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燕文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85)
高血压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具有较大威胁的慢性疾病[1]。且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涨,因此本文以社区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再分别让患者采用噻嗪类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两种不同方法治疗后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社区8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40例患者中有成年男性26例,成年女性14例,患者年龄在42~73岁,平均年龄(64.2±5.2)岁;研究组40例患者中有成年男性26例,成年女性14例,患者年龄在44~73岁,平均年龄(66.8±5.4)岁,对比两组患者之间基础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完常规检查包括稳定血压、心电图等,并停用之前所用降压药物。对照组患者采用自然降压法+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忌辛辣、烟、酒等,并多食水果、蔬菜;每日早晚一杯热牛奶,并于睡前用热水泡脚;同时每日可听音乐以及食用少量黑巧克力等对心情进行放松。
研究组患者则在自然降压法基础上采用β-受体阻滞剂(酒石酸美托洛尔或马酸比索洛尔)进行治疗,前者药物剂量为每次50 mg,每日2次;后者药物剂量为每日2.5~10 mg。
1.3 观察指标及标准:在患者接受治疗完之后,将临床症状分为三种指标即显效,患者在治疗后血压水平得到显著控制,稳定在140/90 mm Hg以内;有效,患者在治疗后血压状况得到改善,但血压仍偏高;无效,在接受治疗后患者血压状况无明显变 化。并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状况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χ2检验来分析,(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经过相同时间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82.5%,研究组总有效率95%。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方法诊治后的血压指标,可以发现采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SBP与DPB情况对比:在经过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SBP与DPB指标与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但是研究组患者改善程度要更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情况:在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有明显不良反应,研究组中仅有少部分患者服药后有头晕、乏力等现象,但休息一段时间后症状消失。
表1 临床疗效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SBP与DPB情况对比()
表2 两组患者SBP与DPB情况对比()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高血压多发于中老年人、肥胖以及长期饮酒或暴饮暴食等具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群,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质量的上升,肥胖以及不注意饮食健康的人群在逐年上涨也导致该病发病率显著增高[2-4]。该病病因复杂,其影响因素大多有家族史遗传、精神与环境、年龄以及生活习惯等[5-6]。而高血压又是一种慢性疾病,往往在患者处于高度紧张、异常疲劳状态下发病,患者发病时多有头痛、眩晕、心悸还伴有呕吐甚至病情严重的患者将导致各类心、脑、肾等器官不良并发症[7]。大量研究表明,该病若不及早的进行治疗控制则会引发多种不良并发症并严重影响患者的家庭幸福生活[8-9]。目前对于高血压患者多采用改善生活习惯以及服用降压药物进行治疗,其中β-受体阻滞剂在临床研究中具有不错的效果,因此本文旨在分析β-受体阻滞剂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β受体阻滞剂,顾名思义是一种能选择性与β受体结合从而阻碍β受体发挥激动作用如心率增加、血管舒张等,通过大量临床实验表明其可以有效的抑制人体内血压水平升高,并且可以有效的起到心血管保护效应,进而更好的改善心脏功能以及抗心率失常并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等[10]。
因此本文通过将β受体阻滞剂用于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从本文研究数据中可以发现研究组患者在经历治疗后,其治疗有效率高达9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BP与DPB水平比较上,在经过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SBP与DPB指标与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但是研究组患者改善程度要更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研究组患者在服用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后血压状况能得到显著控制。而在不良反应方面,虽然部分研究组患者在服用药物后又出现头晕、乏力等现象,但是休息一段时间后这些不良反应均自行消失,且除上述现象外并未有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表明β受体阻滞剂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针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利用β-受体阻滞剂能明显使患者血压得到控制,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