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译语话语权是时代的产物,外宣文本是紧贴时代发展的语言媒介,译语话语权的展现需借助于外宣文本的对外传递。译者在外宣会议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具有独特的思维构建模式。通过分析外宣文本的特点,结合译语话语权,从增译、意译、一词多译和文化元素的归化处理四个不同方法层面,探讨外宣文本译语话语权的展现,以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外宣文本的语义及文化的适切传递。
关键词:话语权 外宣文本 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6-0070-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实力日益增强,中国国际地位随之提高,英译日益增多,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意愿愈发强烈。语言是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离不开语言,因此,在国际舞台上建立并拥有属于中国人民的译语话语权是必要的,这对传播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译者在外宣文本英译过程中的思维构建
外宣文本英译主要用来宣传国家大政方针,使译语受众能够了解中国的政治动态和国情。因此,译者在英译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对原语语言的最大化的准确性的转换与传递,更要根据中国特点对原语和译语之间的关系进行主体性构建,保留原语的特色并更好地对译语受众进行中国特色的文化渗入,让受众更好地理解原语的目的和意义。
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英译本为例。译者在口译过程中,“原文—译文”的认知解剖和英译过程时间短,对原语理解剖析,并对原语中四字成语的英译策略选择和演讲文体的口语化特点权衡之后,选取了贴近口语又具有严肃性的词语进行语言转换,既符合译语受众的语言文化,又最大程度地表达了原语的意义。如“正式开幕”译为“be officially opened”,“open”一词经常用于会议或者重大活动的开幕式口译英译中。“乘兴而来、满意而归”译为“worthwhile and rewarding”,采用意译的英译方法,将原语动词“来、归”二字省译,取其“乘兴、满意”之意以形容词的形式英译,站在译语受众的角度展现原语成语。
二、外宣文本英译
(一)外宣文本英译的特点
1.词语具有中国文化特色
如常見的“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推动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转方式、调结构、增动力”,此类词语表达的是中国特有的概念,英译时有固定的表达。
2.一词多“译”
中文习惯重复,相同词汇会反复出现,如“发展,促进,推动,增强,提高,巩固”,这些词语看似简单,意思较为相近,但也给译者带来一些挑战。
3.中文表达冗杂繁琐,逻辑关系隐化
外宣英译强调信息的精确传达和外国受众的理解认知。在英文中,逻辑关系需显化,且表达应简洁明了,因此,在英译时对译者应考虑受众的语言习惯。
4.中国古典用语、俗语的多次引用
中国古典用语及俗语的引用,一方面能宣扬中华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可使政府工作报告更加鲜活,彰显中文表达魅力。例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此类英译更加考验译者的功底。
(二)外宣文本英译的现状
当前中国外宣文本比较“符合大众的语言习惯”,在英译时,译者多数选择在意义表达上尽可能达到译文与原文的等效,以便使英语受众准确灵兽译文传达的信息。时政文本具备明确的目的性,译者在英译时需遵从原语的内容和意义,不可随意更改内容进行英译。因而,译者对文本要深入领悟。外宣文本辞藻华丽且修饰词汇多,译者在英译过程中,要选择简洁明了的语言,尽量贴合国外受众的认知能力和思维习惯。当前,译者在时政文本英译中大多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对于敏感地区都能做到很好的把握(舒娜,余炫朴,2017)。
三、基于话语权的英译文本分析
译语话语权显现的是译者在英译时话语权力诉求过程当中的权利与地位(南华,2016)。译语话语权的展现主要涉及三个要素:“①译者主体性的发挥;②语言选用、语义传递;③文化传递和保全”(熊欣,2015),其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基础,语言及文化两层面的取舍与交际传递是媒介;目的主要在于让受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接受译语所传递的正向效果,从而促进中国在国际舞台中的文化和政治国际话语。进出口博览会开幕式致辞的英译文本要实现的“预期功能”(侯丽芬,2011),是让受众了解到中国对外贸易的合作态势,以及支持多边贸易、推动自由贸易的立场,并通过纸媒与网媒在进出口博览会开幕式结束以后传递给读者。因此,译者在英译时要注意中国在此所扮演的角色及传递形象需求,确保译语切近于源语,让受众将其文化心理参与进来,获得政治话语权。下面以“习近平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为例,对其进行英译剖析。
(一)增译
例1:
原文:长江、尼罗河、亚马孙河、多瑙河昼夜不息、奔腾向前,尽管会出现一些回头浪,尽管会遇到很多险滩暗礁,但大江大河奔腾向前的势头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译文:Like the worlds great rivers, the Yangtze, the Nile,the Amazon and the Danube they all surge forward in relentless flow, and nothing can stop their mighty movement,not the current of undertows or hidden shoals or rocks beneath the water.
增译使译文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及上下文的关联性,中文重形合而英文重意合,中文逻辑关系为隐形,在英译中需要契合受众的语言习惯进行转换,将其隐化的逻辑在英文中显化,重现逻辑关系。根据上下文,此例上句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而后直接紧跟“长江、尼罗河”等大江大河的普遍发展特点是为了表明经济全球化与其具有相同特点。因此,增译巧妙地显化了中文的逻辑关系,使听众在当时会议能够恍然大悟且接受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的观点,获得受众的情感认知及赞同。此种增译在国际会议中,在不影响语义的适切传递的基础上,展现了译者的译者主体性,更好地表明了中国的政治话语的准确性,避免了受众的误读。
(二)意译
例2:
原文: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
译文:We must work together to make the pie of the global market even bigger.
话语权的展现并非直接直译,若能将中国的特色话语与受众语言文化相结合,才是最成功的译语话语权的展现。“蛋糕”一词在中国外宣文本中出现率极高,在中国代表的是“维持生活所必须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算作政治话语中的“习语”。译者在英译时,结合其潜在意义将其意译为“pie”,而非“cake”。在英文中,“pie”在习语中为“金钱、利润等的共享”,与中国“蛋糕”之意不谋而合,既展现了中国的话语权,又能与受众的习语文化相结合。
(三)一词多“译”
例3:
原文:各国应该加强创新合作,加强创新成果共享,共同加强知识产权保護。
译文:Countries need to step up cooperation in innova tion.We need to increase the sharing of innovation results and tighten th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中文喜重复,而英文应避免重复,在英译中需根据源语语境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译语表达。如在专有机构称呼的英译中,全国妇联译作“the All-China Womens Federation”,全国人大译作“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同样是“全国”,但为了符合语境,采取了相异的处理方式。同样,在本例中,“加强”在不同语境下分别译为了“step up”“increase”和“tighten”:“合作”的加强意为“更进一步”;“共享”的加强意为“增加”;“保护”的加强意为知识产权的保护应更“严谨、严格、牢固”。译者选用的三个不同英文单词完美契合了不用语境下相同单词的不同意义。因此,在外宣英译时要有全局性,既考虑国内与国际语境,又考虑政治蕴含的内容,在对外传播时注意选择与甄别。
(四)文化元素的归化处理
例4:
原文:中华文明历来主张天下大同、协和万邦。
译文: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always valued peace under heaven and harmony among nations.
不同文化元素的英译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译语话语权在文化层面的传递。“天下大同”意为儒家学者所遵同的“人人为公”,寓意人与人之间能够友爱互助,各家各户做到安居乐业,没有战争。“heaven”意为“天堂,极乐之地”,二者寓意贴切相似,译者在英译时,运用归化的英译策略,将中国“大同”文化译为西方的“heaven”,极大地促进了受众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知。中国文化的译语话语权的体现从来都不是将中国的语言以受众所不理解的方式强加给受众,而应是以受众更容易理解的语言,最大程度上感知中国所倡导的文化概念。
四、结语
译语话语权是新时代衍生出的国家对译者的新要求。在对外传播中,中国人应秉持坚定的国家立场。英译人员在登上国际舞台前,不仅应接受严格的训练,精通中英两种语言,更要在人品、爱国情感和国家立场方面通过检验。因此,译者应坚持“以我为主”的英译观点,充分发挥其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桥梁作用”,针对不同情况选择适当且贴切的英译方法,重在用地道的英语向目标语读者展示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民族文化,消除民族误解和国外媒体对中国的不正当解读,扩大中国的话语权、展示东方的文化。译者在英译文本时首先要理解报告中的深层涵义,以及外宣的目的和作用,又要有深厚的英译功底,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把握报告文本的行文特点,以及外国受众者的阅读思维。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英译策略,达到外宣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南华,梅艳红.译语话语权:基于译者主体性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7,38(6):94-99.
[2]熊欣.对外传播中的“译语话语权”[J].湖南社会科学,2015(4):208-211.
[3]舒娜,余炫朴.外宣英译中时事政治文本英译的特点及其政治考量[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7(5).
[4]侯丽芬.《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过程分析:运用诺德的英译文本分析模式[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9):102-103.
[5]翟石磊.话语认同与话语协调:论政治话语英译中的国家意识[J].学术探索,2017(5):28-34.
责任编辑:杨国栋
[作者简介]王书敏,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