的“天灯”象征着天地万物生生不息。民间约定俗成的造物符号从形态与样式看似审美,承载的是审美以外的意识与功能,与远古先民造物意识相通,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类面对“天地”做出的善意本能、灵性与情感的需要,造物状态纯粹而自由。

民间的仪式活动是传播生命意识的载体,仪式中应运而生特定的造物符号:婚礼中的花轿、剪纸、服饰等;葬礼中的纸扎工艺等;都和日常所用的剪纸、服饰等有所不同。鲁西南丧葬中的纸扎院落、亭台楼阁、人物服饰、车马等都装饰了各种吉祥符号,如《庄子》言“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无论素白还是彩色,均制作精美,以追求升“天”的境界和完整的生命理想。纸扎虽是葬俗用品,但多数在使用颜色上有着“要喜气,红配绿,要求扬,一片黄”的俗语,色彩的艳丽张扬、工艺的考究,使得楼阁布置金碧辉煌,从视觉上调节了人们悲伤的情绪。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丧葬仪式是积极而乐观的、是自愿的,纸扎工艺的精美作为明物同时也表达了对参观者心理情感的关怀与照应,更是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友好往来和丧俗文化传播。

民间共同的生命信仰构建了以“和”为秩序主体的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体现了意识物化中“和实生物”的特征。“和实生物”的最终实现是在民俗中“生物”和“发展”,并使新的事物保持生态本质“和实”不变的情况下生生不息。《吕氏春秋》中有:“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礼记·哀公问》管子亦云:“和乃生,不和不生”。“和生万物”的思想是历代先民在长期造物实践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种直观而朴素的认知方式。中国民间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善的造物观念有着很强的自我约束力,是稳定的,是不易在多元文化下被同化掉的。造物材料也多来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比如夯土的房屋、工具造物等即使倒塌也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造物能够在低技术条件下满足实用、审美及情感体验的经验是值得现代设计所借鉴的。无论是一座房子、一个器物、还是一双绣花鞋,除了具备基本的使用功能,同时具有精神功能和审美功能。人们自觉地追求美但不是为了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是靠“物”的表征来连接,而是靠内含于“物”中的生命精神与情感。

2.生态秩序下的设计趋向

2.1 设计“合理”性

现代设计是要在把握生态内核的前提下设计一种合理的生活习惯。近几年风生水起的民宿设计、农家乐等项目,是城市人为逃避都市的喧嚣而向往的一种田园式空间设计,但某些部门似乎把做民宿看成了赚钱的工具,拿地,拉项目挣国家的钱。把民宿做成了高级宾馆,外观朴素宜人,室内豪华奢侈,供少数人“游戏”,失去了以本色之美为特点的造物标准。明代漆工黄成的《鬃饰录》中有“淫巧荡心,行滥夺目”的二戒论述,指过分追求形式技巧容易因不实用而扰心,不能只重修饰不重内在。人们之所以认同民宿,是因为对民间造物风格中的内在朴素性有着回归乡土的情感。柳宗悦在《工艺之道》的序言中这样深情地写道:“工艺之美表现为与‘民众’‘实用’‘多量’‘廉价’和‘寻常’的平凡世界的深深的缘分。必须指出,这些性质是工艺之美的基础。”[2]《声容部》李渔指出妇人衣衫的设计:“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主张一种与人相宜、朴素无华的创新设计。无印良品设计师深泽直人关注的就是我们经常会忽略的大众意识状态下的生活细节,认为设计应该是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简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制作程序。但简单并不是平淡,而是向消费者传达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体现价值的回归,形式与外在修饰是适可而止的,是基本的“刚好合适”“本该如此”的合理状态。

纵观设计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也是从顺天到胜天的过程。现代设计讲求科学性,是在某种程度上强化“物”的外在感染力,而民间造物不仅实用、审美一体,在情感、伦理、精神方面对人类、对自然还有着非物质的内在关照,较为合理地协调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物之间的生态关系。今天大部分民间造物品类的消失、改变与现代设计以及精英文化的参与不无瓜葛。无印良品在全球扩张中坚持了自己生态为本的朴素自然性,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借鉴了各民族传统文化,但却依然保持了自己的民族性,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因为无印良品是根植于对日本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职人追求生活细节的精神,每一种物件及包装都呈现了简洁、素净的特质。当把握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生活”这个核心目标,也就有了明确的造物设计方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祝帅认为:“落叶归根、返回原点来解决生活之道的智慧,是‘反设计’追求的价值关怀,设计师应从最本原的意义上反思设计行为的原因和根据。”[3]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造物特点是内向性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求“和”、注重自然生命的生态轮回,这与当今西方消费主义的造物、用物欲望是迥然不同的,我们对消费文化还要保持一定的适度和距离。而国内大部分商品的包装呈现高排放模式,由于曲解了设计的概念,而过度注重“设计”,造成“物”的浪费。生态设计需要全民意识,合理设计、合理消费。

今天对生态文化的关注多来自视觉,德国后现代哲学家沃尔冈·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中有:“一个真正的审美化的文化对差异和被排斥的事物是很敏感的——不是光沉浸在艺术形式和设计的关系之中,而是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生活的社会形式。”[4]在现代造物设计的现象中,从大型的城市建设、建筑的崛起,到乡村小物件的制造,有些只是形式符号的拼贴,缺乏对生活方式的延续设计,缺乏导向性日常习惯及其文化的引导设计,其中所缺少的“和”的品质而显现出文化的无序。哲学大师黑格尔有一句话可以贴切地说明问题:“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就象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5]如中国民间建筑构造是伦理意识典型的物化形式,人们是在日常中接受着文化。当今依然需要把道德观念合理地注入到生活之“物”中,以凸显并内化为道德传播的有效途径。

2.2 手作的超越性

技术的进步让我们领略了精美的电子年画、春联、剪纸等,在一定意义上消解了原有的文化意味。科技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却阻隔了文化生命的传承。机械是人造物,人手作为自然造物应该具有更大的能动性,人可以把思想传递给手,手能够赋予物品生命的温暖,能与人的内心产生共振。内源性文化的进步与否跟机器与手作技术的先进性与否没有因果关系。

中国的设计经历了从现代主义的激情到后现代传统符号的滥用与拼凑,当今的设计依然需要向民间造物学习,向手工致敬,让手作重启“天、地、人”关系的永恒创物主题。民间群众在闲暇时,于田间地头都能随手造物,进行柳编、泥塑、纸糊等工艺活动,妇女在哄孩子、做饭之际也可从事手艺活。在陕西民间至今流传着剪纸的俗语:“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花是有心草,怎么剪就怎么好,剪朵花,配只鸟,添枝加叶全靠巧”,一方面说明在当地人的内心还存在着追求技艺进步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暗含了对于民间女性完美人格的要求。民间艺人在无意识中创造了美,无名无款,少有商品价值观的制约,其意识最具鲜活的生命力。江苏新沂的王桂英大娘用剪纸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只要是看到的、想到的、眼前过的都能成为她剪刀下的日记。王桂英自己说:“一把剪刀多有用,能剪龙,能剪凤,剪个老鼠生儿去打洞。生产劳动我都剪,剪个鸭子扁扁嘴,剪个鲤鱼跳天河。能剪猪,能剪羊,遇见花草都剪上”。质朴的手作剪纸可以让人感受到造物知觉的源泉,是最接近于人本质的一种劳作方式。爱因斯坦在《我的信仰》中说:“我不信仰那个人格化的上帝,但信仰对宇宙秩序的神秘体验。”体验是一种情感意识行为。民间工匠与艺人秉承“心手合一”,并非指材料与技术的关系,而是意识与技术的合一。“在民间器具上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并不只是自然的,我在这里看到了社会理念与审美价值的不可思议的调和。”[6]民间造物抓住了事物的生态核心价值,是可持续的设计发展观。

柳宗悦认为:“只有工艺的存在我们才能生活。从早到晚,或工作或休息。我们身着衣物而感到温暖,依靠成套的器物来安排饮食,备置家具、器皿来丰富生活,……如果工艺是贫弱的,生活也将随之空虚。”[7]设计必须满足人们在“闲暇”时间愉悦身心、体验用物的价值,若创新仅仅是机器代替了人工,会缺乏足够的文化深度,更是没了在动手过程中的快乐。美国哲学家杜威认为真正的艺术品是由来自一种有机体的与环境状况、能量的相互作用的整体经验的建构,旨在建构造物艺术中“物”与“心”交融的整体美。

3.结语

中国民间造物文化只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局部现象,是全球人类文化共同体下“和而不同”的成果。必须使这一个体文化辐射壮大,并融通他者资源,让“和而不同”“和合而生”等民间朴素的意识观念广为传播,以实现费孝通先生说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除了挖掘本国民间造物生态意识的深层问题,还要以同样的态度学习国外造物实践的先进经验。日本造物领域中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是建立高层次造物意识的必要气度和能力,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活化民间造物意识是一个扬弃的过程,需要在“向心力”的主导下形成一种新的“和而不同”文化生态新格局。

注释:

[1]朱熹:《周易本义》,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第224页。

[2]柳宗悦:《工艺之道》,徐艺乙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页。

[3]祝帅:《设计观点》,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4]沃尔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35页。

[5]黑格尔:《逻辑学》,汤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年,第2页。

[6]同[2],第57页。

[7]同[2],第13页。

猜你喜欢
造物民间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美育学刊(2020年2期)2020-04-08 01:55:46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现代装饰(2019年7期)2019-07-25 07:42:02
造物美学
现代装饰(2018年5期)2018-05-26 09:09:26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以木造物
中华手工(2017年7期)2017-08-08 21:04:15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