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祁河
儿时,洗澡还是难事,连省委机关大院都没有个澡堂。夏天还好办,在院中的水龙头下就能解决问题,天一冷就没办法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住家大多都是平房,既没有暖气也不通热水。做饭取暖烧的是煤球或蜂窝煤炉子,在家最多能烧壶热水洗头洗脚、擦个身子。对我来说,洗澡最近的地方是到大差市十字朝北一点解放路西侧那老西安最负盛名的“珍珠泉”浴池。
那时,洗澡一般一两个月才能奢望一回。想讲一下卫生要挨到某个星期天,约三两个伙伴,一大早从十一道巷走到和平路,蹦蹦跶跶来到珍珠泉。记得门头的牌匾“珍珠泉”三个字是竖排的,好像是舒体。我们先要排一两个小时的队等候洗澡,两三角钱买好澡票,坐在长凳上等候叫号。通常我们选大池,一是便宜、二图热闹、三为能泡透出汗。进去立时暖融融的,坐在长凳上等候,一股香胰子和汗蒸的气味扑鼻而来,不一会儿就得脱下厚厚的棉衣抱在怀中。
大堂正面有座褐色的木楼梯,台阶上镶嵌铜条,脚踩上去吱吱作响。上到拐弯处,有面大大的穿衣镜。一楼为普座,设置供洗完澡的人休息、修脚的床榻。二楼有容两人休息的雅座,用木板隔开挂着白门帘。大池、盆塘、淋浴等也在二楼,上面一声“两位”或“一位”,等候的人才能依次上去。
走进大约四五十平米的大池间,先在门内的小池中捞条毛巾,用手试试水温,然后往胳膊腿和前胸后背撩点池中的热水,再将脚腿慢慢伸入水中淹至腰间,再猛得蹲下让滚烫的洗澡水没到脖颈。接着寻到池边的台阶坐定,直到全身冒出汗来。泡十多分钟,便坐于水池边石材铺砌的台沿,搓除身上积攒的垢痂。反复两三次,再由小伙伴将毛巾拧干相互搓背,然后去挤满人的莲蓬头处淋浴,打上肥皂再揉搓一遍。有不过瘾者会再入大池泡上一阵子,淘气的还会将澡堂当泳池,乘人少扎个猛子或学狗刨扑腾几下。
热气蒸腾的大池内隔有两个区域,靠里面还有个水温更高些的小池子,常是一两个老者在里面泡,不时还吼几句秦腔。老者们泡好后,是要请珍珠泉搓澡师傅搓澡的。一两角钱,分半搓和全搓,买票时给个带绳的小木牌作为凭证,挂于大池内墙壁上钉的一块长木条上。搓澡师傅每搓完一人,就会取下一个牌子叫号:“来一位!×号!”搓澡师傅给人敲背时,噼里啪啦的节奏感极强,听着就十分舒坦。但那会儿在我潜意识里,认为那是地主老财剥削阶级的一套,怎么能让劳动人民伺候你呢?总觉有点别扭,不敢也没钱尝试。
洗好出来,服务员会递来一条干浴巾,擦拭湿漉漉的头发和身体,回到雅间或普座躺一会儿或干脆换好衣服回家。下楼至穿衣镜前,会拿起拴在旁边的梳子,梳理一下头发,看看镜子里的自己容光焕发,顿时感觉身子轻飘了几许。
记得还去过西一路向北一点的沧浪池,那里设施稍差些。再远一点还去过东大街炭市街东口的明星浴池,后来相继改成东风和新城浴池,那里的条件似乎更好一点。洗完澡顺便还能为家里买点“白云章”的饺子馅,全家聚在一起包顿饺子如同过年一般。
珍珠泉是西安的老字号,为山东人氏焦藩东创立,于1936年10月1日开业。因在此开凿的井水“清冽似泉,喷洒如珠”,水质可与故乡济南的珍珠泉媲美,故将浴池取名为“珍珠泉”。据曾经在一起工作的同事解维汉先生回忆,他在市服务公司工作期间,整理过全市洗浴业的资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市的公共浴池有珍珠泉、沧浪池、大同园、新城浴池、红星池、灵龙泉、北海浴池、小寨浴池、大众浴池等19家。可见拥有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公共浴室资源稀少的可怜。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我成年、成家时,也没有多大改善。不过1984年进京上学时,每周已可在学校洗淋浴一次,但感觉没有在大池子中泡澡舒服。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中期,我到北院门及南院门的市级机关上班,每月有发几张洗澡票的福利。局长、处长、干部都赤条条地挤在大池子中蒸泡,彼此说笑也是其乐融融。今天,在家洗澡已成了平常之事,并有了一大批更现代、时尚的洗浴中心和温泉水疗等名目繁多的洗浴服务,“珍珠泉”之类的公共浴室已经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