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范本呈现
仪式化的“忠诚”
◎徐 贲
经常可以看到商场、饭店前整整齐齐地站着一排排身穿制服的年轻员工,在领班的带领下像军事训练一样操练礼仪、接受职业规范训话,然后齐声高呼类似于口号的誓言。据说,这么做可以振奋员工精神、加强他们的团结一致和集体忠诚。
这种仪式化的忠诚操练是否真的能对每个员工产生预期的影响,这里姑且不论。倒是有一点颇为令人费解,那就是,为什么这种类似阅兵式和正步走的仪式非要在店堂外的大马路边演示不可,而不能在内部悄悄进行?
社会心理学为这种行为提供了解释——马路边的演示是一种仪式化的“组织忠诚”。就像所有的仪式一样,忠诚仪式不仅需要有被组织的人群,而且还需要有见证仪式的观众。儿童就有被注视的需要,也能被他人的注视的反馈所激励,这就是中国老话所说的“人来疯”。你不当他一回事,看见了只当看不见,他就会觉得无趣,慢慢也就安静下来。对于集体来说,仪式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形成一种与“外人”相区别的“我们”。大马路不仅提供了演示仪式的场所,而且也提供了来来往往的观众。观众的注视强化了仪式的心理反馈激励,也加强了参与者对“我们”的群体认同。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维克在《组织的社会心理学》一书里指出,“组织”有一种共同预期结构,这些预期是和角色密切相连的,因为“角色会界定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人和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预期”。卡尔·维克指出了组织化过程的一些重要特征,尤其是组织化特别强调具体的“可见行为”,而不是个体真正的意愿选择。可见行为是做给别人看的,并通过别人的眼睛被自己看到。这样的行为成为组织内的“互相连锁行为”。企业的忠诚仪式所起的就是这种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曾经在《健全的社会》一书里指出,现代社会中“共同确认”的心理效应是一种有社会危险性的羊群效应。他写道:“关于社会成员的精神状态,人们在观念上的‘共同确认非常具有欺骗性,与理性和精神健康毫不相干。我们可以说‘两个人发了疯,也可以说‘上百万人发了疯。数百万人都有同样的恶习,这并不能把恶习变成美德;数百万人都犯了错误,这并不能把错误变成真理;数百万人都患有同样的精神疾病,这并不能使这些人变成健全的人。”
大马路边的忠诚仪式,过路人大多不太理会,而只是置之一笑,将其视为商业的花招和噱头。但是,其他一些仪式化的共同确认戏码却在学校里不断上演,例如,数千学生在操场上集体为父母洗脚的孝道仪式,幼儿园里小朋友们统一着汉服,拜孔子,背诵《弟子规》的国粹文化仪式……
仪式是一种团队化和组织化的表演性展示,它让人不知不觉地丧失自我;而组织化仪式的根本作用也在于有效而正当地消除个人存在的意识和行为选择意愿,让个人融入到激情冲动的情绪性集体中去。讽刺的是,正因为“忠诚”和“信念”已经变得不确定、不牢靠、虚假空洞,所以才会需要不断地用夸张的仪式行为来测试和演示。很难想象,在亲人或其他牢固可靠的伙伴关系中,人们会需要用这种方式来考验或表演彼此间的忠实和信任。
仪式不是实质的外显,而只是内在缺陷的掩饰。它虽然绚丽,但却不过是一个表面的虚假涂层。
(選自《中国新闻周刊》总第721期,有删改)
技法提炼
1.社会生活评论的特点在于“评”,找到评论点,选择好评论的角度
评论时,我们应该明确所评述人物的思想精神,分析所评事件的内涵道理、现象的本质和根源、所要阐述观点的现实意义。只有观点鲜明,文章才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才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从而达到写作目的。在评的过程中,为了收到最佳效果,使得评论更加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考生要对发生的问题和情况做深层次的分析。在写作时,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不能只局限于一个角度,应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研究,进行全方位的扫描,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从而预见其发展的趋势和必然的结果。
2.对自己的观点做“为什么”的解说
在对问题进行解说时,考生要依据充分的理由或者事实作出全面的评价。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分析“为什么”的时候要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注意分析它与其他问题的联系。提炼主题时,要在富有时代意义和时代特色的大背景下反复思考,深入分析。在具体评论中,还可以采取因果分析法、意义分析法、对照分析法等进行分析论证,使观点清楚明了。
我仿我秀
生活需要仪式感
◎卢高扬
尼采说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我们固然不必如尼采一样,每一天都来一段“生命的舞蹈”,但总要有一些时间与平素不同,总要有一些事情须特别看重——以此来彰显生命的严肃与庄重。
很羡慕那些认真生活的人,无论他们的境况如何、地位怎样,他们都能一丝不苟地生活,活得有仪式感,让人生有一种真真切切的存在感。
日本电影《你的名字》中的宫水家族便是如此。一场大火,焚毁了系守镇上几乎所有的古籍,以致大家连祭祀的意义都无从知晓。可即便如此,在全系守镇已渐渐忘却了祭祀仪式时,宫水三叶等人依然坚守着祭祀中的结绳等一系列传统仪式。身着古袍,手持神杖,在神庙前翩翩起舞,真心实意为全系守镇人们祈福的三叶,成为影片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
那份仪式感,其实就是一种敬畏感——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也都存有这样一种敬畏之心。比如中国人一直认为“举头三尺有神灵”,认为“人在做,天在看”,所以需要时时刻刻去检点自己的行为,按时按节地与天地神灵“互动”——那些看似繁复冗杂的祭祀仪式,其实是人们在与天地神灵对话,以此表达人们对曾经过错的忏悔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有人说中国人从来都不是虔诚的信徒,但是中国人对生的思考和对死的敬畏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并把这种思考和敬畏融进了各种仪式中。在这些仪式中,我们得到了心灵的宁静。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特殊的仪式,我们才不会让生活一味苟且甚至颓废。
像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祭天、祭地、祭祖、祭神、祭日、祭月……这些仪式,没有一种不是为了借一种隆重庄严的仪式表达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恩,对过去岁月中自己的所作所为的思考,对未来的憧憬和祝愿。我们的祖先借这一个个契机提醒我们:生活需要严肃的因子,人生不能没有庄严的时刻。
所以,仪式感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注重仪式感,从而将平淡的日子过出不一样的味道。
认认真真地生活,说起来多简单啊,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现代社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滚滚红尘中随波逐流,对生活抱持随意乃至麻木的态度,这些人甚至还会嘲讽那些认真生活的人,认为他们不懂得享受。他们的生活已经失去了一种厚重感,像水波上失根的浮萍。
生活再紧张,再忙碌,我们也需要有那么一些时间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人生的意义,想一想过去,想一想未来,想一想世界给了我们什么,想一想我们又给了世界什么,从而调整自己生活的方向……
生活中的各种仪式正给了我们一个个这样的机会。
点评
作文以“生活需要仪式感”为题,先用尼采的名言引入话题,揭示生命与仪式之间的必然联系;再以日本影片《你的名字》中的情节为论据,证明仪式乃是为了表达对生命的敬畏;而后再以中国一系列传统节日为例,深入剖析了各种仪式的深层意义,即让人们反思生活,忏悔过错,规划未来。如此层层推进,使仪式的作用和意义得以充分揭示,最后得出结论“生活需要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