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堂戏的现状调查及非遗建档保护思路

2020-04-27 08:54肖秋会张博闻陈春霞马燕慧张瑞娜杨婷
档案与建设 2020年3期
关键词: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肖秋会 张博闻 陈春霞 马燕慧 张瑞娜 杨婷

摘要:堂戏作为恩施土家族族群中广泛流传的一种地方戏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其保护与开发利用状况备受关注。文章对土家族堂戏及其生存保护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发现了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系统阐述了对土家族堂戏开展非遗建档的保护思路。

关键词:土家族;堂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分类号:G275

Investigat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ujia Tang Opera in Enshi and the Idea of Fil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Xiao Qiuhui,Zhang Bowen, Chen Chunxia, Ma Yanhui, Zhang Ruina, Yang T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As a kind of local drama widely spread in the Tujia ethnic group of Enshi, Tang opera has distinc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s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status of Tujia Tang Opera and its survival and protection, finds out the problems in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and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ideas of protect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ile of Tujia Tang Opera.

Keywords:Tujia Minority; Tang Oper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chive

堂戲是鄂西渝东一带土家族族群中广泛流行的地方戏剧。堂戏以及南剧、傩戏、灯戏、柳子戏共同被誉为湖北省恩施州民族文化艺术中的“五朵金花”,是全国380多个各具特色的地方戏中独放异彩的剧种,集中展现了土家族民间的乡土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推进,其保护与开发利用状况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土家族堂戏的生存、传承与保护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以档案学科为立足点,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建档保护的视角为土家族堂戏的保护工作提出合理的路径和策略,以期促进其更好地开发利用,为地方戏剧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1土家族堂戏概述

土家族堂戏萌生于湖北巴东县长江以北的神农溪流域,广泛分布于长江三峡连片地带的巴东、建始、秭归、兴山、宜昌、长阳、五峰、神农架林区及重庆巫山,其中巴东县是堂戏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故又名曰“巴东堂戏”。堂戏历史悠久,据巴东堂戏艺人口碑及调查考证:堂戏始于明末清初时期,其本源是巴东民间歌舞“花鼓子”。因早期多在堂屋演出而得名。巴东堂戏分为生、旦、净、丑四种角色,总体的唱腔、曲调、角色接近京剧,但是音调与京剧相比偏低。在音乐唱腔上,巴东堂戏主要由大筒子唱腔和小筒子唱腔,以及唢呐腔和高腔等组成。堂戏的剧本在内容上接近元杂剧,以“折”为一个基本单位,演出程序通常有五个步骤:接戏、化妆、拜菩萨、送画和正式演出[1]。堂戏剧本题材十分广泛,既有民风民俗、历史故事,亦有才子佳人、帝王将相,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生活气息浓郁[2]。土家族堂戏以巴东方言入曲,伴以管、弦、打击乐器及人声帮和,按一定程式当众表演,反映巴东县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历史故事和土家族神话传说。在演出形式上,堂屋、院堤、田间、地头都可以作为堂戏演出地点,演出对场地要求较小,因此演出成本相对较低,这也是堂戏在民间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重要原因。

2土家族堂戏的生存与保护现状调查

笔者主要采取实地访谈法对土家族堂戏的生存与保护状态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以下主要从调查目的、调查范围及内容、调查结果的SWOT分析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2.1调查目的

堂戏作为集中分布于巴东县的土家族地方戏曲,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其空间分布范围较为狭小,且囿于语言障碍,传播范围与受众面不广,与京剧、黄梅戏等全国性剧种相比影响力不大,因此学术界对其研究相对较少,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数量稀缺。为了对堂戏的唱腔曲调、剧本内容,以及生存、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形成更加全面、直观、清晰的认知,2019年7月,调研团队一行四人前往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实地调研,希望尽可能收集丰富的堂戏资料,调查堂戏的生存现状,了解堂戏传承人及政府文化部门对于堂戏传承保护的看法,从而探索对堂戏进行非遗建档保护的思路和策略。

2.2调查范围及内容

调研团队选取了湖北省巴东县堂戏分布较为集中的两个乡镇——溪丘湾乡和沿渡河镇作为此次调查的两个区域,具体调查对象分为两类人,一是民间的堂戏艺术团以及代表性传承人,二是政府机关文化保护部门的负责人。在堂戏艺术团,笔者对沿渡河镇综合堂戏艺术团团长、恩施州代表性传承人曹祖兵进行了访谈,此外,在巴东县文化馆(现与巴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署办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负责人罗亚军进行了访谈,同时从巴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数据库获得了大量堂戏的原始材料和数据。调查内容既包括堂戏的唱腔曲调、剧本、曲牌、角色等核心要素,同时也包括堂戏的传承人谱系、堂戏资料抢救性发掘记录状况、堂戏的演出及宣传工作情况、堂戏资料建档整理以及数字化开发状况等,为调查结果的SWOT分析提供了必要的材料和数据。

2.3调查结果——土家族堂戏生存与保护现状的SWOT分析

针对上述访谈调研中收集到的数据资料,本文对其进行了梳理,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别从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遇)、Threat(挑战)四个维度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其中,SW主要针对研究对象的内部要素,而OT主要侧重于研究对象的外部因素,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考察和分析,形成对土家族堂戏生存保护现状的全面认知,从而为建档保护提供科学合理的思路。

(1)优势因素(Strength)

第一,土家族堂戏有其自身的生存土壤。堂戏作为土家族传统民俗,目前在巴东县江北的农村仍有较大的表演市场需求。按照农村传统习俗,一般村民家中遇到升学、嫁娶、迁居等喜事即民间所说“整酒”时,都会花钱邀请堂戏艺术团前来表演庆祝,堂戏艺术团队以募股集资的形式设立,可以通过承接民间的演出业务获得利润和经费以维持其正常运转,這是堂戏得以实现自发活态传承的市场基础。

第二,堂戏的唱腔曲调以及唱词剧本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堂戏的传承不能完全拘泥于旧的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元素,通过不断创新以迎合时代浪潮。因而堂戏艺人选择了“新词旧唱”的方法,在不破坏旧的唱腔、曲调、曲目的基础上,将堂戏的台词更换为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更接地气的新内容,如移风易俗、扫黑除恶等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主题。这样一来,既保护了堂戏唱腔曲调的本来面貌,也使得堂戏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创新,有利于巩固夯实广泛的群众基础,实现保护和创新的有机统一。

第三,堂戏传承人队伍和传承方式总体保持稳定。笔者通过走访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文化馆、巴东县沿渡河镇综合堂戏艺术团,了解到巴东县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组建专门的堂戏传承团队,迄今为止有1位省级传承人,4位州级传承人,18位县级传承人以及两位民间艺术大师。在巴东县溪丘湾乡和沿渡河镇,最具代表性的是曾守忠、费天凤两位堂戏传承人。当前土家族堂戏在传承方面有众多方式,主要包括艺人的人际传承、表演队的改革与创新和政府的组织传承。在艺人的人际传承方面,主要包括师徒间的心口相传、书籍文章的文字传承、学校的音乐课堂传承三种传承方式。收徒传艺包括家族传承和纯粹无血缘关系的师徒传承,但仍以家族传承为主。而堂戏在民间主要依靠有声望的民间艺人入户演出以实现传播。此外,当前堂戏传承对象的范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传承方式由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向大众传承拓展,一些本地青少年对堂戏的唱腔曲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自愿报名,拜师学艺。堂戏的传承人队伍也因此不断壮大,并充满了活力。

(2)劣势因素(Weakness)

第一,传承人队伍老龄化严重。长期以来,随着老一辈堂戏艺人相继辞世,传承人队伍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状况。当今在世的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很多已无法亲身参加表演。而且爱好文艺的年轻人多数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走出大山,外出打工或学习,很少能留下作为传承人,堂戏面临断代的危险。此外,当前从事堂戏表演的传承人队伍中,相当一部分只有小学初中文化,其文化程度不高,导致对堂戏的保护和开发意识不强,缺乏创新能力,从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堂戏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堂戏以巴东土家方言入曲,传播范围狭小。虽然堂戏仍具有一定的生存与传播的空间范围,但由于其植根于巴东本土,戏曲内容多用方言表达,且唱词中存在着许多地方俚语,对于外地观众而言,囿于语言障碍,很难理解唱词的含义与内容,因此堂戏的传播面并不广,仅作为一种小众的地方剧在本地发展。而一旦对其进行改良,以适应普通话的唱腔,就会破坏原有的唱词和曲调,影响其纯正性。这两个局限性直接决定了堂戏不可能让全国所有的戏曲听众都接受,必然只能在本土生根开花,传播面也仅仅局限于鄂西恩施一带。它自身固有的弊端决定了它只能作为一种小众的地方戏剧在本地发展。

(3)机遇因素(Opportunity)

第一,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传承发展传统戏曲。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扶持民间文化社团组织发展”。国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了总体战略和发展规划,为地方戏曲的保护指明了发展方向,充分体现出国家对这一工作的重视,也说明这一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具有现实紧迫性。国家为非遗建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具有强烈的导向性。

第二,当今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为土家族堂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巴东堂戏积极迎合数字化趋势,运用数字媒体资源进行宣传。当前巴东堂戏的数字化保存主要依靠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巴东保护中心数据库。此外,巴东县文化馆也保存着大量堂戏的数字化影像资料。堂戏艺术团自身也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巴东县政府也会积极利用当地的电视台、数字报以及相关门户网站进行传播,拓宽堂戏的受众面和影响力。

第三,政府部门积极发挥管理与引导职能。堂戏的保护传承也具有鲜明的政府主导的特色。为了使堂戏更加适应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巴东县政府的文化部门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对堂戏的保护工作。第一,组织开展抢救性记录。土家族堂戏传承人的年龄普遍偏大,堂戏在传承中面临着断代失传的风险,因此文化部门正抓紧时间对堂戏的剧本、唱腔、音乐曲调进行抢救性记录,通过音频、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进行记录,建立数字化声像档案库,形成关于堂戏的社会记忆、民族记忆。第二,通过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文化进校园的方式传播堂戏文化,堂戏艺术团也需要定期承接政府部门的文化表演任务。第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保护基地集中展示了包括堂戏在内的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开展堂戏传承人队伍管理和培训教育,将省、州、县不同级别的传承人纳入统一的数据库进行管理。当前政府部门也正加快民族文化地方教材的编制,将堂戏有关内容纳入民族文化教育的范畴,与此同时,文化部门负责建立培训基地,通过培训班的形式开展堂戏艺人的再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不断提升艺人的综合素质,努力打造一批优秀的堂戏艺术家队伍,形成名人效应。第五,制定巴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与方案,从宏观层面上提供政策支撑与引导。

(4)挑战因素(Threat)

第一,理论匮乏,经验欠缺。我国对于地方戏曲这种公众关注度较低的非遗项目,从整体层面上看,目前还没有相对成熟的方案和经验。学界和业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也仍处于探讨与摸索中,堂戏的保护需要文化部门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总结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形成适合本地区、本民族的独特的保护模式。

第二,财力有限,资金不足。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属于公共事业,具有鲜明的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的特点。国家级以下的省级、市(州)级和县级非遗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提供资金支持,由于巴东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地方财政资金有限,且巴东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较多,政府无法将有限的资金批量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因此,事实上,政府保护资金整体上仍处于缺位的状态,民间堂戏团队在设备购置、人员培训、工资发放等方面仍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目前只能依靠艺术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承接演出的方式获得收入,维持团队的正常运转。由此,堂戏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府层面的保护仍处于名义上的状态,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第三,管理分散,资料无序。土家族堂戏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原始记录,这些记录共同构成了堂戏的档案资料,妥善管理好堂戏档案资料,对于堂戏的传承和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巴东县对于堂戏资料的归档和保管尚无统一的制度和规范,堂戏资料由参与保护工作的不同主体分别保管。堂戏的实物演出道具如服饰和乐器、剧本、曲目等材料,通常由堂戏艺术团自行保管,以便演出时可以随时取用。堂戏在对外演出过程中获得的奖状、奖杯、证书等,由堂戏传承人自行保管。实际上,堂戏艺术团由于资金和人手不足,缺乏相应的保管场所和保存条件,这些材料长期保存的状况整体上不容乐观。文化部门在前期为堂戏的建档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对堂戏的剧目进行抢救性记录、建立传承人谱系名录、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原始数据,为堂戏建立完整的档案全宗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由于文化部门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与信息工作人员,这些采集到的视听资料、电子数据往往被随意地存储在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的电脑硬盘中,录音带、录像带也被随意堆放在文化部门的档案柜和库房里,缺乏专业、系统的组织整理以及信息的开发,事实上处于无序的状态,公众的利用率也较低。从整体上看,分散无序的管理现状制约了堂戏档案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

3土家族堂戏非遗建档的保护思路

堂戏作为土家族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形成并传承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集中展示并反映了土家族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历史和精神风貌,符合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是一种反映特定地域的民族文化、具有特定表演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是采用档案化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传承人及能够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传承与保护等工作的所有记录,进行收集、记录、整理、鉴定、分类、统计,以便后续对其进行保管和开发利用的一系列工作,最终目的是促进非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使其文化精髓得以传承和发扬。根据上述对土家族堂戏生存与保护现状的SWOT分析结果,本文对土家族堂戏的建档原则、建档范围和建档保护策略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3.1建档原则

堂戏根植于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对堂戏进行非遗建档的基本原则就是尊重原始,植根本土。在此基础上,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使土家族堂戏走出大山,走向世界。此外,土家族堂戏属于戏剧,其展现方式更多依靠表演者,在建档时要遵循“活态传承为主,静态保护为辅”的原则,在保持其内容、形式等核心要素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其传承人的档案资料,促进其活态传承。

3.2建档范围

土家族堂戏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档案,按照载体形式和主要内容,其建档范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实物演出道具,即堂戏艺人演奏戏曲的工具,以乐器和外饰为主,如唢呐、二胡、快板、铜锣等演奏工具、演出服装,以及艺术团获得的奖杯、奖牌等荣誉材料;

二是演出材料,如堂戏的剧本、乐谱、脚本、词谱,这些材料以“折”为单位,通常依附于纸质载体,每一折都记载着一个独立的故事情节;

三是视听资料与电子数据,主要包括堂戏剧目的录音录像,以及对堂戏的剧本内容、曲牌、音调进行摸底排查和非遗项目申报过程中形成的大量电子数据;

四是代表性传承人资料,包括传承人基本情況、传承谱系及其成就和相关证书等,这部分属于个人专项资料,需要单独管理。

3.3建档保护策略

根据前文SWOT分析结果以及关于建档原则和建档范围的论述,结合土家族堂戏生存保护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土家族堂戏非遗建档的保护策略,包括如下4个方面:

(1)对土家族堂戏档案资源进行深度发掘与整合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首先需要对非遗档案资源进行全面收集与深度挖掘。一方面,要坚持继续开展抢救性发掘与记录工作,尽可能多地记录堂戏的内容与形式,深入全面地发掘土家族堂戏资料,将资料调查和搜集工作做实、做深、做细,为建立完整的档案全宗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也要注重资源整合和包装策划,避免资源的冗余、重复以及分散,充分发掘巴东民间艺术,讲好巴东故事,展示堂戏的独特魅力。

(2)明确建档工作的主体,建立分工协作机制

当前,对土家族堂戏进行保护开发的主体主要是堂戏传承人、博物馆与政府文化部门等,在堂戏申报非遗项目时,这些主体之间会进行合作,但申报工作完成后,主体之间的合作交流关系就会趋于松散,不利于进一步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我们应当根据各类主体的优势,合理进行职能分工,建立协作机制。其中,档案部门具有较强的保管能力及档案化的管理思想,需承担起非遗建档工作的主体部分,运用档案管理的科学方法,对非遗档案从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到统计、检索、编研利用的全流程开展工作,建立非遗专题档案全宗;文化部门对于堂戏的内容与形式特征较为了解,具有专业的文化艺术知识,主要负责堂戏资源的抢救性发掘、传承人队伍管理与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对外交流等传承保护工作,文化部门在业务活动中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应当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或寄存。而其他的社会主体如非政府组织、高等院校、普通公众等具有非官方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深入群众,在人民群众中采集、记录、宣传非遗信息,例如,高校积极开展堂戏的唱腔曲调以及艺术形式研究,传承人则需要配合各部门进行堂戏资源的整合归纳,承担培养人才的重任。土家族堂戏非遗建档需要上述各类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分工协作,实现对非遗档案资源的高质量、高效率管理。

(3)积极推动土家族堂戏非遗档案的数字化工作

土家族堂戏非遗档案数字化有利于对其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可通过扫描、摄录、文本录入、OCR字符识别等方式形成数字化的戏曲资料,建立土家族堂戏特色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从其历史沿革、现存情况、传承保护、表演技艺等方面进行资源的组织和集成管理,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展示。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全息影像技术立体还原堂戏的表演情景,优化用户体验。在建立特色数据库的基础上,依托网络平台,实现各级保护中心及档案馆的数据共享,摆脱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以更加丰富饱满的形态呈现在利用者面前,推动堂戏的数字共享和广泛传播。

(4)开展土家族堂戏传承人专项建档工作

传承人档案作为非遗档案的有机组成部分,记录和反映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典型传承群体自然状况、文化背景、社会活动状况。土家族堂戏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其传承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力量,因此最主要的保护对象是其载体,即堂戏传承人。传承人是非遗重要的传递者和承载者,是直接参与非遗活动的主体,在非遗建档中处于核心地位,需要积极配合文化部门,做好建档工作。当前,堂戏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急需开展传承人专项建档工作,以个人为单位,全面收集堂戏传承人的个人资料,通过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多种形式,全面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堂戏表现形式、技艺和知识等。

综上所述,土家族堂戏作为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的一种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亟须开展对其的建档保护工作。这项工作对于保护和传承特定民族和地域的民间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档案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任重而道远。

注释与参考文献

[1]范春晖.鄂西南地区巴东土家族堂戏研究[J].大众文艺,2016(20):181.

[2]张哲.巴东堂戏[J].世纪行,2006(12):39-40.

猜你喜欢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土家风情惹人醉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浅谈北京卫视《档案》的叙述方式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