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芳
红色文本能够引领学生回到硝烟弥漫的革命岁月,去触摸扣人心弦的历史,感受革命先辈的激昂斗志与豪迈气概,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纵观统编人教版高年段教材,收录了不少革命题材的文章,如《军神》《十六年前的回忆》《金色的鱼钩》等。教学红色文本既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又要肩负起回顾历史、培养学生革命情怀的重任。对此,笔者根据现实状况,依托文本,试对红色文本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索。
当前红色文本的教学现状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 红色文本教学的重要价值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多数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授红色文本时只是要求学生读、背、记课文的主题内容,偏重于对课文内容的串讲,忽视了学生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学生的情感得不到熏陶。
教学形式单一化 随着统编教材的推广,红色文本呈现多元化特点,教师照本宣科的讲述课文的单一形式,将不再适应学生的需求。
教师的革命历史素养不高 当前教师没有经历那段革命历史,未能感同身受地去追朔那段记忆,加上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导致教学浮于形式与表面,不能很好地引领学生重温红色经典。
红色文本教学的有效策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注重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如何立足课标,依纲靠本,在教学实践中上好红色文本课,培养好学生的革命传统精神,笔者作以下分享。
以生为本,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有效备课 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在挖掘文本资源上下工夫,开展有效备课。只有做到心中有教案,教学有学生,课堂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备课《金色的鱼钩》为例,笔者首先熟知教材,了解历史。在导入环节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路上历经的千难万险。再根据学情,进一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并相机提出“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的问题,在备课时挖取“庄严的使命”背后的意义所在。再设计读、画、说、思、议等活动,让学生捕捉文章的中心。最后,分析“金色”的象征意义,继而提出“为什么要把鱼钩保存起来”的问题,预设学生会回答“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的高贵品质”……至此把课堂推向高潮。可见,对于红色文本的教学,我们一定要熟悉背景,设计教学环节,步步推进,从而达到“深入浅出,简单有效”的教学效果。
架设桥梁,加强时代背景的补充,把握阅读起点 相对而言,红色文本的内容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学生仅仅从课文中去获取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授课伊始,教师要注重对文本的时代背景进行补充,让学生以了解背景为桥梁,水到渠成,从而顺利地走进文本的学习。比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壯士》时,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领土犯下的滔天罪行,了解狼牙山的山势地形,感受五位壮士的坚强不屈精神与为国捐躯的英勇豪迈气概。在教学时,教师再适时补充时代背景,使学生对战争年代有大致的了解,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涵,产生情感共鸣,在精神上受到洗礼。
聚焦语言,真正深入文本的内涵,激发情感体验 红色文本以丰富而细腻的语言再现了战争的画面及英雄的光辉形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关键词语,琢磨语言,体味语言,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如教学《军神》一课,课文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表现刘伯承钢铁一般的军人意志。在教学中,抓住“一声不吭o”“紧紧抓住”“汗如雨下”等词语来感受刘伯承尽管在手术过程中承受着常人所不能忍的痛苦,但仍能清楚而准确地数出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刀的次数,体会刘伯承身上超人的军神意志。
以问促学, 引发革命历史的思考,珍惜幸福生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红色文本的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问题的导向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更深层次地引发学生对革命历史的思考,从而珍借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例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让学生围绕主人公提出问题,教师再紧扣文章的线索,梳理出“作为父亲,李大钊是怎么样的”和“作为革命者,李大钊又表现得怎么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感受到李大钊慈祥、伟大的父亲形象,以及忠于革命、坚贞不屈、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革命者形象。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在思考中有更深刻的体会,使得红色文本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综上所述,红色文本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革命历史,铸就坚强的毅力,还能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突破传统观念,积极运用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体现课堂的语文味,又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以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的内涵,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红色精神植根在下一代的心中。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羊额何显朝纪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