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一 (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二胡作为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其历史发展悠久,初始多为江湖道士、民间艺人所用,以伴奏为主,大多用于戏曲伴奏,乐器合奏等,后经周少梅、刘天华等人的努力,成为了独奏乐器,这是二胡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
新中国成立以来,二胡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作品风格多样,艺术境界不断提升,涌现出大量以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故事、诗词为素材的二胡作品,极大丰富了二胡作品的艺术内涵,提升了其艺术境界。
关于“意境”或“意象”的描述,大多流传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首次提出,其实关于“意境”在唐代早已经诞生,而其思想根源可追溯到老庄美学。早在先秦时期,便出现了“象”的范畴,从“象”转化成“意象”则在魏晋南北朝,唐代时,“意象”被广泛的使用,由于唐代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使得唐代的美学家对诗歌的审美形象作出了进一步的研究,进而提出了“境”的范畴,主要表现在王昌龄、皎然、司空图等人所著的《诗格》、《诗式》、《诗品》等著作以及刘禹锡的著作中。①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道:“诗有三境:一曰物镜。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②”王昌龄所说诗的“物境”(指自然境界)、“情境”(指情感境界)、“意境”(指意识境界)其实是对于诗中所述的对象的分类,这里的“意境”属于“境”的一种,而我们所说的“意境”是“意”(指艺术家的情意)与“境”(包括物境、情境、意境)的结合,是情与景、意与象、隐与秀的交融和统一。
二胡音色柔美,旋律线条明显,艺术表现力强,善于抒情。一个好的二胡作品,除了能展现其作曲技法的成熟,还须含有艺术家的意识情感。因此在二胡演奏中,想要把作品高质量呈现出来,单靠娴熟的演奏技巧是无法完成的,最难以表现的就是作品的意境。二胡演奏中的意境要求演奏者需要有深厚的艺术文化修养(包括文学素养),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加之自己的理解与构建,并通过熟练的演奏技巧,动之以情的呈现出一幅完整的画面,引起听众的共鸣。二胡演奏中的意境匿于作品情感背后,需要演奏者运用自己良好的文学知识储备,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将作品理解分析后,激发自己的创作思维将作品表现出来,从而达到“犹如水中见日月,文章是景,物色是本,照之需了见其象也。”即古人所讲“生思”、“感思”、“取思”。
二胡作品中与诗词类相关的作品有很多,例如《阳关三叠》、《汉宫秋月》、《空山鸟语》、《春江水暖》、《新婚别》、《别亦难》、《楚颂》等。
二胡作为弓弦乐器,与弹拨乐器不同的是二胡可以持续拉出连绵不绝的声音,运弓可以控制力度、音色的层次变化,揉弦等技巧可美化音色,通过运弓、换把、揉弦等可以演奏出怡然自得、恬静平淡的情趣,恰如《春江水暖》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幅自然美景的生动图画。
二胡作品与诗词都讲究意境,二胡曲《空山鸟语》描绘了深山幽谷中百鸟鸣唱的自然美景,作品表现的是“空山幽谷,百鸟争鸣”的意境,要使一把二胡表现出这样的意境,只有将鸟鸣声抽象化。③作品情调明快脱俗,要做到“活而不俗”,既要逼真的模仿鸟鸣,又要切忌陷入自然模仿俗套中,左右手配合要灵敏,多体味一下古诗词的意境,从而达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的音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新婚别》中二胡音调缓慢、低沉,旋律凄凉、悲痛,利用压揉的沉重色彩,配合弓法,使力度与音色层次渐进,突出主人公大起大落、情绪复杂的心理活动,恰应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的痛苦之境,使人催人泪下、肝肠寸断。
《阳关三叠》原曲是古琴名曲,飘然脱俗,后经闵惠芬老师移植成二胡曲,结合了二胡本身的特色,演奏时将作品内容与诗词情境巧妙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另一番“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境。
《别亦难》是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为戏曲电视连续剧《李商隐》所创作的主题曲,经香港老牌歌星徐小凤演唱后风靡全国,歌词素材选取李商隐的爱情诗《无题》。李商隐是著名晚唐诗人,擅长写爱情诗与无题诗,无题诗是他的独创,构思新奇,风格秾丽,最为后人流传的就是这首“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勘。”何占豪先生于1989年以歌曲《别亦难》为基础创作出了二胡协奏曲《别亦难》,并亲自指挥,首演后该曲获得人们一致推崇。
乐曲旋律优美,意境深远,发挥了二胡的优势,没有一味的炫技,旋律深入人心,朴实无华,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音律美。乐曲一开始,由乐队伴奏引出的旋律给人以悲苦、愤懑的情绪,紧接着,二胡出现了第一主题,在这一主题中,二胡通过半音模进,在往上大二度重复出现同一旋律,情绪变化丰富,强调了离别之苦的不舍与无奈之情。这一主题的几次重复后,连续的上行又紧转下行,4/4拍、4/5拍交替出现的节奏让旋律层层翻进,把人的惆怅悲痛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所谓“黯然神伤者,唯别而已”。如谱例1:
谱例1
乐曲的第二主题大量运用三连音与十六分音符,运弓长短弓交替进行,大段的华彩与第一主题相比之下更加尽情的释放愤怒的情绪与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如谱例2:
谱例2
乐曲的第三主题,就是歌曲《别亦难》的主题,采用《无题》的前四句诗。在经过前面两个主题的铺垫后,情绪已经达到高潮,待平静后,缓缓奏出全曲的主题。旋律悠扬凄美,又整体高四度再现主旋律,尽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段主题音乐可谓是肝肠寸断,道尽了人的生死离别,恰如苏东坡所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影圆缺,此事古难全。”如谱例3:
谱例3
整首乐曲情绪起伏较大,浓厚的离愁之情缠绵感人、催人泪下,紧扣李商隐《无题》,使演奏者与听众思绪万千。
二胡以凄美动人的音色为美,本身具有怀旧音色,因此最适合衬托诗词意境,在二胡演奏中,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巧,更要立足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上,发掘作品内涵与文化底蕴,达到神似而非的艺术境界。
注释:
① 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65-266.
② 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67.
③ 赵寒阳.二胡中级教程[M].同心出版社,2001: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