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云
将思辨性话题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提高学生倾听能力、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的课堂教学实践未能达到这样的教学预期,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处理好思辨过程中“辩”与“学”、“辩”与“听”、“辩”与“评”的关系。
一、 处理好“辩”与“学”的关系
在思辨前引领学生前端学习。前端学习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知识的建构和吸收。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上第2课《学习伴成长》中讨论“鹦鹉学舌算不算学习?”学生限于知识储备和认识问题能力上的不足,大多认为鹦鹉学舌是学习,因为会学人说话。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了解鹦鹉学舌的生物学原因。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如果缺乏思辨相关内容的储备知识,即便有分析、推理、评估,也不可能形成有价值、有意义的结论。在思辨型课堂教学流程与认知能力结构模型中,前端学习是首位的,前端学习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的思维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开展探究、信息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质量和水平。
在思辨中组织同伴互助学习。课堂教学中,对于思辨话题的反应和共鸣往往出现不平衡的情况,有的学生表现活跃,有的同学表现迟缓。如何让更多的学生产生更广泛更充分的思辨火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互动的形式,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与竞争,为学生提供交流信息、共同学习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能促使全班同学互相帮助、自由争论、互相学习、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使知识的建构更加深刻、丰富而全面。生生互动时,座位结构可以改为适合学生合作互助学习的“蜂窝型”或“U”字型、中心辐射型座。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最主要是分组型互动。下面是分组型互动的师生行为分析图(图1)。其中,我们要注意科学的课堂管理与真实有效的任务设计。
课堂是一个能促进学生成长的个性展示的舞台。小组内的交往,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改善个体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不同思维的激烈交锋,有助于学生启发思维、拓宽思路、锻炼能力。
在思辨后及时总结反思感悟。在思辨课堂中,通过悟、议、辩、明,能有效促使学生在思辨中形成较完整的思辨思维。悟是导行的关键,学生只有自己感悟到思辨话题的价值,才会真正参与课堂,从“知”到“信”和“行”。思辨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判断、评价、推理、创造和应用,学会站在多个角度观察、探究和认识自己和他人以及和社会的关系,从而帮助他们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进而为学生参与以及适应社会,成为拥有良好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的过程。
二、 处理好“辩”与“听”的关系
倾听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思辨的有效信息,倾听也是表达与交流的前提。思辨型课堂上只有做到认真倾听,倾听教师的提问和点拨,倾听同学的分析和争辩,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辩论、争辩,在追求热烈踊跃的课堂气氛之外,更应该关注互相倾听所带来的静态力量。
倾听老师的提问。教师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围绕现实生活的事件、活动、问题,选择思辨话题,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讲究和关注“问”的时机,引起学生思辨的兴趣。思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了解信息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
倾听学生的见解。倾听不仅仅是表面的听,更是人与人之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价值观的呈现,是倾听者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体现。初中生表现欲望很强,有时会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听不进别人的想法。这时,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更细的要求,如:听同学发言能仔细听,不开小差;耐心听完同学发言,才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同学发言,同学有错时不讥笑,不起哄,不足时要能补充;虚心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作为应答者,必须总结前面一个同学或几个同学的观点,然后再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让较多的学生参与到思辨的过程中来,理清楚争辩双方的立论和依据,从而能分清立场,提升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三、 处理好“辩”与“评”的关系
教师评价。思辨式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多以赞扬的话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切实注重学生在观察、体验、分析、总结时的心理变化情况以及对于问题本身的应对心理。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关注他们的差异性思维,充分肯定他们表达观点的勇气,使学生能够不畏权威,敢于表达。
生生評价。评价关注学生的思维学习水平,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需要组织并倾听学生的评价,让学生在思维的交流碰撞中逐步提升思辨能力。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让学生渐渐领悟到思辨化的语言及思想感情,不断积淀人文情怀,培养他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勤于反思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作者单位:常州市勤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