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体育心理学》[1]中明确指出,往日的生活经验对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像耐久跑、快速跑等项目,练习本身比较枯燥,对中小学生而言,如果一味地按照传统方式练习,不但很难有效提高他们的有氧耐力素质、速度素质,反而会造成学生“谈长色变”“谈短心颤”。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笔者在传统练习方法的基础上,加入“猜拳”游戏元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石头、剪刀、布”,便可以在跑步练习中用快乐“中和”疲劳、用好玩“分解”枯燥。
一、“石头、剪刀、布”游戏在耐力素质练习中的应用
1.“输者超越”练习
传统的超越跑练习,是学生一路纵队慢跑,听到信号后最后一名学生加速去当排头,以此类推。实践证明,多次练习后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便会下降。为了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对练习进行如下改进,排在队首的学生手拿小红旗,在一路纵队跑动的过程中,排在队尾的两名学生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输赢,输的学生去超越当排头,当上排头后,摇动小红旗,新排尾的两名学生再用上述方法决定谁超越,以此类推。此练习组织简单,减少了教师的劳动量,输赢的学生都是一直在运动,比每次都是排尾跑更能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2.“输者被收”练习
尽量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实力相当的两组,然后各一路纵队相隔一个跑道并列站立,各队由前向后依次报数,规定两组间相同数字的学生作为对手(可根据各组的人数、练习密度等来规定每次比赛的人数和顺序,如,第一次1、2、3比,第二次4、5、6比)。跑到约定的位置后(比如操场的四个直弯道交界处),第一对对手进行“石头、剪刀、布”,输的学生自动跑到赢的学生那列队伍中,继续慢跑(自动插到赢自己的对手后面),到下一个约定比赛地点听到口令后,下一对相同数字的对手再比。以此类推,所有人比完后,人数少的组会受到教师事先规定的相应惩罚。此练习由于加入了一些游戏性的成分,学生会在每次的输赢中和来回变换的队伍中保持练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3.“好运免超越”练习
学生一路纵队慢跑,队首的学生通过摇动小红旗通知队尾的学生开始超越,在超越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和前面的任何同学进行“石头、剪刀、布”(被选择的同学无权拒绝),如果输了,则繼续去超越当排头,如果赢了则入队慢跑,由输的学生去代替他进行超越。完成超越排在队首之后,摇动小红旗通知队尾的学生进行超越,以此类推。此练习可以根据课堂上对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的要求调整练习人数,也可每次同时跑2人,分别找一人比赛。考虑到体能差异,最好男、女生分组练习。此练习由于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所以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二、“石头、剪刀、布”游戏在速度素质练习中的应用
1.在30m跑练习中的应用
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实力相当的两组(男女分开练习),画两条相距3m的平行线作为起跑线(根据人数的多少来决定线的长度),在每条线前后30m处各画两条终点线。练习前,两组学生分别站在起点线上,两组学生之间两两面对面站立,听到口令后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输赢,赢的同学反向跑,输的同学追,在30m内追上算赢,没追上则被追学生赢。回到起点后,输的同学做5个俯卧撑。本组学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大,由于此练习是用“石头、剪刀、布”决定输赢后起跑,所以学生起跑时间不完全一致,而且追逐方向也不统一,教师要注意各组之间的距离,最好画出区域,并强调不要跑出自己的区域。如人数过多可以多分几组,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可以多次练习后自由调整组合。
2.在50m跑练习中的应用
传统的50m练习,都是在跑道上统一口令分道练习,比较枯燥,特别是那些速度素质不好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为了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可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实力相当的两组(男女分开练习),分别一路纵队站在起跑线后。
教师发令,各组最前面的学生跑出,到终点线后进行“石头、剪刀、布”决定输赢,先到终点线且“石头、剪刀、布”赢了的同学,为本组积1分,其余情况不积分。教师再组织下一轮比赛,所有学生完成后,积分最多的组胜,输的组接受事先约定好的惩罚。也可以把学生分成实力相当的两组,在起点线前每隔1m画一条平行线,发令前各组出一名同学“剪刀、石头、布”,赢的学生起点前移1m(“剪刀、石头、布”的次数由教师确定,一般不超5次),然后教师发令,学生从各自“赢得”的起点线上起跑,先到终点者为本组积1分,以此类推。由于决定胜负的条件不是唯一的,所以对优差生都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