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文化场馆中的融入与活化

2020-04-27 08:31王崇印
曲艺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化馆场馆特色

王崇印

地方文化馆扎根于一方水土中,在发挥培育艺术人才、创作艺术新品、丰富群众文娱生活的功能时,应该充分重视对地域文化的发掘与利用。这不但能进一步“锚定”文化馆的职责,更能推动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形成“文化发掘——文艺转化——作品传播——地方知名度提升”良性循环机制。因此,当前地方文化馆应当在发挥地域特色、符合当地审美、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三方面着手,为自己铸造一个与众不同的“有趣灵魂”。

一、邹城市文化馆概况

山东省邹城市因为文化积淀深厚,素有“孟子故里、邹鲁圣地”之美誉,在儒家思想、母教文化、邹鲁文化、始祖文化等的影响下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近年来,为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邹城市在新建的文化艺术中心西区专门规划了文化馆新馆。2019年4月,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的邹城市文化馆新馆开始运行。目前,邹城市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拥有“孟子乡音”“邹鲁风情”等多个文化活动品牌。

二、地域文化在邹城市文化馆的应用

地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在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是地域认同的重要载体。邹城市文化馆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综合考虑空间舒适性和大众的文化需求,以“动——静——互”为设计理念,积极整合各类资源,最大限度地将地域文脉、民俗文化融入场馆设计之中,初步建成了邹鲁民俗馆(非遗展厅)、邹城文化记忆展陈、美术馆等特色展厅和国学堂、琴筝堂、翰墨轩等特色辅导培训部室。

动——注重还原地域传统生活“场”

非遗展厅是当前多数文化馆必备的功能区,是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场所,多以静态展示为主。邹城市文化馆大胆创新,突破常规,通过合理的展陈设计,在“邹城古韵”“采风问俗”“巧夺天工”“曲戏浓情”四个主题展区中增设三处体验区,以“邹鲁文化”为主线,融动于静,动静结合,将孟母教子传说、邹鲁礼乐、祭孟大典、山头花鼓、石门小鼓等富有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有机串联起来,为群众提供了一个可感悟、可触摸、可参与的独特人文空间。

第一处体验区为民俗生活体验区,位于“采风问俗”展区。该体验区有按比例还原的院落实景,实景取自邹东普通民居,堂屋为假景,老式门窗为实物。在不大的院子内,有序地摆放着纺车、马灯、犁子、石磙、老式自行车等实物。院子对面,是“伏羲庙会”“邹鲁礼乐”等民俗展示区。群众来到此处,既可在院子内实景体验纺织、刺绣等活动,也可在庭院内观看伏羲庙会的模拟景观。文化馆计划在此设立兴趣课堂,邀请民俗文化志愿者定期授课,传授传统农业生产生活、节日历法知识,讲述伏羲女娲故事和邹鲁礼乐文化渊源,进一步增加场景的浸入感。

第二处体验区为泥塑体验区。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中的“东山”是指峄山。峄山向西至伏羲庙,20多公里的地域中曾有大量泥塑、土陶制品出土,因而在邹城,泥塑、土陶制作技艺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群众基础。峄山古会是邹城地区重要的民俗活动,据说源自邾文公“卜迁于峄山之阳”典故,一般在每年农历二月二举行。峄山古会时,游客如织,人山人海,曲艺艺人、传统技艺艺人也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了展示这一热闹民俗事象,邹城市文化馆邀请当地著名泥塑艺人,捏制复原了峄山古会场景。同时,邹城市文化馆还在本体验区定期开展中小学生泥塑体验活动。

第三处体验区为曲戏体验区。戏楼是百姓娱乐生活的重要载体,对当地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特别有吸引力。在“曲戏浓情”展区,邹城市文化馆按比例修建复原了一处戏台。小戏台原型为邹城境内有据可考的最早的戏楼——玉皇山戏楼,场景布置全部遵照传统风格。小戏台下面,整齐地摆放着几张从当地村民家中收集的老式八仙桌和条凳。当重要节日或有团体客人参观时,邹城市文化馆会专门邀请曲艺戏曲艺人在此登台演出。客人们可围坐在八仙桌旁,吃着邹城特色小吃欣赏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目。正常开放时间内,通过预约,曲艺戏曲爱好者可聚集于此,登台演出过把瘾。

静——注重营造地域特色氛围“场”

在用动态展示活化地域文化的同时,邹城市文化馆还精心打造系列静态展示,以期用凝固的瞬间向到访的群众展示地域文化之美。

邹城市文化馆的标识导视系统在承担传递基本信息、引导人员分流功能的同时,也体现了场馆主题并营造了场馆氛围。邹城市文化馆的馆标由“邹”“文”“化”“馆”四字提炼组合而成,整体图案为传统民俗吉祥图案“萬”字异化形象,有“馆”之形,也有“邹”之神,包含了地名,点明了主题,简约大方,雅俗共赏,极具文化符号意义。通过一系列构建和组合,邹城市文化馆将该标志应用于所有标识导视系统,既有效提升了文化空间品位,又营造了极易为群众所接受的文化氛围。

与邹鲁民俗馆紧邻的西南角,有一个从一楼盘旋至三楼的运输车道,宽约3米,最初是为了便于小型运输车上下楼。经过协商,此楼道交由邹城市文化馆使用。为了充分利用这一空间,便于群众了解邹城文化发展史,邹城市文化馆深入梳理和挖掘邹城文化发展脉络,多方征集老照片,在车道两侧圆形墙上精心设计布置了“邹城文化历史展陈”。展陈以玉皇山戏楼老照片为起始,图文并茂地绘制了一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邹城文化发展全景画卷,进一步提升了场馆的文化氛围。

当然,仅有照片和文字描述还是不够生动。实物留存着时代烙印,可以唤醒文化记忆,引发怀旧留恋之情,对营造氛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邹鲁民俗馆斜对面,有约200平方米的开放区域。考虑到这一区域位于进口处,与“邹城文化历史展陈”同处静态功能区,邹城市文化馆遂将其规划建设为实物展区。目前,该区域已摆放展柜20组、大尺寸液晶电视一台、观众席50个,主要展览展示与邹城文化发展有关的老物件、有文脉传承意义的特色物件和非遗传承人代表作品、公益培训班学员作品。视频展演区则计划展播曲艺、戏曲、传统舞蹈等题材纪录片,也可根据群众需求,播放传统技艺教学视频,用现代技术让群众感受邹城文脉的深厚底蕴。

互——注重培塑地域技艺传承“场”

公益培训是文化馆的重要职责,如果简单设置少儿美术、音乐等培训教室,不仅会与相邻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青少年宫开设的相关培训课“撞车”,也无法凸显地域特色,体现不出文化馆优势。所以,开设非遗培訓课成为邹城市文化馆走差异化、特色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邹城市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8项。平派鼓吹乐、古琴等传统音乐和山头花鼓、石门小鼓、渔鼓、山东大鼓、琴书等曲艺类项目在当地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为此,在功能部室设置上,邹城市文化馆专门设置了特色鲜明的琴筝堂、民乐排练厅和翰墨轩,室内桌椅以仿古中式家具为主,并配以相关文化符号装饰。现已开设多期古琴、二胡、笛子和剪纸、面塑等培训班。

“孟母教子传说”是邹城市重要的文脉,为了将这一文化充分融入场馆的整体布局中,邹城市文化馆组织非遗传承人围绕“孟母教子传说”创作,现已创作出石门小鼓版、渔鼓版、山东快书版《断织教子》曲本和剪纸、面塑等作品。在开设公益辅导培训班时,无论是曲艺培训还是手工技艺培训,邹城市文化馆都把“孟母教子”作为必修课程。该项服务传播弘扬了地域文化,无形中扩大了公益课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让群众从内心产生了认同感。

三、启示

总体而言,邹城市文化馆能够提前谋划,有意识地将地域文化融入设计理念,初步营造出了一处地域特色浓厚、群众认可度较高的文化场馆。不过,再详看以上分析也会发现,文化馆建设在融入特色文化、提升互动趣味性、多媒体展示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下一步工作中,邹城市文化馆还应在三个方面给予关注。

场馆建设要有整体考量

在场馆建设之初,邹城市文化馆没有及时主动与设计方充分沟通,这导致交付时的新馆“泯然众人”——外形设计和功能空间与文化馆预想布局不太匹配,没有充分凸显出文化特色。这也导致邹城市文化馆新馆只能在现有基础上“打补丁”,多做了一些重复性工作,也浪费了场馆的一些承载力。因此,在规划设计时,有条件的文化馆应该提前介入,及时把自己的场馆功能布局、功能需求以及地域特色设计要求提供给业主单位,使其在设计招标阶段就把相应人文诉求贯穿其中。这样,既可有效避免二次装修,使室内外风格统一,又可使场馆内地域文化融入得“恰到好处”,做到事半功倍。

要进一步活化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浸润在一方水土中,文化馆则要对其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并结合当代审美加以凝练和提升,显著提升地域文化的辨识度,最终实现地域文化活化再生的质的飞跃,满足群众多层次心理需求,真正做到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和文化服务。下一步,文化馆可以将邹鲁文化的“崇文重教”、孟子思想的“浩然正气”、孟母教子传说的“言传身教”等精神内涵进一步提炼并运用到场馆设计中来,突破直观文字性植入,实现推陈出新、和合共生。此外,邹城市文化馆挖掘整理了20余种民间游戏,现已通过采访老年人掌握了游戏规则。下一步可选取合适地点,开辟民间游戏互动区,吸引中小学生前来体验。

要以服务群众为本

文化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群众服务。因此,在地域文化融入文化馆建设这一课题中,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把提高服务群众质量作为重要原则和出发点。同时,服务对象有性别、年龄、爱好、认知水平、专业素养等方面的差别,导致在文化需求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因素也要充分考虑。因此,地域特色文化的融入和活化运用,要深度把握群众的内在需求,真正做到形式上贴近群众,符合群众的审美习惯,内容上服务群众,为群众所认同。

猜你喜欢
文化馆场馆特色
北京冬奥会场馆:科技“建”证可持续发展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基于建构主义的中小学生场馆学习活动设计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6)
作品赏析(2)
《UFI全球场馆地图》发布亚太区展馆总面积为全球第二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