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玉
阿依特斯是我国民族曲艺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及北部、东部新疆各哈萨克族聚居区。阿依特斯内容广泛,全面反映了哈萨克同胞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在提高哈萨克同胞的文学艺术修养、传承哈萨克族传统民俗文化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诸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容的丰富性、时代性,形式的即兴性、趣味性和受众的广泛性等显著特征,也使得阿依特斯成为在民众中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阿依特斯被列入新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由最初村镇举办的婚礼节庆集会日渐发展为州(区、市)定期举办的综合性群众文化活动,近年以更具规模性、专业性、竞技性的自治区阿依特斯大会和国际阿依特斯大会为人们所熟知。笔者结合新疆非遗保护工作近10年的经验,梳理归纳新疆哈萨克族阿依特斯保护实践,并从推动曲艺传承发展的工作角度,对阿依特斯保护传承提出几点建议。
1.开展普查,健全项目档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等地,组织开展阿依特斯专项调查工作,真实全面掌握阿依特斯的历史演变风貌和存续状况,建立健全阿依特斯项目及传承人群档案。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为代表,当地文旅行政部门常年组织业务人员深入直属县(市)以及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等,对阿依特斯进行系统普查,初步摸清了新疆阿依特斯的主要传承队伍、演出频次、演出场所等基本情况,先后共录制视频约1030分钟,音频约7650分钟。结合调查工作,各地在对项目存续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与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开展阿依特斯自评工作,为后续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奠定了基础。
2.建立名录,加强科学保护。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哈萨克族阿依特斯位列其中,成为哈萨克族首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极大激发了新疆各级政府、哈萨克专家学者和民众保护传承阿依特斯的使命感,新疆积极推动阿依特斯入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见表1),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对阿依特斯艺术自身的艺术价值、文学价值、历史价值等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提高了项目的科学保护与规范管理工作水平。随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建立,2006年7月财政部和文化部联合印发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用于中央和新疆陆续投入专项资金支持阿依特斯的调查研究、记录保存、传承活动、展示推广、研究、出版等各方面保护工作,2011年至2017年,中央财政先后4次拨款180万元,支持伊犁州开展阿依特斯专项保护工作。
3.尊重主体,保护传承人群。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非遗保护工作的核心,活躍在新疆各地的阿依特斯代表性传承人(杰出的阿肯)更是阿依特斯得以赓续传承的火种。迄今,新疆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先后公布各年龄段(25岁至79岁)阿依特斯代表性传承人共计29名(见表2),极大提高了代表性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感,也为吸引更多传承人群开展阿依特斯传承工作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从2008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发放传习补助,并自2016年起将传习活动补助由每人每年1万元提高至2万元,新疆财政每年为每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发放传习补助0.48万元,昌吉回族自治州等5个州(区、市)、伊宁县、呼图壁县等24个(县、区)也均发放了金额不等的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承人传习活动中面临的实际困难。
在上述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保护工作的基础上,近年来,新疆积极通过数字化多媒体手段,对区内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客观记录,将这些非遗重要的承载者和传递者对文化传统的精妙理解和掌握的精湛技艺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下来。以新疆艺术研究所(新疆非遗保护研究中心)为例,该单位2017年正式启动了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加玛勒汗·哈拉巴特老人(1940年出生)的记录工作,围绕阿依特斯项目和传承人本人而展开,所记内容体现了老人的渊博知识和敏捷才思,以及为阿依特斯保护传承作出的杰出贡献。记录工作历时约两年,完成了约56小时时长的传承人口述访谈,采录了约19小时的项目实践素材和约11小时的传承教学素材,并以此为基础,制作完成了加玛勒汗·哈拉巴特口述片、实践片、传承片、综述片,整理完成近8万字的口述文稿,为日后开展阿依特斯传承、研究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4.扩大传承队伍,提高传承能力。多年来,阿依特斯项目各流布地积极加强对阿依特斯传承人的培养力度,不断壮大传承人群队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艺术研究所作为阿依特斯国家级保护单位,自2010年至2019年连续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本级及各县市举办阿依特斯传承人群培训班,累计培训1800余人次。2004年以来,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拓展阿依特斯传承途径和传承人培养模式,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在传统传承方式的基础上,依托正规教育传承,通过开办阿依特斯艺术班,举办大学生阿依特斯大会等教育形式,培养了一批年轻的阿依特斯传承人。2014年,学校被认定为“新疆非遗教育普及基地”。阿勒泰地区则通过少年阿依特斯比赛,为青少年传承人群的成长搭建了平台。以上这些措施,对于提升传承人的理论修养、艺术造诣、演唱水平和竞技能力等都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各类培训更为阿依特斯培养了大批传承人才,日渐建立起老中青环环相扣的传承队伍,确保阿依特斯薪火相传。
5.组织传承实践,增强传承活力。阿依特斯大会是新疆各哈萨克族聚居区定期举办的以阿肯弹唱、体育运动为主,包括歌舞表演、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内容的综合性的文化体育旅游活动。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新疆共举办自治区级阿依特斯大会4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举办州级阿依特斯大会18届,其下辖各县(区、市)举办县级阿依特斯大会近180次。此外,昌吉州、塔城地区、博州、巴里坤县、乌鲁木齐市等地也多次举办阿依特斯大会,通过这种方式,阿依特斯传承人得到了充分的历练,许多优秀的传承人脱颖而出。2010年,新疆第三届阿依特斯大会就对54位优秀阿依特斯传承人进行隆重表彰。需要指出的是,在哈萨克民众中间定期举行的阿依特斯大会,既是对阿依特斯传承人的一次集中检阅,也是为该项艺术的传承、发展培育了良好的文化生态,为阿依特斯源远流长、枝繁叶茂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滋养。新疆教育学院原教授、哈萨克族作家阿吾力汗·哈里曾生动描绘阿依特斯大会场景:“哈萨克族毡房内外,那广阔的草原是阿依特斯的舞台,它的听众可以是几十个人到几百人、几千人,他们可以侧身躺着、坐着、站着,甚至骑着马观看。”其效果与古今戏剧舞台没有根本性不同,所以我们称阿依特斯为‘哈萨克族草原戏台。直观反映出阿依特斯的独特魅力,以及背后深厚牢固的群众基础。
6.开展学术研究,提供学术支撑。2008年3月,新疆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研究室,主要致力于新疆各地阿依特斯的搜集整理和理论研究,目前已编辑出版《哈萨克族阿依特斯选集》、《自治区第三届阿依特斯大会选集》(汉、哈、英文版)、《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论文集》、《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画报》、《自治区第四届阿依特斯大会精选》(哈文版)、《新疆文库》之《哈萨克族民间文学——阿依特斯》(哈文版),以及《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说唱卷·新疆卷》之《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第一卷)》(汉译版)等多本著作。原新疆文化厅编辑的《中华文脉——新疆非遗保护系列丛书:哈萨克族阿依特斯》《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论文集》,新疆艺术研究所编辑的《哈萨克阿依特斯论文集》(汉、英、哈文版),以及国内学者撰写的十余本阿依特斯研究专著也纷纷出版发行。以上这些学术理论成果涵盖了阿依特斯的本体研究、保护和传承状况等各个方面,既是对阿依特斯的一次次梳理与总结,也是对这项艺术的深化与提升。同时,为推动学术研讨与合作,交流共享阿依特斯学术成果,2010年6月和2012年8月,新疆先后在阜康市和新源县组织召开“哈萨克族阿依特斯全国学术研讨会”和“中国· 新疆·新源阿依特斯论坛”,交流分享我国及有关国家阿依特斯的保护实践和成果,在凝聚保护阿依特斯的当代共识、促进保护、研究阿依特斯的国际合作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7.建立传承场所,奠定保护基础。阿依特斯及其孕育发展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不断改善和优化阿依特斯传承的文化生态和保护传承基础设施。2015年,原新疆文化厅在我国哈萨克族聚居最集中的行政村——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县那拉提镇塔亚苏村设立哈萨克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实验区内哈萨克族非遗项目众多,专门设立有哈萨克族阿依特斯传习所,并对哈萨克族冬布拉艺术、摔跤、驯鹰习俗等非遗项目进行活态保护,实现了对包括阿依特斯在内的当地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保护;同时,2016年,新源县哈萨克族阿依特斯传承中心建设项目纳入新疆文化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项目主体3018.75平方米,2019年10月底已投入使用,主要用于开展阿依特斯培训、展示推广等相关活动;2018年,阿勒泰地区阿肯艺术中心建成,即将投入使用,项目集哈萨克族文化挖掘研究和艺术表演展示于一体,为当地组织开展各类阿依特斯展示推广活动提供了保障。上述保护实践,实现了阿依特斯与所属文化空间及相关非遗项目的整体保护,有利于推动阿依特斯更好地融入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为促进阿依特斯活态传承,与传承地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8.开展展示宣传,提升可见度。依托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百日文化广场活动、乡村百日文体竞赛活动、“草原文化周”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平台,以及国内外各类非遗展示和文化交流机会,积极推动阿依特斯“走出去”,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和受众面。2011年,新疆组团赴哈萨克斯坦进行文化交流并参加阿斯塔纳“国际阿依特斯大会”,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女阿肯加米哈·达吾列提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斩获最高奖;2018年,新疆哈萨克族阿依特斯应邀赴天津市参加“全国非遗曲艺周”,在增进文化交往交流的同时,生动展示了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的艺术魅力和保护成就。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以党的十六大为起始,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都对保护文化遗产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明确意见,极大激发了广大文化工作者和传承人群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推动曲艺传承发展。2019年7月,文旅部专门印发《曲艺传承发展计划》,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开展曲艺传承工作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曲艺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准则和依据。为推动新疆哈萨克族阿依特斯长远发展,从非遗保护工作角度,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提高阿依特斯保护和传承工作站位。阿依特斯多以哈萨克族民众喜闻乐见的民歌、习俗歌、民间叙事诗等为表现内容,其流传分布也多集中在哈萨克族聚居区。新时代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站在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的角度,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以及相关事业单位和项目保护单位,有必要引导帮助作为非遗项目的阿依特斯艺术,在坚持项目固有的表演范式和传承规律的同时,一点一点不断突破地域、民族、语言等方面的界限,全面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个人情感、民风民俗,也包括新疆发展、国家大局,有必要将家国情怀融汇其中,并持续强化传承人群尤其是政府认定公布的代表性传承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阿依特斯来自于群众,服务于群众,这也是所有曲艺“接地气”的深层原因,正因为如此,才要将核心价值观、时代精神等主旋律、正能量源源不断注入阿依特斯当中,通过群众自发性的艺术创作和生动阐释,让生态文明、脱贫攻坚、安居富民、乡村振兴、旅游兴疆等方面的政策和释放出的红利直抵人心。
其次,整体统筹推进阿依特斯保护工作。阿依特斯项目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哈密市、乌鲁木齐市等多地都有广泛分布,目前各级保护单位在开展阿依特斯保护传承工作过程中,多立足各自实际,围绕项目开展普查、建档、培训、研究、展示等专项工作,这种保护工作局面,对于开展项目初期保护传承工作具有基础性意义,有利于尽快摸清项目的各方面状况,为后续制定有的放矢的整体保护计划提供了先决条件。新疆政府层面的阿依特斯保护工作已正式启动十余年,各地保护传承工作已迈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纵观之下,急需制定出兼具理论性和操作性的阿依特斯保护中长期规划,既立足当下,更规划长远,规划要明确阿依特斯整体保护任务与目标,以及具体要采取的保护措施,同时,规划中还应确立各项目保护单位工作协调机制,比如每年通过召开工作联席会议等形式,对阿依特斯的保护工作进行总结和绩效评价,各地交流保护经验,共同研究制定新一轮保护工作方案。
最后,加强阿依特斯传承人群能力建设。笔者认为,传承人能力建设是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关键环节。当下,农牧民是阿依特斯最主要的实践主体,他们对于阿依特斯的由衷热爱和不懈实践是其得以传承的根本保证。但是,我们也要正视的一个现实是,作为曲艺项目,阿依特斯与所有曲艺项目一样,因为表现形式和内容等客观原因,新时代下自身适应现代演出市场的调适能力,以及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都仍显不足。2019年,筆者曾经带领新疆维吾尔族莱帕尔项目参加文化和旅游部在济南市举办的“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在为期一周的驻场展演交流中,笔者与团队辗转当地有关剧场、社区,虽然活动也受到不少关注,但是老年人依然占现场自发观众的大多数,对青少年和年轻人的吸引能力明显不够。因此,在提高阿依特斯传承人群能力方面有三点要注意。一是继续加大对既有农牧民传承人群的培训和指导,为其创造新的获得自我革新的机会,新疆目前正在实施的曲艺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便是这样一个很好的平台;二是不断扩大传承队伍规模,积极推选技艺精湛的中青年阿肯申报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辐射带动更多年轻人开展传承工作;三是要继续发挥好职业教育的显著优势,将传统社会传承和正规教育传承相结合,构建循环不断线的阿依特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伊犁州文化艺术研究所:《<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书》,2005年。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论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
[3]汪菁、王颖:《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传承人及班社研究》,《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
[4]古丽娜尔·强巴依娃主编:《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研究论文集》,民族出版社,2015年。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中华文脉——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2016年。
(作者:新疆艺术研究所〔新疆非遗保护研究中心〕馆员)(责任编辑/陈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