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尔吉胡民族音乐研究
——关于口弦琴的系列研究

2020-04-29 08:41诺娃中央民族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1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乐器音乐

◎诺娃 (中央民族大学)

莫尔吉胡,蒙古族音乐家、国家一级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自幼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父亲曾任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亚洲语言系的蒙语文老师,母亲是北京人,全家跟随父亲来到日本定居。1931年,莫尔吉胡出生在北京,满月后随母亲回到日本,5岁时回到北京进入私塾学习汉语,7岁回到日本,在当地读完了小学和初中,直到15岁才回到内蒙古。从小接受中日两种文化教育的莫尔吉胡先生,在母亲的引导下,自幼养成了热爱读书的好习惯。15岁回到内蒙古,感受蒙古文化,学习蒙古语言,同时掌握了汉语、蒙语、日语三种语言。也正是从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国际化的教育,造就了后来莫尔吉胡在音乐创作上的豪迈风格以及民族音乐研究上的独特视角。

一、“穆库连”遐想开始的地方

1945年冬16岁的莫尔吉胡参加革命,当年在大兴安岭里达斡尔村土改期间开始搜集民歌,并在偶然的机会看到一位老人在演奏一种乐器,听老人说这个民间乐器叫“口弦——穆库连”,从此对民族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并没有阻止他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1946年3月莫尔吉胡加入内蒙古文工团从事乐队演出和音乐创作工作,为他后来的音乐创作道路打下良好基础。1949年进入沈阳鲁迅艺术学校学习作曲,从此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生涯。

八年后,1954年响应组织要求,莫尔吉胡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于黎英海先生、桑桐先生和陈铭志先生等著名作曲家,开始了正规的音乐作曲的学习。在校的5年期间,他认真学习了苏联作曲家带来的先进作曲理论知识,不仅在专业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还养成了多读书多思考的好习惯。虽然开始了专业的音乐学习,他还是总会想起多年前在兴安岭里达斡尔村土改期间听那位老者演奏的民间乐器“口弦——穆库连”。

在学院图书馆里,莫尔吉胡意外看到一本书里对“穆库连”的解释:指在北美洲,生活在北极圈里的爱斯基摩人中流传的唯一的民族乐器(口簧),他们称此乐器为“穆库连”。这一发现,让莫尔吉胡将日渐淡忘的达斡尔族“穆库连”,开始了重新的认识和探索。1989年夏,一位日本朋友来访,讲到居住在日本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衔在口唇里弹奏的一种竹片乐器也叫做“穆库力”。莫尔吉胡的关于“穆库连”的遐想便由此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也成就了后来的《‘穆库连’遐想》。

二、口簧“探秘”

在此之后,莫尔吉胡在新疆阿尔泰地区对弹拨乐器“火不思”的研究中,除了发现胡笳尚遗存在阿尔泰山中,还找到了弹拨乐器“火不思”与口簧“火木思”的内在关联,开始了从“火不思”到“火木思”的寻证过程。在阿尔泰山考察胡笳之余,莫尔吉胡还对当地少数民族做了采访并向他们展示了达斡尔民族的口簧(穆库连),没想到的是,老乡们看到他手中的口簧,异口同声地说“科布兹!科布兹!”。令莫尔吉胡更感到奇怪的是他们将四弦弹拨乐器叫做“科布兹”(Kobuz),将口簧也称作“科布兹”。这证明了手指弹拨发音的事实,也证实了口簧和与当今流行的弹拨乐器之间有着传承关系,这一发现令他欣喜万分。

据莫尔吉胡先生描述那是一件极为古老的乐器,是铁制的口簧。它是用口唇衔住外框,用手拨弹中间簧片发声的。达斡尔语称之为:“穆库连”(Mukulian)。是非常古老的圆轴乐器。发出的声响是钢片震动声,仔细听还可听到极其微弱的由泛音构成的曲调。经过莫尔吉胡多年的考察,口簧(包括穆库连)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过程中,最早发现与制造的第一代乐器。生活在远古时代的先民,过着狩猎游牧生活。由母系社会逐渐过渡到父系社会的长久时期内,随着经济的发展、冶炼技术的掌握、生活劳动经验与阅历的积累,猎人们发现了弓箭射出后弓弦振动所发出的音响之美,启迪了模拟与再造其声响的幻想与渴望,久而久之口簧就诞生了。经了解,“穆库连”不仅在达斡尔族民间普遍流传,在很多民族中都曾有过这种乐器,有的至今还有流传。在本世纪初期,蒙古族中也有这种乐器,叫“阿敏胡儿”(Aminhor)。在哈萨克族中流传的口弦叫做“柯布兹”(Qubuzhi)。在俄罗斯的图瓦自治共和国、阿尔泰蒙古族、尼泊尔以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地都发现有口簧。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也有,如哈尼族、纳西族、瑶族、傣族、苗族中都有流传。有的称之为“口琴”,有的称之为“口簧”,而有的民族叫“响蔑”。在1998年的台湾访问中,在台湾泰雅族也有口簧表演。其形制独特,竹片中间的簧片是用薄铜片固定,牵拉两侧的小绳弹奏。这样的口簧叫做“鲁布”。在菲律宾吕宋岛、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等地也都有口弦的足迹。可能是由于南北方气候的原因,他们各自的口簧,在形制和质地上都完全不同。北方民族大都用铁制,南方民族大都用竹制。口簧的演奏就是将其衔含于唇齿之间,用指甲拨动铁簧发出声音。将乐器衔在唇齿间演奏也是古人的一大发明。弹拨乐器发出的微弱声音,尤其是簧片振动产生的泛音列,只有通过口腔共鸣扩大音量,才能使人们听见。

在口簧的演奏方面,莫尔吉胡发现有两种口腔技巧:一是为了改变音色音量,弹拨者利用吐气和吸气的口腔技巧,达到使音量变强或变弱的效果。再者,嘴唇的开闭也是一种口腔技巧,如利用闭唇抑制簧片振动从而达到止音的目的,使音乐线条产生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

以上谱例就是古老的“穆库连”的乐曲。特别要注意的是这四个声部随意出现,并不像乐谱所写的演奏。其中的“滚舌”,即快速转动舌尖发出奇特的音响,模拟林中的鸟鸣声。除了舌头的转动,口腔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起到扩音的效果,使微弱的泛音能够让人们听到。并利用声带发出极低沉的长音(调式主音)同拨动口弦的旋律构成二声部音乐旋律。奇妙的远古多声部、多层次音乐将达斡尔民族生活的地域环境、大自然的秀丽景色及小动物们的可爱形态都呈现在人们眼前,给听众带来意识与情感上的领悟。

莫尔吉胡对口簧的研究,前后经历了十年之久。对口簧的田野调查也涉及国内外。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研究,莫尔吉胡收集了相当数目的口簧,并依据口簧流传的地域差异,分别以“寒、温带大陆地区口簧”和“亚热带海洋地区口簧”对口簧进行了分类整理。

项目地区族别寒、温带大陆地区口簧口簧名称 口簧质地达斡尔族 穆库连(Mukulian) 铁制鄂温克族 蓬力坎(Phonliskam) 铁制敖鲁古雅村 蓬力坎(Phonliskam) 铁制鄂伦春族 克鲁戈温(Khorogowan) 铁制蒙古族(阿尔泰山北端蒙古萨满巫师所用)阿敏胡儿(aminhor)火木思(Homus) 铜铁制哈萨克族 科布兹(Kobuz) 铁制图瓦雅库特人 火木思(Khomus) 铁制尼泊尔 铁制匈牙利 匈牙利母子口簧 铁制奥地利 Jew’s harp 铁制亚热带海洋地区口簧阿美族(台湾) 达托克(Datok) 竹制西南少数民族 响蔑(xiangmie) 竹制泰雅族(台湾) 鲁布(Bulu) 竹制印度(波斯语) 库布兹(Qupuz) 铁制纳西族(云南) 纳西族口簧 竹制菲律宾 竹制印度尼西亚 竹制马来西亚 竹制怒族(云南) 竹制阿伊努克人(日本) 穆库力(MuKKuri) 竹制越南 铜制

以上图表中提到的各民族的口簧名称都是莫尔吉胡在《吹笳与鼓簧》一书的下篇中所写到的。图表中,我们也可看出有几个明显比较近似的称谓,如达斡尔族的“穆库连”与爱斯基摩对口簧的称谓完全一样,与日本阿伊努克人对口簧的称呼基本一样;哈萨克族和印度对口簧的称谓有相似,分别是科布兹和库布兹;还有蒙古族对口簧的自称名词叫“火木思”,俄罗斯土瓦自治共和国的雅库特口簧演奏家也称口簧为“火木思”。在这里还要特别讲到的是,莫尔吉胡的《“火不思”寻证——从“火不思”到“火木思”》这篇文章。本来是想将对蒙古族弹拨乐器“火不思”的多年研究归纳成文。却因另一研究课题——寻找古代乐器胡笳而赶赴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除了发现古代乐器胡笳尚存在于阿尔泰山中这一重要成果之外,还收获了对火不思的重新认识和全新的启示,也就是从弹拨乐器火不思转入到口簧火木思的研究轨迹。

以上是莫尔吉胡亲自画的各地口簧分布图。一种原始乐器流传分布在如此广阔地域,对人类音乐文化的发展进步起到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口簧是乐器之根,音乐之源,莫尔吉胡称其为人类宏伟而多彩音乐文明的最初胚胎。①同时也证实了莫老提出的“多纳茨现象”。所谓“多纳茨现象”,是借用物理学、化学的反应现象,即,炸药引爆后,除自身被炸得四分五裂外,原来放置炸药的位置也会被炸出一个大坑,四周都是被炸出来的土。把这种形态运用到人种迁徙中,语言、文化、艺术等被带到各地并发展演变的过程,被称为“人文多纳茨现象理论”。蒙古文化形态的形成是同蒙古人与其他民族融合从而形成的独特形态。莫尔吉胡把“多纳茨现象”解释为是历史、文化的一种遗存现象,无论是音乐上的还是其他风俗习惯上的,都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他还讲到如何识别这种遗存现象;如何建立类比思维来研究这种遗存现象。面对如此广泛的口簧分布,应该引起我们年青一代民族音乐研究者更多的关注,并且加以大力开掘和研究。

三、偶然的“发现”成就必然的“结果”

在对古老乐器口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和探究时,莫尔吉胡潜心研究民族音乐理论,足迹遍及奥地利、美国、日本等国,先后发表、出版了多部音乐理论研究论文和专著。2013年出版了莫尔吉胡文集十本,其中《莫尔吉胡音乐作品集——口簧探秘》一书,是莫尔吉胡近60年的研究,对世界范围内遗存口簧的考察和研究。口簧是莫尔吉胡历经数十年不断研究,反复论证的研究成果。莫尔吉胡曾多次来到古老口簧的发源地新疆阿尔泰地区进行田野调查,走访当地牧民搜集资料。认真倾听并记下每首曲子,身临其境感受每首曲调的涵义,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发现它们不同的演奏方式和民族特色。从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的角度展开比较研究。还从语言系统中解密口簧的历史渊源和民族特性。随着考察的深入,莫尔吉胡越来越意识到这是一项跨界研究的课题,随后便自费到奥地利、日本、印度等国进行了学术访问及口簧的调研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关于口簧的整个研究。

每一次田野调查都有新的发现甚至意外收获,在偶然的研究中得到必然的结果。说是偶然,其实偶然性的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的助力和制约。那么这个必然性就一定是莫老一生对民族音乐研究领域辛勤的耕耘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作为新一代的民族音乐研究者,要树立民族音乐研究新旗帜,继承发扬老一辈音乐学家的学术思想和钻研精神,发挥自身的优势、特长,努力开拓、建设我们青年一代民族音乐研究的新领域。

注释:

① 莫尔吉胡.火不思寻证(下)[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09):8.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乐器音乐
学乐器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乐器
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音乐
音乐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