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川崎病患儿外周血中可溶性Tim-3表达变化及临床价值*

2020-04-28 13:19董瑶佳郭卉薛国辉
江西医药 2020年4期
关键词:川崎急性期可溶性

董瑶佳,郭卉,薛国辉

(1.江西省九江市妇幼保健医院检验科;2.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九江33200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婴幼儿及儿童最常见急性自限性全身性血管炎症疾病,临床表现以皮肤、黏膜、淋巴结的改变最为典型[1]。其中心血管系统易受累,严重时可因冠脉病变而发生猝死。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到目前都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有学者研究认为,外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是导致川崎病的首要诱因,当这些外源性微生物入侵机体时,机体的免疫系统由沉睡状态立即转变为激活状态,从而打破机体免疫功能原本的平衡状态使其失调,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

Tim-3是Th1细胞特异性表面分子,可负性调控Th1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既往研究证实Tim-3具有调控细胞凋亡、控制炎症以及免疫调节作用[2,3],同时又有多项研究提示Tim-3可通过调控Th17/Treg作用轴参与炎症性疾病的病因学过程,其在川崎病患儿中或许存在异常并与Th17/Treg密切相关[4-6]。本研究通过检测川崎病患儿外周血中可溶性可溶性Tim-3的水平,旨在探讨可溶性Tim3在川崎病免疫失衡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6年1月-2019年6月于九江市妇幼保健医院急性期川崎病患儿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0-4岁,平均年龄(2.59±0.12)岁。纳入标准:⑴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川崎病诊断指南[7];⑵入院时均处于急性期;⑶排除病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⑷所有患儿在采血前均未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和免疫抑制剂。排除标准:⑴临床资料不完善;⑵已使用过IVIG或激素治疗。同时选取本院健康体检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0~4岁,平均年龄(2.70±0.17)岁。两组观察对象在性别与年龄等一般资料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标本采集及处理 抽取所有川崎病患儿治疗前清晨空腹静脉血6ml,体检儿童空腹静脉血6ml,分别分装3管,其中2ml分装于干燥管中,4000rpm/10min分离血清后立即送检,用于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C3和C4浓度,其测定仪器为西门子BN-II及其配套试剂;另2ml分装于黑色头盖管(内含0.109mol/L柠檬酸钠抗凝剂,抗凝剂与血液的体积比为1:4),立即送检用于魏式测定ESR水平;最后2ml分装于干燥管中,4000rpm/10min分离血清后-80℃冻存,用于可溶性Tim-3的测定。可溶性Tim-3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购自Cloud-Clone,USA)测定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中的可溶性Tim-3水平,最低检测限为29pg/ml。所有步骤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执行。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以()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Spearman法用于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川崎病患儿外周血中可溶性Tim-3的浓度变化 川崎病患儿组(KD组)和健康体检儿童组(对照组)外周血中可溶性Tim-3的水平分别为(73.33±23.96)pg/ml和(46.52±10.16)pg/ml,KD组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2 KD组与对照组炎症因子和血沉的结果比较川崎病患儿组外周血中的炎症免疫因子如CRP、C3和C4以及ESR水平分别高于对照组,且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可溶性Tim-3与其他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比较根据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急性期川崎病患儿外周血中,可溶性Tim-3与CRP、ESR和C3分别呈正相关(r=0.5654,0.3538,0.3328,P<0.05),而可溶性Tim-3与C4相关不显著(P>0.05)。

表1 KD组和对照组的结果比较()

表1 KD组和对照组的结果比较()

组别 CRP(mg/L) C3(g/L) C4(g/L) ESR(mm/H)KD组对照组P值13.27±7.00 2.26±1.70 P<0.05 1.71±0.61 1.35±0.42 P<0.05 0.39±0.17 0.26±0.14 P<0.05 23.60±8.15 12.03±6.38 P<0.05

3 讨论

川崎病也被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出疹发热性小儿疾病,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川崎病于1961年被日本的川崎富作首先发现,并于1967年首次报道,该病常于冠状动脉异常有关。有研究显示我国许多地区的川崎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已经成为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最常见原因,同时也是激发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关键危险因素[8]。

川崎病的致病机制和发病原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川崎病常发生在有遗传易感性背景的个体,某些感染因素或某种病原体通过呼吸道或其他途径进入人体,或是作为诱发因素,或是直接损害,或是通过超抗原活动引起机体免疫紊乱造成的系统性疾病综合征[9]。感染诱发的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在致病过程中可能扮演核心角色。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外周血B细胞多克隆活化,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数量增多,从而引起体内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失衡,产生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多种炎症因子如IL-1β、IL-6、TNF-α参与了川崎病的病理生理过程[10-13]。T淋巴细胞是参与机体细胞免疫的主要细胞群组,在细胞因子的诱导下T细胞可以分化为Thl、Th2、Th17及Treg等辅助性T细胞。T细胞免疫球蛋白域黏蛋白域家族(T-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Tim)是2001年由Mcintire等在小鼠11号染色体上发现编码I型跨膜蛋白的基因家族。Tim分子作为新型免疫调节分子,在免疫功能调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4]。有研究证实Tim基因家族可能是磷脂酞丝氨酸(PS)的一个受体家族,其可与PS结合,介导凋亡细胞的识别与清除。人Tim家族包括三个基因成员:Tim-1、Tim-3和Tim-4。Tim-1选择性的表达于Th2细胞,且其是Tim-4的内源性配体;Tim-3是Th1细胞特异性表面分子,既往研究证实Tim-3具有调控细胞凋亡、控制炎症以及免疫调节作用。有研究表明Tim-3在哮喘小鼠患者中发现mRNA增高并与Th17/Treg密切相关[15],过敏性紫癜患儿中也发现Tim-3可能通过调控Th17/Treg平衡而参与疾病机制[16-18]。有报道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中Tim-3水平明显增高,且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19];此外李雪莲等[20]也发现在早期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PBMC中Tim-3 mRNA表达增高,并与Th17/Treg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性。

本次研究中急性期川崎病患儿外周血中的可溶性Tim-3的水平为73.33±23.96 pg/ml,而作为对照组的健康儿童外周血中可溶性Tim-3的水平为46.52±10.16 pg/ml,两组结果相比较,川崎病患儿外周血中可溶性Tim-3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对照组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川崎病患儿外周血中可溶性Tim-3水平的升高提示了其可能在川崎病的免疫功能调节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川崎病中具体的作用机制尚需要做进一步研究。本次研究发现,川崎病患儿外周血中CRP、C3、C4和ESR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且存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此结果与以往外报道类似[21,22]。与此同时,我们在将可溶性Tim-3水平与其他相关的炎症指标做相关性分析时,发现可溶性Tim-3与CRP、C3和ESR呈正相关(P<0.05),而与C4的相关性并不显著(P>0.05)。美国心脏学会(AHA)修订的川崎病诊断指南提出WBC、Hb、PLT和CRP等实验室指标可应用于川崎病的辅助诊断,同时亦有多个研究证实CRP、ESR和C3等炎症指标在川崎病患者外周血中会明显升高[23-27],这些实验室指标均是川崎病良好的辅助诊断指标,外周血中可溶性Tim-3与CRP、C3和ESR良好的相关性也使得其可能成为川崎病的辅助诊断指标。

综上所述,虽然对于Tim-3在川崎病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但可溶性Tim-3在急性期川崎病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显著增高并与CRP、C3和ESR显著正相关使得其可作为川崎病辅助诊断指标。

猜你喜欢
川崎急性期可溶性
微软进军“工业元宇宙” 川崎要用HoloLens设备制造机器人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白茶可溶性糖总量快速测定研究
鲜地龙可溶性蛋白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CRP和NT-proBNP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意义
可溶性Jagged1对大鼠静脉桥狭窄的抑制作用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可溶性ST2及NT-proBNP在心力衰竭中的变化和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