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炉里的性别与技术

2020-04-27 03:21李京玲
科学文化评论 2020年5期
关键词:微波炉研究

辛西娅·科伯恩(Cynthia Cockburn)与苏珊·奥姆罗德(Susan Ormrod)合著,《制造中的社会性别与技术》(Gender & Technology in the Making),伦敦:塞奇出版公司(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1993年10月,185页,参考售价49.95美元。

中图分类号   N09

文献标识码   A

社会性别(gender)的概念最初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最初是用来区分生理性别(sex)与社会性别的分析类别。前者指婴儿出生后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证实的男性或女性,后者则是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男女有别的期望特点以及行为方式的綜合体现。至20世纪70年代上半叶,女性主义学者亦开始使用gender来指称有关女性的社会文化含义[1]。20世纪70年代末的女性主义学者已关注到技术研究中的性别议题,80年代的女性主义学术研究形成并发展了社会性别理论,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女性主义技术史研究开始意识到技术与社会性别皆为社会建构的产物,于是她们将目光聚焦于社会生活中具体的技术物,力求通过社会性别的视角去分析技术与社会性别在技术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与使用等环节中是如何相互形塑的,以此揭示出男性与女性作为技术变革者的方式差异,以及技术中的父权制导向对女性的不利影响及背后隐含的性别政治([2],页105—107)。女性主义学者辛西娅·科伯恩(Cynthia Cockburn)与苏珊·奥姆罗德(Susan Ormrod)的著作《制造中的社会性别与技术》(Gender & Technology in the Making,图1)正是该时期的代表作。

一    论证逻辑严谨,结构精妙

《制造中的社会性别与技术》研究的是微波炉在英国的技术发展史,作者追踪了它从设计到使用的生命历程,讲述了微波炉发展史中隐藏着的技术与社会性别的互动故事,从社会性别视角提供了一幅别样的微波炉技术史画卷。本书分为致谢、绪论、五章主体部分、讨论章、参考文献与索引。开篇的“致谢”分别介绍了科伯恩和奥姆罗德关于此书的写作分工以及主要贡献。作者还对为本书的写作付出了辛苦劳动的研究团队、提供修改意见的业界同仁以及给予资金帮助的公司机构表示了敬意与感谢。作者在“绪论”部分介绍了本书写作背景,指明本书是源自欧洲社会科学研究及文献协调中心(维也纳中心)发起的关于“技术变化对社会性别关系的影响”的一个为期五年(1988—1992)的跨国研究项目([3],pp. 2—3)。紧接着,作者介绍了本书所借鉴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女性主义技术史研究的特点与优势,由此引出了本书各章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实现新技术”,作者紧扣行动者网络理论展开叙述,梳理了自20世纪40年代起,微波炉的技术发展和烹饪实践的变化历程。第二章“微波炉世界中的社会性别”,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在微波炉生产线、设计过程、销售行业、家庭生活中所反映出的性别不平等关系。第三章“工程师与家庭经济专家”①,叙述了在技术创新的设计环节,工程师与家庭经济学家在技术进程中悬殊的社会地位与相对价值。第四章“白色商品与棕色商品”①,讲述了零售商如何利用技术物的解释柔性来“翻译”技术物的象征意涵,以此匹配技术物不同时期的营销设定,为我们打开了销售秘密的黑匣子。第五章“烹煮与用微波炉烹饪”,讨论了技术的使用者与劳动性别分工、性别身份塑造之间的关系。讨论章“社会性别:塑造与重塑”,分别论述了男性与女性在设计、销售与使用技术时,性别认同是如何被塑造以及被重塑的。

本书章节编排规整,每部分的内容体量相差不大,五章主体部分内容为“总—分—总”的叙事逻辑。第一、二章在确立技术与社会性别都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且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形塑的基本理论取向之下展开行文,精炼地论述了微波炉技术发展过程中与各种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覆盖了全书的重要论点,为后文的深入讨论埋下伏笔。第三、四、五章的标题极富巧思,它们分别象征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的三组群体、事物或技术,即家庭经济学家与工程师、白色商品与棕色商品、烹煮与用微波炉烹饪。作者把这三对关系放置在微波炉生命历程的不同场所:  实验室、商店和家庭进行考察,揭示了两性在技术设计、产品销售与使用过程的不同分工,以及分工背后所折射出的性别不平等关系,并进一步结合具体语境阐释了“技术如何影响社会性别关系”以及“技术如何受社会性别影响”两大中心议题。讨论章在回顾全书内容的基础上,重点阐释了两性的性别身份认同在微波炉技术发展进程中是如何实现的,以及男女两性又是如何通过自身力量去解构与重建性别认同的问题。可以说,本章起到了升华全书主旨、引导读者思考的作用。总言之,全书紧扣主题,结构精妙且论述层层递进,是一部不失理性思考又关切生活实践的技术史佳作。

二    一手素材丰富,图文并茂

本书的论据充分,图文并茂。据统计,全书共有表格5个、示意图7张、照片45幅,有利于读者在阅读视觉上形成与文本平行的认知线索,对读者理解、把握研究内容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书中的一手资料大部分是由研究团队采集所得,研究方法借鉴了社会学、人类学中的访谈、问卷调查与参与观察的三种方法,发掘了大量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数据。访谈资料为本书写作提供了丰富素材,研究团队对43位女性与46位男性进行了电话采访或实地采访([3],p. 3),他们中有制造微波炉的公司职员、销售微波炉的商店职员、使用微波炉的家庭用户与饮食行业的经营者,以及以其他方式参与到微波炉发展史中的家庭经济学家、广告商户与服务代理等。问卷调查所采集的材料相对较少,研究人员仅对微波炉用户进行了小型问卷调查,获得了34份可用的回答。

为了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研究团队多次到达研究地点直接观察和了解研究对象的语言表达、行为方式与互动模式等。在作者看来,“要解释一项技术发展,我们需要观察相关人员,知晓他们做什么,说什么,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3],p. 9)。亲身调研的目的实质上也是为了与之前调查所得的(带有一定主观性质的)访谈与问卷结果做到相互验证,确保资料的客观性,以防有失偏颇。

此外,研究团队还在当地尽可能地收集了相关公司或商店的贸易报告、宣传手册、家庭杂志等资料,并有选择地拍摄记录下了一些场景作为书中的配图,图片涉及了微波炉的设计工程师、装配线工人、零售商、家庭用户等人群。本书的信息来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通过整理分析口述访谈、抽样问卷、实地调研所得的数据与资料,最大程度地做到了全面且深入地把握微波炉技术发展的完整过程。可贵的是,该研究除了采访位于技术工程中的重要角色(男性)外,还有意识地让处于技术末端或边缘的女性群体获得发声的机会,使读者听到了更多元的声音,也让读者看到了技术关系中男性与女性的更多面的表现。

三    研究视角广阔,洞见新颖

20世纪80年代后女性主义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男性通常为技术设计与生产的积极参与者,女性则更多是技术终端的使用者,由此可知技术发展中的性别差异问题已被关注,一些学者开始考察技术使用过程中体现出的社会性别关系[5]。透过《制造中的社会性别与技术》的研究内容,可以窥见女性主义技术史研究的关注主题和研究特点。作者以英国生产微波炉的伊莱克森(Electro)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发现该公司承担微波炉产品规划、设计与生产责任的是男性工程师,他们领导着尖端的技术研发工作,为了解女性需求,男性工程师专门雇佣家庭经济学家(女性为主)对设计开发工作提供帮助。家庭经济学家在实验厨房,通过烹饪食物对微波炉模型进行测评,并试图创造出使用微波炉烹饪的食谱范例来吸引顾客,因为家庭经济学家希望能造就一种既对微波炉烹饪感兴趣、又可以掌握微波炉烹饪技能的新型家庭厨师。家庭经济学家还会将女性的烹饪知识,输入未来产品程序的规划与设计之中,以供工程师进行选择。换言之,在微波炉作为家用电器的设计过程中,工程师们意识到考虑女性的审美风格、所需性能以及烹饪习惯的重要性。虽然设计与烹饪都是技术,但是作者指出男性气质的工程设计技术被人们赋予相对高的价值,而带有女性气质的烹饪技术则被赋予了相对低的价值。换言之,虽然家庭经济学家为微波炉设计、营销实践作出了贡献,却没有在技术设计创新领域得到应有的重视。

作者进一步指出,在微波炉的生产线上,男性处于流动的状态,位于包装、仓库与印刷等多处工作区,而女性则是固定在一个区域,从事仅是“需要动手”的轻装配工作。这样的性别差异同样体现在非生产部门,产品设计或较高的管理层呈现出男性化的特点,女性只担任办事员、办公室主管和低层管理人员。作者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男性获得培训的赞助或机会远比女性高,他们因此习得了相应的技术知识,拥有了技术资格,能够从事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其结果是男性被视为技术的中坚力量。技术能力已然成为性别分工的分界线,男性女性各有不同的技术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性别差异。

作者继续追踪微波炉的销售环节发现,男性消费者对产品的关注点有别于女性消费者。男性顾客购买微波炉时关注的是其技术特性和价格,关注价格是因为男性的高收入会让他们在购买微波炉等家用设备时拥有更大的发言权,而女性则更关注不同型号微波炉的实际用途,这与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实际使用微波炉所承担的家庭责任密切相关,即女性用户大多会使用微波炉烹煮食物,而男性用户则会经常使用微波炉的简单模式,如“加热馅饼”,显而易见,女性在家中承担着更耗费时间的复杂劳动。

换言之,当微波炉应用于家庭生活后,它改变的只是男性与女性的烹饪方式与饮食习惯,家庭的家务劳动分工却没有因此而改變。女性仍然是厨房中忙碌准备食材与制作菜肴的烹饪者,男性“烹饪”只是用微波炉加热女性做好的食物或速冻食物,相关论述在第五章“烹煮与用微波炉烹饪”有更为细致的刻画。在作者看来,微波炉是男性帮助女性提高烹饪效率而发明的技术,其目的是让女性像社会期待的那样继续负责每天的烹饪、清洁、洗涤和护理工作,如此一来,也能巩固男性继续在外赚钱养家的传统分工模式,诚如瓦克曼(Judy Wajcman)所言:“家用技术远没有把女性从家庭中解放出来,相反使她们进一步陷入性别的社会组织之中。”[6]作者提及,女性通常会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满足丈夫、儿女以及其他受抚养人的需要,而男性通常只会为自己服务,即“男人大都知道如何从微波炉中取出他们个人需要的东西:一杯咖啡与一盘妻子不在身边时留下的晚餐”([3],p. 147)。作者指出女性“服务角色”的性别定型,实际上与社会对性别伦理规范的要求,以及他们各自在家庭中擅长的技术能力有着密切关联。在此,作者一方面揭示了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技术社会中存在的性别等级现象,即男性占据重要技术环节、女性仅负责少部分技术工作;另一方面通过考察两性在家庭中使用微波炉的方式,揭示出技术使用与既有社会性别秩序的关系,认为微波炉技术强化了两性固有的性别劳动分工模式,而非对两性关系有较大的改变。

技术史研究的“多元化”及“文化史”倾向在20世纪90年代初见端倪([2],页108),本书受到这股学术思潮的影响,研究视野亦呈现出如上趋势。其一,作者指出,同性之间的关系亦不是铁板一块的,不同职务或年龄的女性在从事技术工作时也存在诸多差异。如女性会疏离少数处于技术管理和领导岗位上的女性([3],p. 162),认为她们是和男性一样的管理者。由此可透视出女性群体内部之间亦存在权力关系结构,该研究打破了对传统“男性与女性”二元对立的叙事逻辑,阐释了女性内部的差异性与女性身份的多元化。

其二,作者描绘了在普及微波炉的曲折道路上,微波炉的推广者如何消解消费者购买微波炉的疑虑,使其接受微波炉的过程。作者在书中指出,消费者不信任微波炉技术的主要原因是: 微波炉工作时产生强辐射,微波炉无法完全杀灭食物存活的细菌,使用微波炉加热食物存在易爆风险。为应对市面上此类关于微波炉会危及健康与安全的负面质疑,制造商与零售商通力合作,针对上述问题改良了微波炉的技术痛点,并且协商设计出更为有效的说明书供消费者正确使用微波炉,以减少辐射隐患、食物中毒和技术故障,把他们培养成负责的消费者,以及保证即使是出现了技术问题,消费者也“永远不必为任何维修而掏腰包”([3],p. 116)。家庭经济学家亦成为了抵御舆情的有力公关,微波炉协会、烹饪作家也积极参与宣传和科普微波炉的优点与益处,烹具、冷冻食品等配套产品的开发均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者购买微波炉的欲望,他们共同形成了“微波炉联盟”来直面质疑的声音。此部分的论述极易使读者产生共鸣,因为普通消费者在面对技术选择时,时常会存有相似的选择顾虑。值得注意的是,当消费者的态度发生转变进而做出消费决定时,实际上是受到了类似于“微波炉联盟”的引导,这种引导可以视作是为解决科技产生的多样性问题而“帮助选择的技术”[7],这些技术在许多时候都发挥了它们特殊的效用。可见,技术物的联盟实质上是利益共同体,这种隐形的技术力量会牵动消费者的思维或支配着他们的行为,这让读者能够更清楚地了解了技术设计、生产、销售与消费之间的复杂联系,这与柯旺(Ruth Schwartz Cowan)所注重“剖析的隐藏在技术背后的各种利益动机,强调技术使用者接受、抵抗、协商、形塑技术的实践与意义”([2],页108)的学术旨趣不谋而合。

其三,本书从读者习以为常但却非常重要的日常生活入手,“弥补了主流技术社会学研究中对文化的强调不足”([3],p. 12),呈现出微波炉技术的发明对人们烹饪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作者指出在微波炉出现之前,我们的烹饪手艺是前辈的独门食谱或高超厨艺的延续,我们会借助五官与经验去判断食物是否达到出锅要求,且会凭借对亲朋好友的了解来有针对性地搁置调味用料或确定烹煮程度,人们乐于烹饪营养且美味的食物与家人围坐分享等,这些都体现了烹饪是有情感、有温度的文化表达。换言之,食物及其烹饪方式不只是解决温饱之需,更是负载感性记忆的载体,是生活方式与地方性知识的象征或标志。微波炉的出现将各种异质性的文化推上了趋同的道路,如白馥兰(Francesca Bray)所言:“技术物品抹平了我们周围环境的不规则性,……将我们周围世界的物质、进程与产品单质化。”[8]微波炉是人们为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而发明的技术物,它能够提高烹饪效率,使人们得到更多可支配的时间;  但微波炉的烹饪实践却让更多人逐渐丧失了传统的烹饪技能。因为智能微波炉能够通过红外线或系统计算去科学地判断食物的烹饪时长,家庭经济学家或烹饪作家制定的微波炉食谱会教人们量化式的烹饪操作技巧,批量生产的速冻食品机构减弱了家庭主妇烹饪工作的必要性等。这些无疑使烹饪日趋简单化,微波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应该看到它亦在慢慢稀释我们日常生活中烹调的趣味,以及负载其上的情感和文化。或许,在耗时的“真正的家庭烹饪”和“快速的食物加热”([3],p. 147)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四    打破学科壁垒,要义鲜明

本书将社会性别理论与具体的技术史案例研究相结合,以讲述微波炉历史故事的方式推动了社会性别与技术理论、技术社会建构论的传播,同时打破了学科壁垒,为女性主义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范例。具体来看,本书以哈丁(Sandra Harding)所提出社会性别的三种涵义:个体性别、结构性别、符号或文化性别的作为性别讨论的写作框架,并且立足于技术的社会建构论(SCOT: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中“解释柔性”(Interpretative Flexibility)等概念、行动者网络理论(ANT: Actor-Network Theory),由此探究社会性别与技术的关系。纵观微波炉的技术生命轨迹,可以发现最初那张微波炉设计图纸只是一个起点,制造商、零售商、使用者也都在微波炉技术生命中留下了印迹。他们利用技术物的解释柔性,赋予了微波炉多重意义,其间表现出了商业策略、性别刻板印象与地方性文化偏好等因素的张力。微波炉从产品模型、到大规模生产销售的商品、再到真正进入到家庭或厨房应用的过程中,人为因素或其他因素均影响了工程师对产品的设计定位,工程师会根据研发团队收集来的意见与数据,进一步改良出人们乐于接纳与喜爱的微波炉类型,以期达到“最终的目标:  普及微波炉的实践应用”([3],p. 39)。

技术参与了人们的生活,即“技术已然成为了我们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我们生活在需要(依靠技术)操作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说,微波炉、音响设备与汽车都构成了不同人们的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9]。这同时也是本书想要揭示的要义所在,正如有学者所言:“微波炉研究最成功之处是表明了社会性别与技术之间是相互形塑的(动态变化)关系,并将这种不断的变化与行动者的性别角色联系起来讨论。”[10]本书对技术中社会性别关系的问题分析鞭辟入里,通过探讨女性对技术创新的设想需要通过男性工程师间接实现,以及女性的贡献被埋没与贬值等现象,闡明了男性在技术方面的垄断地位,技术话语权为男性所掌控,女性很难进入男性所主导的技术创新领域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技术—社会性别关系背后根深蒂固的父权制影响。不过作者指出,女性的技术知识与技术能力具有重要性,但她们还需要通过自身努力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才能改变身处男权文化下的女性在技术领域中的命运,而不是只做“对技术有价值的陌生人”([3],p. 175)。

概言之,《制造中的社会性别与技术》从特别的理论视角出发,帮助我们去重新看待技术和研究技术。作者沿着设计—制造—销售—使用的微波炉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完整地呈现了微波炉的生命轨迹。全书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合理运用了调研所得的访谈、数据与图片等材料,精巧且富有逻辑地论述了具体语境中技术与社会性别之间双向互动的关系,有力揭示出了技术背后折射出的性别政治问题。可以说,本书给社会史、技术史与妇女史研究提供了许多可参照的研究路径,以及进一步探究技术与社会性别关系的可能性,同时也对一般读者重新思考日常生活中家用技术的价值,具有启发作用。

致谢   感谢章梅芳老师提供英文原著并多次审阅该文和指导写作。

参考文献

[1]王政. "女性意识"、"社会性别意识"辨异[J]. 妇女研究论丛, 1997, (1): 19.

[2]章梅芳等. 试论女性主义技术史研究的历史分期[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1(2).

[3] Cynthia Cockburn,Susan Ormrod. Gender & Technology in the Making[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3.

[4]帕克. 什么是家庭经济学[J]. 沈耀庚译.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1985, (4): 35.

[5]李真真, 缪航. STS的兴起及研究进展[J]. 科学与社会, 2011, 1(1): 70.

[6]朱蒂·维基克曼. 女性主义技术理论[A]. (美)希拉·贾撒诺夫等编. 科学技术论手册[C]. 盛晓明等译.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 151.

[7]凯文·凯利. 科技想要什么[M].熊详译.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1. 291.

[8]白馥兰. 技术、性别、历史[M]. 白岚玲, 吴秀杰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 214.

[9] Janet Rachel. Gender and technology in the Making by Cynthia Cockburn, Susan Ormrod [J]. Feminist Review, 1995, (49): 126.

[10] Joan Rothschild. Reviewed Works: Gender & Technology in the Making by Cynthia Cockburn, Susan Ormrod; Bringing Technology Home: Gender and Technology a Changing Europe by Cynthia Cockburn, Ruza Fürst Dili?[J]. Technology and Culture, 1995, 36(3): 684—685.

收稿日期:2020-09-02

作者简介:李京玲,1995年生,广西玉林人,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科技史。Email: lijingling_nn@163.com。

猜你喜欢
微波炉研究
金属餐具不能放进微波炉
便携式微波炉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安全使用微波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