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研(天津)汽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戴淼 丁倩 李玓
2020年初,一场新冠疫情让本该在春节过后开始活跃的专用市场骤然“刹车”。而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各地区纷纷下调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大部分企业也逐渐实现了有序复工复产。在积极准备疫情过后“小高潮”的同时,我们或许也应该冷静梳理一下,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会给专用车行业带来哪些调整和潜在机遇。
图1 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单位:%)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疫情的爆发虽然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干扰,但由于国内经济的内在韧性,整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
(1)消费:目前已成为国内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对国内经济贡献率超过60%;疫情爆发于传统消费旺季,消费短期内受到抑制,但蓄积的消费需求会在疫情结束后逐步释放;
(2)投资:疫情爆发导致企业生产及工程项目复工延迟,中小型企业经营风险增加;但同时政府对于投资的扶持期望增加,会采取扩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
(3)净出口:目前海外疫情仍然在持续蔓延,对世界经济与贸易将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但是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相对较低,因此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有限。
专用车市场在市场与政策双重影响因素下发展,近几年来以超载超限治理趋严和排放标准升级为代表的政策因素正成为驱动专用车市场的重要因素。为应对本次疫情对国内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国家预计将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和行业扶持手段,部分领域的商用车将直接受益。
截至目前,相关管理部门已出台包括免征交通运输企业增值税、免收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和对农产品供应链提供资金支持在内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加之“三大攻坚战”的持续推进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的扩大,预计2020年政策对市场的回拉作用将比较明显。
(1)基建投资规模扩大,拉动工程类专用车需求提升。
2020年2月24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提出:要积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快在建和新开工项目建设进度,加强用工、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资金和政策性金融,优化投向结构。
在此背景下,基建投资规模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2020年基建投资额相比2019年增幅已超过10%,以能源、交通、医疗、5G为重点领域的传统基建和“新基建”更加突出。基建投资规模的扩大必然将带动工程类车辆需求的增长。
(2)公共卫生管理投入增加,市政环卫类专用车数量及品类需求将提升。
在疫情期间,直接用于防疫作业的市政环卫类专用车需求激增,车辆生产企业克服重重困难保障了装备供应,为抗击疫情作出了巨大贡献。短期来看,这些需求是为应对突发状况而形成的临时性需求,不具有持续性;但从长期来看,疫情会倒逼各级管理部门加强对公共环境卫生管理的重视程度,各地公共卫生管理标准和相应预算将大幅提高,对市政环卫类专用车市场形成长期利好,这种利好不仅体现在数量需求增长上,还会体现在质量及产品品类的丰富性上。
图2 货车销量与人均GDP增速对比
表 货车市场利好及利空因素对比
(3)畜禽产品加快向冷链运输转化,冷藏车市场将维持快速增长。
自2018年8月起,国内爆发非洲猪瘟疫情,活畜禽运输车辆通行高速公路不再免费,同时鼓励畜禽产品冷链运输、冷鲜上市。此事件成为肉类运输市场变革的导火线,对冷链运输车辆、畜禽运输车市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近期新冠肺炎情爆发,出于防控需要,各地纷纷关闭活禽交易市场,导致出栏的活禽无法销售,家禽业损失惨重,此次事件再次突出了冷链运输运能的强烈需求。
目前国内冷链技术设施、运输体系、消费市场均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以肉类消费为例,目前我国居民冷鲜肉消费比例仅为2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随着政策及市场需求的推动,国内冷链运输市场迅速发展,冷藏车市场也随之快速增长,冷藏车辆近3年平均增速接近30%,2020年预计将维持高增长,年需求量预计为5.8~6万辆。目前我国冷藏车保有量占货车总量远低于冷链运输业发达的国家,冷藏车市场仍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
(2)末端配送模式加速变革,轻微型卡车组织化程度提升。
在应对疫情的特殊要求下,由于外出不便,消费者选择电商生鲜配送作为当下的权宜之计,导致短期内相关业务“井喷式增长”;从长期来看,生鲜电商借此机会迅速扩大规模,消费者通过体验形成认可,渗透率将大幅提升。
大型商超和电商渠道中间环节更少,电商渠道能直接避免聚集,在疫情期间快速增长。在疫情影响下,传统农贸市场及传统门店向商超和电商转化“提速”,受此影响,轻微型卡车用户中自备车用户减少,组织用户比例将继续提升。
图3 畜禽运输车与冷藏车销量变化趋势(单位:辆)
图4 农产品供应链示意图
截至发稿前,国际疫情仍在持续蔓延中,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仍在加剧。我们在做好长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准备的同时,也应该积极着眼于国内需求。作为与交通运输业密切相关的专用车行业,相信只要对形势做好充分研判,就一定能够在危机中寻找到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