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梅
伍竹迪是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之一,1952年参加了女飞行员的首次飞行表演,67年过去了,她现在在哪里?
1951年,举国上下正在全力抗美援朝,动员知识青年积极参军。
18岁的高中毕业生伍竹迪热血沸腾,没有和父母商量,她“擅自”报名参军,成为中南航空预科总队的战士。与此同时,党中央、中央军委颁布培养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的决定,刚刚穿上军装的伍竹迪成为第一批学习飞行的55名女学员之一,其中只有伍竹迪等14人是学习飞行驾驶的。
同年3月31日夜里,伍竹迪和战友们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到达位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第七航校。从南国到北国,伍竹迪感慨:一片白雪皑皑,到处烟囱耸立,这工业城市到底是不一样啊!从到航校那个夜晚开始,伍竹迪的人生便与飞行紧密相连。
航校学习正式开始,空气动力学、气象学、领航学这些冷知识,每天十几个小时往脑子里灌。伍竹迪和她的伙伴比先期学员晚到近2个月,好在她们是高中毕业生,比老兵有文化上的优势,她们一边学习新知识,一边追赶落下的课程。
一个字:学!三个字:努力学!
晚上熄灯后,她们找到有光线的地方悄悄补课,她们的学习进步很快。当时,航校为了让她们尽快上天,只在阴天上理论课,晴天教官教实操。到航校不足两周,4月13日,这些姑娘们就上天“起飞”了。眩晕、呕吐、体力不支,都是一边锻炼一边调整,没有时间等待啊!
那年年末,伍竹迪她们接到命令,1952年3月8日将举行首批女飞行员的首次飞行表演,接受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检阅。
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的诞生,对新中国、对广大女性都是一个标志性的开始。
14名姑娘激动啊,兴奋啊……可是,她们的飞行经历还不到12个月,飞行不满80个小时,能行吗?
伍竹迪说,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首飞一定成功,为新中国增光,为新中国妇女增光!
她们开始了40天的紧张苦练。从起落、编队、穿云等基础动作,一丝不苟地练起。首飞典礼只有6架飞机,2人一组,14名女飞行员中有2人不能执行首飞。姑娘们每人都憋着一股劲儿,谁不想参加首飞啊!理论、技术、身体、心理都优秀的伍竹迪,被写入首飞名单。
1952年三八妇女节,是一个值得铭记的节日。全国妇联与解放军总政治部共同组织,为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在西郊机场举行了隆重的起飞典礼。朱德、刘亚楼、邓颖超等领导以及各国驻华大使夫人参加了这一盛典。首都7000多名妇女代表观看了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的飞行表演。
伍竹迪和她的11名战友驾驶着6架里-2型飞机,飞越了天安门广场。据报道,毛泽东主席虽没有到达现场,但走出办公室,兴奋地指着飞过头顶的飞机说:“这是我们的首批女飞行员开的。”
首飞圆满结束,现场的妇女群众把女飞行员们抛向天空,她们笑着、唱着、欢呼着,现场成为欢乐的海洋。
朱德委员长与女飞行员合影并赞扬她们:“你们是新中国妇女的光荣,也是解放了的妇女的榜样。”
1952年3月24日,毛泽东主席和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了首飞的女飞行员们。1952年9月,伍竹迪和她的战友秦桂芳登上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本女性刊物《中国妇女》杂志的封面,她们英姿飒爽的形象和感人的事迹,经由《中国妇女》杂志的传播,成为广大妇女追逐、羡慕、学习的榜样。第二年6月,伍竹迪穿着飞行服站在飞机旁的一幅照片,被制作成宣传画,与著名的宣传画《我们热爱和平》一起在全国邮局发行。那时,伍竹迪才19岁,她的人生就此拥有了红色基调。
伍竹迪回忆:“当时通讯不方便,加上航校有保密纪律,父母不知道我当了飞行员。我母亲在邮局工作,通过报刊才得知我是飞行员,参加了首飞表演,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用我照片制作的宣传画被我父亲买回家,挂在家里,成为全家人的骄傲。”
伍竹迪饱含深情地说:“几十年来,这幅画一直挂在父母家里,父亲去世后,我拿回自己家。我小儿子说,别的东西我都不要,就要这幅画,现在这幅画原版挂在小儿子家里。后来,我侄女进行了复制,我和另两个孩子,家里挂的都是这幅画的复制版。”
在伍竹迪家雪白的墙上,这幅画很醒目,画上的伍竹迪英姿勃发,威风凛凛,有着军人的豪迈。67年过去了,伍竹迪的腰板不再那么挺拔,但看上去还是那么自信,眼神还是那么坚毅。她说:“时光如果倒流,我还会选择参军,还会去当飞行员。”
在航校,第一次试飞,伍竹迪跟随教官飞上蓝天,一望无际的美丽蓝天,让伍竹迪瞬间爱上了它。她下定决心,要把飞行作为终生的事业。
单飞,对首飞的姑娘们来说,是过了呕吐关、眩晕关、体能关、理论关等九九八十一难才得到的机会,是飞行生涯重要的起点,也是个人自尊心的小小满足。
放单飞的日子到了,第一批单飞名单里没有伍竹迪。因为飞行上有明确要求,女性处于生理期不能飞,那天,处于生理期的她被关闭在单飞的大门之外。对于向来自信的她,这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伍竹迪的技术是一流的,身体素质也是一流的,别的姑娘呕吐得翻江倒海,她居然没有任何反应,她是篮球场上的健将,经常是打全场的主力。
选飞体检时还发生过一个小插曲:医生给她查心率,两次都是120次。
医生问她:“你紧张什么?”她说:“我没有紧张啊?”
医生说:“那我们量个体温吧!”39℃,医生惊讶地说:“你现在发高烧呢,你没有感觉吗?你早上吃的什么?”她说:“我吃了三碗米饭!”医生说:“你的身体太好了。”
没能单飞,伍竹迪的情绪发生了变化,她总觉得是因为技术不行才被排除的。再上蓝天时,她的技术上真的出现了问题,怎么飞也飞不好了。教官只好让她停飞。看着别人每天在天上,她的心里那个难受啊。她主动找到教官下了保证:“让我飞吧,如果飞不好,我就永远都不飞了。”教官帮她把落下的课补上,她重新飞上了蓝天。
對新中国的这批女飞行员,毛主席指示:“不要培养成演员,而要培养成人民的飞行员。”时任空军总司令刘亚楼也一再强调,这批学员一定要飞出来。
1955年,伍竹迪22岁,大队长安排她去带一批学员。她一听连忙摇头:“我怎么能行呢?他们都是正规航校毕业的,个个年龄比我大,军龄比我长。”大队长说:“你胆大心细,你怎么不行?”被大队长鼓励和说服的伍竹迪,带着学员上了62型苏式新机,她手把手言传身教,细心指导,当伍竹迪看到他们都飞出去的时候,她真的有一种满足感。
在教官的岗位上,她把一批又一批男女飞行学员送上了蓝天;同时她还试飞了很多高难度新课目,经她试飞的课目写入空军飞行大纲。她的胆大心细创造了900公尺高度双发停车化险为夷的奇迹。
伍竹迪自19岁获得荣誉之后,不辱使命,在每个飞行任务中,演绎着精彩的红色人生,1963年,年仅30岁的伍竹迪,已经成为飞行三大队的副大队长,具有飞行指挥权。
对飞行员来说,飞行时长代表着个人的成就。为了保证姑娘们成才,刚到航校时,刘亚楼司令员颁布的第一道命令是:5年内不许谈恋爱,有对象的也要断掉。姑娘们个个写了保证书。
而伍竹迪对自己的飞行事业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她的恋爱、结婚、生子都要以飞行为中心,遇到与飞行相撞的事情,一切为飞行让路。
1958年12月28日,本是伍竹迪的结婚日,双方亲属提前从广东、天津汇集到了北京,欢欢乐乐筹备婚礼。伍竹迪却接到紧急任务,25日起飞。和家人紧急磋商后,她把结婚日期推迟到春节,好在她先生是空军的领航员,非常理解。
1959年10月,伍竹迪的大女儿出生,她给女儿喂了30天母乳后,只能把孩子送到天津奶奶家。其实,伍竹迪的母乳很好,但飞行这项工作没办法兼顾啊,大女儿、大儿子都是这样,只享受了30天的母乳。
重新回到飞行一线的伍竹迪,接到一个救人的紧急任务,需要到包头取氧气瓶,送到乌兰浩特,再返回吉林附近郑家屯机场降落。包头机场没有夜航设施,乌兰浩特机场是已被废弃的机场。她们的飞行计划是晚上从北京起飞,天亮至包头,装上氧气瓶,赶在白天飞往乌兰浩特机场,放下氧气瓶,再调头返至郑家屯降落。伍竹迪全身心马不停蹄地飞,忘记了自己是一位产后不足60天的妈妈,她创造了女飞行员产后首次执行任务连续飞行10多个小时的纪录。
伍竹迪是共和国第一个载客飞行的女飞行员;她所在的师是专机师,为党政军领导人多次开过专机,每次都是安全送达目的地;她由于表现突出,被评为第一批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5年出席了第一次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首飞的女飞行员个个都很棒,一直都在飞行一线。其中一位队友,一直飞到53岁,伍竹迪也飞了4000个小时!但1967年10月她被迫停飞了。
被剥夺飞行权利的伍竹迪,调离北京专机师,前往西安空军16航校任教,她在教师的岗位上,为国家培养飞行人才鞠躬尽瘁。她说,曾经组织上为新中国首批女飞行员重新归队写过申请,但由于种种原因,伍竹迪再也没能重返蓝天,这是她此生的最大遗憾。1984年1月她离休,随丈夫回到天津老家安度晚年。
伍竹迪这代女性把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相连,用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敢于担当的魄力,成为新中国妇女的骄傲,也开拓了妇女建功时代的舞台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历史应铭记她们,我们应致敬和感谢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