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建校于1951年,是全国第一家集体农庄的子弟学校,经过历史积淀,逐步形成了“学劳结合”的育人方式。近年来,为了继承“学劳结合”的优秀历史传统,擦亮劳动育人底色,我们将“立德重劳,学劳结合”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基本行动指南,从劳动技术学习的角度转向人的生命成长和未来生活需要的劳动育人角度,不断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从学校做起,扎实劳动教育
课内学习,课外应用,学劳结合各学科课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价值。首先,劳动教育技术课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组织学生做有思想的面塑,让学生在学到技艺的同时,通过红色历史故事、民族团结知识、身边的生活等感受身边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其次,数学和科学作为劳动实践的主要代表学科,也助力着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1-6年级每个年级的数学实践活动手册和相应成果(数说南海子、我是南海子小导游等)、科学学科牵头的南海子综合实践系列活动(南海子科普剧、南海子自然探究等)都在帮助学生感受学以致用、学劳结合的魅力。
班级、校级选岗履职,增强自主劳动的意识与能力 结合学校“久好育德课程”,学生自主选择班级劳动岗位,制定标准,参与劳动,并利用班会时间,对照标准评价自己的劳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劳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此外,随着学生劳动意识和能力的不断提升,曾经需要硬性要求的校级岗位履职如今也己经成为自觉常态。自主劳动意识和能力、劳动的价值感的增强,激励着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履职更科学、效果更好。
深入家庭,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当今,学生成长现状与时代发展要求之间很不平衡,家庭对二代独生子女的过度呵护,导致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能劳动。对此,学校制订了详实的计划,逐步在实践中引领家庭劳动教育,形成家校合力。主要步骤包括:通过座谈和家委会,让家长认识到家庭劳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通过发放问卷调研各学段家长认为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包括的内容,并梳理、凝练成本校各学段家庭劳动内容表:制作家庭劳动教育手册,假前在班级家长会上发放,假期实施,假后相继召开年级和全校家庭劳动教育成果汇报会。实践证明,通过家庭劳动教育手册中的“家庭劳动我积极”“社会劳动我志愿”“创新劳动我设计”等板块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服务自我、关爱家人、造福社会的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努力将劳动教育延伸到学生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在假期,我们还要求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帮助学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忙做的好习惯,提升学生关爱家人的意识。
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感受劳动价值
将本年度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确定为劳动教育,并将其细化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坚持做到前期动员有力,活动组织方案可操作,活动后反馈工作及时跟进,活动记录及感受形式多样,以此不断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规则意识,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提高学习生活技能。
而志愿服务活动则在校内岗位履职的基础上延伸到社会,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不断增强。如在元旦组织学生为清洁工人送温暖、为司法所叔叔阿姨送爱心;在校内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教育及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在全校范围内启动“垃圾分类亲子承包楼”志愿服务项目,孩子们首先对所在社区进行垃圾分类调研和宣传,再带领家人主要对所在楼群进行垃圾分类的指导和引领,增进了亲子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了家校合作,形成了教育合力。2019年,我校的“垃圾分类亲子承包楼”项目还被评选为大兴区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并在经过认真答辩和评选后,以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获得了大赛的银奖。
成体系建机制,促劳动教育稳步开展
劳动育人融进“久好”育德体系学生通过劳动教学,在活动中强化了德行和表达,感受了实践、合作与创新思考的巨大作用。同时,强化了“久好”育德中对学生劳动表现及成效的评价,因为学生在每一阶段以班级为单位完成相应的活动后,都会得到一枚代表不同内容的“久好”勋章,并贴在班级的九色鹿上。
探索劳动教育项目制管理,助力学劳结合 学校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分别成立项目团队,分设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均在一线教师中产生;成员有各部门干部、各层面教师、家委会家长、学生负责人;成立指导专家团队,把控宏观方向、成果评估及展示形式:干部团队主要负责协调和内容的操作细化指导.在实际操作中,项目负责人充分调研学校实际情况,结合专家把脉指导的内容,策划实施,促进学劳结合,使得劳动教育的开展更加有力。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如何五育并举等都是学校尤其基础教育学校必须认真回答,且需要刻不容缓探索和实践的问题。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一项极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的教育举措: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體系,其中包括两个重要内容:一是构建教育大目标,二是构建教育大体系。对此,我校将继续守初心,担使命,积极探索,深入立德重劳、学劳结合,不断完善大体系,实现大目标。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