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璐
茅家埠位于西湖以西,东望杨公堤,西接龙井路,以水体景观为主,是一个纯江南风格的村落。该景点突出湖埠、香道及水滨民居的景观特色,着重体现茶文化、佛教文化及民俗文化。旧时在此居住的大多是茅姓人家,他们以采茶养蚕为生。据说,明清时村口埠头布满茅草,野趣横生,“茅家埠”因此得名。它靠近西湖,与之风光相似,却少有人知,是个躲避人潮的好去处。在西湖日益人满为患的情况下,茅家埠的价值逐渐显现。早在宋代,这里就是一处著名景点,是通往天竺和龙井的主要通道。王士禄有诗云:“渡头向晓聚兰桡,胜日春风粉黛饶。相唤茅家埠头去,纷纷摇过第三桥。”
茅家埠植被丰富,有200多种,包括慈姑、荸荠、水杉、碧桃、睡莲、香樟等,涵盖了菊科、蔷薇科、木兰科等科种。这里不仅有野生植物,也有人工培植的植物,二者和谐共处。此外,还有一些外来物种,比如独行菜、空心莲子草等。茅家埠水面开阔,鱼类繁多,水草茂盛,具有典型的湿地景观。景区内广泛种植各种果树和桑园,在发扬自然价值的同时兼顾了经济价值。
景区入口矗立着一块石牌楼,上书一副对联:“通利桥边柳色含烟明镜里,茅乡道上钟声和月翠微间。”短短几十字,将茅家埠的景色概括得很好。走进门去,绿意盎然,高大的乔木、清瘦的竹子和石边杂草纵横交错,却又没有遮挡住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人工的精巧和自然的野趣结合得恰到好处,石板路凹凸不平,古朴自然,正适合慢慢游览。外面的喧嚣仿佛一下子被隔绝了,取而代之的是啁啾的鸟鸣。然而,当你去寻找这些歌唱者的踪迹时,它们又在林间深处跟你玩捉迷藏。一路走去,有许多隐藏在树间的茶楼饭馆,大都取“清溪余韵”之类风雅的名字。有的茶馆还设有免费赠饮的茶摊,方便了过路行人和环卫工人,体现了人文关怀。
往前不远处,便是都锦生故居。都锦生是茅家埠人,民国企业家,开办了一家丝织厂。其产品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很受欢迎。他本人还亲手织出了第一幅丝织风景画——九溪十八涧。斯人已去,故居犹存。他的故居由祖屋、作坊、纪念室、陈列室等组成,展示都锦生的生平和丝绸文化。简约的白墙黑门上,遍布爬山虎和青藤,房屋与自然完美结合,很有隐者山居的感觉。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介绍,房屋以“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看了都锦生故居,才明白什么是雅人幽致。
继续往前,茅家埠全景便展现在眼前。一片开阔狭长的水域,静静地平铺在石路之前,宛如一面绿色的镜子,又像一块精美的轻纱。微风吹过,水面泛起轻微的涟漪,如同少女的裙裾被吹得微微摆动。这是因为茅家埠水域四周都被植被包围,那些植被宛如一片锦幛,隔绝了很多风力。在这片水域的尽头,飞翔着很多白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最终都会飞回同一片树林中。看来在那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白鸥们划了自己的“地盘”。
往南繞行一段,来到茅家埠深处,你会发现别样的风情。宽阔的石路变成了狭窄的小径,各种杂草伸出叶子,试图拦住你的脚步。然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一泓幽泉潺潺流淌,在中间嵌着几块平坦的石头,有一种“清泉石上流”的感觉。小心翼翼地走过石桥,便是一大块浓绿的草坪。草坪上古木参天,却不拥挤,在此休息十分惬意。停留片刻,极目所见皆是深深浅浅的绿色。茅家埠植物虽多,但被水隔开,就不显得拥挤,反而有一种极佳的布局感。若在此处泛一小舟,便可领略李清照“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趣味。红色的蜻蜓穿梭其中,令人眼前一亮。
继续绕行,便来到一处弯曲的木桥。桥的左边生着一人多高的芦苇,让人想起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苇颜色较浅,单看并不出彩,但密密地长成一群,便有一种苍凉的古韵,令人悠然神往。桥的右侧,长着灿烂的彼岸花。火红的花朵在阳光下散发出奇异的光芒,宛如一位神秘的美人。
继续往东走,便来到茅家埠的一个著名景点——玉涧桥。玉涧桥始建于明代,本位于桐庐县,后来迁移到杭州市西湖区。站在桥上极目远眺,但见水天茫茫,一碧万顷。杨树伸出伞盖般的枝叶,点缀着湖面。不时有野鸭游鱼倏忽游过,惊起层层涟漪,于大静景中增添小动景。桥的左侧停着许多画舫,岸边垂柳依依,随手一拍便是画中景象。连绵的远山被云雾遮蔽着,朦朦胧胧的,与近处的柏杨交叠,如同大师笔下的国画。你可以将自己的灵魂与山水合二为一,物我两忘。偶尔也会有人在这里排练舞蹈,毕竟只有这样的环境才适合跳曼妙的古典舞。
过了玉涧桥,再往前走,便到了通利古桥。在古代,游客们就是在这里弃舟登岸,前往上天竺上香礼佛,因此茅家埠也被称为上香古道。通利古桥为单孔石拱桥,长约14.5米,宽约3.5米,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如今的通利古桥已经被保护起来,走不上去了。因此,这里的植物无人打理,水中藻荇交横,桥上苍苔密布,台阶也有很多裂痕,倒能窥见一些岁月的痕迹。这里是茅家埠里最天然的地方,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觉。
沿着茅家埠往南走1公里左右,就到了赵之谦纪念亭。赵之谦,字益甫,是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在经学和金石考据之学方面有极高的成就。他的墓本在西湖丁家山麓,被毁之后于附近重建,并设立赵之谦纪念亭。它比一般的亭子大,视野开阔,适合游人休息赏景。这里四面环树,修竹掩映,清风从四面吹来,令人神清气爽。木质地板中空,踩之作响,更添空旷之感。走到对面,便是重建的赵之谦墓。简朴的墓碑隐藏在马路附近,被茅草、苍苔、木樨等植物包围着,隔绝尘世,令人想起这个几百年前的隐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