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评”一体化的学校体育转型

2020-04-27 08:55余立峰
中国学校体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练运动会课间

余立峰

编者按:2019年12月4日-6日,“温州市体育与健康学科‘促进有效学习教学研讨暨‘四地九室体育名师工作室教研联盟活动”在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举行,本次活动围绕《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下“学、练、赛、评”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主题,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展示、教学主题论坛交流、专家讲座三个部分开展活动,旨在进一步学习领会《纲要》精神,让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提升体育与健康学科课堂教学质量。为更好地促进体育课堂“学、练、赛、评”的一体化设计与有效实施,本刊本期邀请了参与本次活动的专家、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及一线教师就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学、练、赛、评”内在逻辑关系解析、“学、练、赛、评”一体化设计的教学价值、“学、练、赛、评”一体化设计的典型特征等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积极撰稿投稿,分享对“学、练、赛、评”课堂教学实践的研讨与经验。

一直以来,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学校体育工作在课堂教学、大课间、运动会等环节上存在着脱节或各自为政的现象,其突出表现是体育课堂教学学练运动技术,大课间练体能,运动会赛竞技项目。此外,学校体育在教学与评价方面还存在着“评价手段缺失”与“外部评价盛行”的两大问题。评价手段缺失反映在“体育课堂上学练运动技术,考试考体能不考运动技术”;外部评价盛行则主要反映在“体质测试与中考等评价手段成为衡量学校体育工作以及体育教师教学业绩的重要标准”。如此一来,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运动技能的形成情况,掌握一到两项运动项目的目标便失去了监督考评机制,评价所应有的激励功能也无从发挥。最终导致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非常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课程育人目标的达成更加无从谈起。

“学、练、评”一体化的学校体育转型,分别从学校体育和课堂教学两个维度入手,打好宏观和微观组合拳,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整体性效益。学校体育层面的“学、练、评”一体化是指作为学校体育子系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运动竞赛共同围绕着相关运动项目的运动技术学练赛而展开,通过三者的优化、联动、协同发展,最终形成“体育课学技术—大课间练技术—运动会展技术”的学校体育工作新形态。课堂教学层面,“学练三个一”做到单一身体练习(学练)、组合练习(复习)、游戏或比赛(再复习)共同围绕教学内容的学练赛而展开,通过三者的优化、联动、协同发展,最终形成“学、练、赛”一体化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校体育转型有效策略和实施途径

“体育课学技术—大课间练技术—运动会展技术”的学校体育工作新形态,是浙江省从2015年开始,针对以上学校体育工作一直存在的问题,以杭州市拱墅区为试点,将以上问题作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综合改革的出发点与原动力,转变过去相对竞技色彩更浓的学校体育为教育性、趣味性、参与性更浓的学校体育新形态,转变过去依靠外部评价更浓的他律组织体系为学校内部评价更浓的自律组织体系,改变和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施的外部环境。经过这几年的综合改革,体育教学内容逐渐成为串联体育课内外的纽带,形成了“体育课学技术—大课间练技术—运动会展技术”的学校体育自律有效机制,探索和寻找到了“学、练、评”一体化的学校体育转型有效策略和实施途径。

1.体育课程改革以规范为本,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体育课学技术应依托体育课程建设,切实做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工作。《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就是因此而生,为基层学校规划学校课程提供了直接依据,并能够帮助学校最终实现“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凸显学校特色的目标(表1)。

2.大课间改革以开发素质操为抓手,促成大课间的综合效应。大课间是我国学校体育工作中课外锻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原来的课间操改进而来的,虽然从单纯的广播操慢慢演变为当前以“操+体能分项练习”“跑操+体能分项练习”等形式为主的大课间,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大课间内容,但仍然与课堂教学内容没有紧密关联。再看体育课教学,要熟练掌握比较复杂的技术动作仅用课内时间远远不够,加上当前的教育环境决定了中小学生课外锻炼活动时间非常有限,有的严重缺乏,由此决定了大课间将成为熟练课内学习内容的最佳场所。因此,大课间内容改革应该遵循同时具备发展体能、凸显项目特征、复习熟练课堂教学内容等综合特征的原则,依据这一原则设计普通素质操、项目素质操或采用跑操+课程内容复习等形式,将大课间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关联起来,使大课间从原先德育、体能功能转变为教学、德育、体能三位一體,共同实现课程目标。

3.学校运动会改革以教育和评价功能为主导,形成内部评价。尽管国家相关文件已经将学校田径运动会改称为学生运动会,倡导学校运动会要体现综合性和全员性,但事实上并没有改变教育管理者和广大一线体育教师传统意义上的认识,田径运动会还是学校运动会的主体。在此并不是反对田径运动会,而是田径运动会是以锦标主义为目的,比赛的形式和组织决定了不能满足每个人有机会参加,因此也就大大限制了运动会的受益面。在浙江省的综合改革过程中,以《纲要》为考纲的学生运动技能评价方法的研制与实践和全员运动会的实践,为改变田径运动会的限制,实现运动会综合性、全员性为特征的教育和评价功能,实现课程教学学业评价形成能力为导向、运用为目标的综合性评价机制,提供了可操作、可复制的参考模式。运动技能评价和全员运动会的比赛项目设计,均依据《纲要》的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于是就与课堂教学紧密关联,实现“学—评”一体化。

二、“学、练、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基础,是最关键的环节,但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转型一直得不到有效实现,造成这个现状固然有很多影响因素,其中课堂教学层面如何将学习过程中的“学、练、评”做到一体化是关键。浙江省自2011年提出一节体育课的七个基本要求以来,始终在探索研究“学练三个一”的科学性。“学练三个一”即每节体育课围绕教学内容设置三个学练内容:单一身体练习、以此为核心的组合练习、以此为核心的游戏或比赛。其中单一身体练习就是课时的教学内容,两者是一致的,而“学练三个一”从学习形式看就是“学、练、赛”,从学习过程看是“练习—复习—再复习”,从学习能力看是“易—中—难”。因此无论从形式、过程、能力观察,都是围绕单一身体练习学练。“学练三个一”好比一个人走同一个楼梯,单一身体练习是第一档楼梯,组合练习是第二档楼梯,游戏或比赛是第三档楼梯,随着楼梯向上走,单一身体练习的表达程度相应提高。课时教学内容与单一身体练习的统一,明确了单一身体练习就是“学”,组合练习就是“练”,游戏或比赛就是“评”,因此“学、练、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为学校体育转型奠定基础。

三、“学、练、评”一体化的学校体育转型意义

“学、练、评”一体化的学校体育转型,有利于激发教师教学主动性。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三大内容,通过一体化的改革,将运动会比赛项目设置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会充分发挥运动会的双重评价功能。由于运动会是每个学生参加比赛的,学生在比赛场上展现的能力是公开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得到展现,同时,任课教师会无形中产生一定的压力,这将会激发任课教师认真上好体育课的主动性,从而实现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目标。

“学、练、评”一体化的学校体育转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以往体育课学习的内容,通常是通过教师单项技术测评作为评价手段,而且测评的结果知晓范围非常有限,不足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而当每个学生都将代表某个集体参加比赛,且比赛的项目都是体育课学习内容,改变单项技术测评方式为近似于运动项目的比赛形式,从综合性、趣味性、运用能力等方面都比原来测评方式要出色,更为重要的是比赛结果将会影响团队成绩,这必将大大激发学生日常体育课学习的动机。

“学、练、评”一体化的学校体育转型,有利于改变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课堂教学层面的“学、练、评”一体化,因组合练习和游戏或比赛的环节设置,让学练有了真实的情境,具备了一定的挑战性,促进了学生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帮助学生学会了运动而不是只会单个技术动作。学练单个技术的环境变化带来的结果是改变了原先单个技术动作反复操练的枯燥和单调问题,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基本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改变,相信学生对体育课会越来越喜欢!

猜你喜欢
学练运动会课间
我要参加运动会
“学练标准”:课堂学与练更有效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网络纲环境下作文纲目评价的使用效应
50米快速跑学练组织的策略研究
高校快乐体育教学探析
get Shopty!我们的运动会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