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若
七年级美术课《在临摹中感受》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如何将大师的作品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创作,即学习变体画。
“著名大画家凡·高其实是米勒的头号粉丝!”我以凡·高、米勒的故事导入课程,激发了全班同学的兴趣后,我乘机问他们:“同学们,知道怎么来画一幅变体画吗?”
考虑到本班学生都是农村孩子,之前极少接触大师作品与绘画名作,直接讲解变体画的创作方法无疑是非常不合适的。于是我拿出了自己当年的初中英语课本,放到投影仪上,同学们顿时笑翻了。只见英语课本上那一张张熟悉的脸都被涂改成了別的模样—给男孩子画个长头发,给女孩子穿个魔法少女小裙子之类的。“同学们,这是老师初中时候的课本,你们有没有人这么干过呀?”“有的!”我又说:“其实这就是一种变体画的表现形式,别看书上的作品那么难画,其实变体画就在我们身边。”
这时我话锋一转:“虽然这种涂改课本的行为可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老师还是不提倡你们这么做哦,毕竟我们还是要尊重别人的成果,也要尊重其他学科的老师。但是,今天我们可以在本子上对原作重新临摹创作,这样既有趣又能学到别人作品的精髓。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在本课找一张你喜欢的图片,然后将它改成一幅变体画,能不能做到呀?”
任务布置后,同学们开始了本节美术课的绘画创作。路过一位男同学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这个同学开始有点躁动,无心画画了,我就走过去准备提醒下他。
但看了看他的画,我突然眼前一亮,这是一幅毕加索《在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的变体画,虽然明显能感觉到这位同学比较敷衍的心态,画面很潦草,但令我惊讶的是,他意外地把毕加索立体派的狂野画风给体现出来了,和毕加索另一幅黑白名作《格尔尼卡》非常相似,十分具有艺术性!
我立刻去电子黑板上搜索了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图片,并把这位同学的作业也并排放了上去。我再次表扬了这位同学,说他的画颇有大师风范,全班爆起了响亮的掌声,这位同学的作业也被大家争相传看。这一次他终于露出了一个不好意思的笑容。从那次表扬以后,我明显感觉到他在上美术课的时候认真投入了不少。
上完课后,我有了一些反思:
一、 要将学生的兴趣化为学习的动力
教师遵循学生喜欢追星的心理特征,导入课题,同时又以接地气的演示,让变体画教学成为大家都能接受的内容,让变体画成为大家垫一垫脚就能尝试的对象,并提出课程要求。教师在巡视中乘机点拨,使学生能够感受原画的精髓,学生就会有所得。
二、 对学生的表扬要真诚
那位男同学之所以能感受到被表扬的喜悦,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机应变,没有浪费宝贵的表扬机会。我将他的画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同时投放到电子黑板上,同学们可以通过直观的对比发现同学的闪光点。教育者的作用正体现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发现中,及时发现,及时跟进,及时表扬,学生就能激发出兴趣,改变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固化形成。
三、 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需要有一桶水
如何激发学生对变体画的兴趣,我现身说法,拿出了自己初中时涂鸦过的英语课本,顿时学生们就笑翻了天。那位男同学的问题是课堂中的随机事件,我巧妙地将他从浮躁的心态中拉回课堂,又用《格尔尼卡》与他的作业对比,表扬了他作品的成功之处,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如果不是随机应变,也许就达不到当时的效果了。
(作者单位:南京市晶桥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