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煌强
[摘 要] 随着职业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培养人才的首选措施,然而目前在职业院校发展的过程中,尚未做好教师与企业高技能人才之间的流动管理,难以采用有效措施开展相关工作,对其长远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重点构建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師双向流动机制,借此增强教师的技能水平,打造出职业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为教育事业的后续发展夯实基础。
[关 键 词] 企业高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3-0092-03
目前职业院校教师技能水平不高属于普遍问题,甚至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技术之间相互脱节,难以提升教育指导工作水平。为培养可以满足职业院校教育要求的教师人才队伍,应积极构建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借助双向流动措施培养优秀教师人才,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
一、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分析
校企合作的视角之下,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就是利用异质性资源交换与转换而形成的共生类型依赖关系,此类资源依赖关系主要就是以人力资源为中心的合作关系为基础,如果脱离人力资源核心性的关系,校企合作的效果会降低,甚至流于形式,只有具有“双师”素质的人才流动,形成良好人力资源合作模式,才能促使校企之间的良好合作。从本质上来讲,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主要基于不同来源的双型结构提出的教师培养整体性理念,教师队伍由体制内教师和企业高技能人才所组成,借助创新教师培养制度的方式来打通企业与高职院校优秀人才相互流动的渠道,聘用企业中的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中执教,承担起实践操作教育与实习教学的任务,实现企业高技能人才在职业教育中的聚集与利用。与此同时,校企合作还能强化学校教师在企业中的实践操作与锻炼力度,积极参与到产品研发活动、技术咨询活动与管理活动中,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与专业素养。如下表所示,为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优劣及流动主要障碍因素。
二、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构建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国家职业教育规范化与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素质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工作的需求,“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有所不足,结构性短缺的现象也开始明显突出,专业课程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较低,难以满足当前的教育发展需求。而构建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之间的双向流动机制,可有效缓解目前的职业院校教师人才队伍短缺问题,促使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具体表现为:
(一)有助于解决教师人才结构失调问题
目前,在职业院校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专业技能较高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生师比例偏高,学生基数不变的状况之下,增加教师人才比例是提高教育水平的主要渠道。而在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可以向企业聘用高技能人才,弥补当前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补充师资人才队伍,调整相关的教师人才结构,从而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在双向流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企业兼职教师的支持增加职业院校技能复合型教师人才数量,全面增强各方面的教育工作水平。
(二)有利于提高教育工作水平
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教育水平偏低的问题,不能确保教育工作的合理实施与发展。主要因为我国职业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较低,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教师的社会期望高、地位较低等,导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面对诸多难题,工作压力很高,出现职业疲倦感,难以采用有效措施提升教育工作水平。而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之间的双向流动,可通过企业高技能人才的支持,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技能教育,弥补职业院校教师工作能力的不足。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中的顶岗实践操作、项目操作等等,全面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岗位工作素养,使其可以掌握企业中的各种技能,并将专业技能应用在教学指导工作中,这样不仅可以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工作能力,还能使其在双向流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工作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教育工作模式,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可以增强其职业期待感,解决职业疲倦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教育工作水平。
(三)有利于解决企业动力不足的问题
目前,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过程中,经常会有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的问题,不能确保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严重影响校企合作效果,对其长远发展会造成不利影响。而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之间的双向流动,可有效解决企业动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可通过人才之间的双向流动,提升校企合作的规范性,给予一定的制度支持与人力资源支持,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双向流动的方式可以为企业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与复合型人才的根本需求,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还能全面增强双向流动的效果。可见,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之间的双向流动具有重要意义,应该积极构建相关的双向流动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各方面工作水平。[1]
三、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构建措施
构建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可解决目前专业教育、产业教育之间的融合问题,促使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全面提升人才培养与教师职业能力协同性,缓解当前双师素质的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重点构建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从根本上提升教育工作水平。具体措施为:
(一)构建顶岗实践机制
采用顶岗实践措施培养“双师型”的教师人才队伍,应结合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工作方案。(1)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的企业选派制度。在选择双向流动对象的过程中,应该面向职业院校所有的教师,遵循分批次与分阶段的工作原则,向着双师型教师与骨干教师倾斜,逐渐增加到企业中进行实践操作的教师人数比例[2]。在运行程序方面,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协调,签订人才培养的协议,明确各自的任务、责任等。在此过程中还需合理设置双向流动时间,要求新任教师任职一年进入到企业实践操作,在岗教师每半年到企业中顶岗实践一次。(2)将项目开发作为载体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如图所示,要求教师参与企业中的项目开发工作,有效培养其职业操作能力与专业素养。职业院校可以带着项目或是课题参与企业的顶岗实践操作,利用项目开发的形式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科研项目与产品研发中,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最终目的[3]。(3)构建较为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构建考核评价机制主要目的是分析教师在企业中实践操作的效果,在考核评价工作中应该遵循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与公平性原则,采用过程性与总结性的评价方式开展工作。其中过程性评价主要就是分析教师的出勤情况、任务完成状况、专业水平提高情况等。总结性评价是企业与职业院校双方共同分析教师的实际状况,便于了解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效果。为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可将考核评价结果与奖惩机制相互整合,从根本上增强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操作的积极性[4]。
(二)构建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机制
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之间的双向流动,应该积极构建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机制。(1)应创建兼职教师的聘用制度,要求各个部门按照教学任务与课程需要等,明确企业兼职教师的人选,职业院校的人事部门应该系统化开展审核工作,对拟聘的兼职教师进行考核评价,严格开展审核与认定工作,明确聘任人员之后签订协议书。在此期间需要确保聘用程序的严格性,将制度作为保证,确保所聘任的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与专业能力符合标准。(2)强化兼职教师的组织管理力度。应建立相关企业人才信息库系统,定期对其进行更新处理,动态化开展管理工作,确保创建来源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日常管理工作中应该规定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任务,要求做好学生实践操作的指导工作,参与学术讲座活动与知识讲座活动。实际工作中企业兼职教师还需积极参与教材编写、制订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活动中,以此夯实职业院校的教学基础。(3)肯定企业兼职教师在职业院校中的地位。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的过程,部分企业兼职教师由于地位没有受到肯定,经常会出现流失的现象。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在实际工作中给予企业兼职教师地位的肯定,适当提升待遇水平,从而提升其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积极性。[5]
(三)构建政策保障机制
为确保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的合理构建,建议政府部门提供政策保障,从而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在政策保障的过程中应该强化职业院校教师顶岗实践操作的约束力度,编制较为完善的优惠政策,以此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極性。[6]与此同时,我们还需明确职业院校、企业与教师之间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编制相应的政策,改革相关的教师管理工作制度,构建较为灵活的用人机制,打破社会人员到高职院校中任教制度的相关限制。学校和企业相互之间共同组成相关的机构,并且制定较为完善的工作制度,统筹负责双向流动人员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政策保障机制的过程中,应该树立正确观念意识,遵循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则,按照企业、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关的高技能人才与教师的双向流动政策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各方面工作质量,促使相关工作的合理实施。[7]
(四)完善双向流动工作模式
为确保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之间的双向流动效果,应该完善双向流动工作模式,增强整体的工作效果。(1)赋予产教融合的动力。为有效解决当前双向流动形式主义缺乏动力的问题,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全面提升双向流动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建议采用“委托培养人才”的方式开展工作,可为企业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实现校企双赢的最终目的[8]。(2)有效解决课堂操作的关键性问题。为全面提升课堂操作的工作效果与水平,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的过程中,应结合企业工作人员的专业特点、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特征、学生的学习需求等,合理设置企业人才与学校教师相互沟通交流的机制,互相学习专业知识与工作技能,不断提升人员的专业水平,使其可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服务。(3)强化监督工作力度。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之间的双向流动,应强化监督力度,由企业、学校与学生共同监督,在监督过程中一旦发现有问题,就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从而促使双向流动的效果,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4)创建良好的管理机制与工作模式,职业院校应按照双向流动机制的内容与要求,强化教师的指导力度,并为企业高技能人才提供高质量服务,通过不断努力有效增强校企合作的效果,打破传统工作的局限性。为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具体的工作中还需总结高技能人才与教师双向流动的工作经验,不断完善相关的工作内容和模式,增强整体的工作效果。[9]
近年来,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严重问题,不能确保校企合作的效果。这就需要在实际合作的工作中强化企业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之间的双向流动,构建完善的双向流动机制,创建较为完善的工作制度与模式,不断总结相关工作经验,强化监督管理的力度,在人才支持的情况下提高整体的工作质量,优化各方面的工作模式与体系,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余丙炎,胡亚东,周心懿.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与方法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2):63-66.
[2]付卫东.论全面推进产教融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3):22-24.
[3]何世松,贾颖莲.行业企业职工与高职院校教师“双向流动”的现状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7,23(8):11-14.
[4]何世松,贾颖莲.行业企业职工与高职院校教师“双向流动”的现状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7,44(8):122,239.
[5]任延俊,李昱洁,齐志青.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9,24(19):40-41.
[6]林小力.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19,25(6):65-66.
[7]郭菲菲.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知识流动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19,14(36):130-131.
[8]高婷.“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4(6):11-17.
[9]高婷.“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22(6).
编辑 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