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康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十分迅速,它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大批量高水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优化,国内高职院校又兴起了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之风,主要以重庆高职院校为例,对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为今后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重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3-0032-02
纵观国内高职教育现状,发现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专业不对口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十分重视,同时也出台了很多全新政策,这些都为高职院校现代化发展指引了方向,而通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对接,不仅有助于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还能为社会产业发展提供大批量优质人才,一方面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产业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一举多得。
一、重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现状
通过对我国重庆市1494个专业点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爱护理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以及会计专业。截至目前,重庆超过20所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有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会计、市场营销、工程造价、新能源汽车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商务、旅游管理、环境艺术设计、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此情况下直接导致了以上专业在校生人数大幅度增加的问题。此外,截至目前,“重文轻理”的现象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特别是我国广东省、上海市以及江苏省等地,广大学生对报考国家支柱型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较低,具体如电子信息行业、汽车生产行业、装备制造行业等,而这一现象在重庆高职院校更是屡见不鲜。重庆市“6+1”支柱产业的重点与核心产业包括装备制造产业、汽车、摩托车产业以及电子信息产业,但就目前实际发展现状来看,在“6+1”支柱产业当中,各专业学生都比较少,例如,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平均各专业学生177人,而在装备制造产业以及汽车摩托车产业方面,各专业学生平均为185人,这也从侧面凸显了学生报考此类专业热情不高的问题[1]。
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强化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对接具有突出优势,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活动主要包括专业教学、专业调整、专业设置以及专业开发等,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分析;(2)专业教学和设置,具体内容包括教材、课程、教学计划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等;(3)教师团队建设;(4)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下是关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对接的优势。
1.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对接具有区域性优势。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社会发展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依托于企事业单位、区域内行业等,对区域市场以及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强化新专业开发,对旧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使专业设置能够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适应,充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最大限度突出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的区域性优势。
2.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对接具有一线性优势,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需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第一线,从而培养出与企业和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这也将作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以及办学根本目的,最大限度发挥出贴近一线、贴近企业的优势[2]。
3.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具有互动性优势,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可以周边区域支柱产业为核心,同时对其他产业进行兼顾,在保证专业设置具有体系化和稳定化特征的同时,结合产业调整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同时还要强化教学内容创新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以确保课程和专业设置具有发展性和创新性,强化社会需求与专业设置的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发挥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的互动性优势。
三、重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优化组织建设
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以及校企合作过程中,组织建设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以往的校企合作基础上,高职院校可与当地政府以及相关企业部门取得联系和沟通,成立校企合作监理会,共同商议制定组织实施方案,与此同时,还要明确监理会成员的义务与职责,使每一位成员都能妥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此外,还要确保区域定位的精准性以及办学组织的稳定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多方力量,促进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根本上避免組织松散、流于形式以及职责不明确等问题。政府部门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例如可强化对地方产业发展用人需求信息的收集,之后将这些信息精准、及时、完整地传递给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可以依托于这些信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地方产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向高职院校提出相应的用人需求,为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提供方向和指引,从而真正实现组织建设的全面优化,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对接奠定良好基础。[3]
(二)人才供需精准分析
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相对接的过程中,还要强化对人才需求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它能够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顺利对接奠定良好基础。实践过程中,还要明确产业发展对高校人才的需求,从而为高职教育指明方向。以往在对人才需求信息进行收集时,由于需要通过自主调研来实现,不仅会浪费较多成本,且工作效率也比较低下,不能很好地满足学校人才培养对信息的需求。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借助重庆各大人才招聘市场、各类大型招聘网站等互联网平台,利用大数据手段,针对广大毕业生对其求职意愿建立不同的信息库,同时还可以建立产业用人信息库,共同搭建人才供需平台,该平台要涵盖毕业生求职信息、产业用人信息等内容,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辅助配合之下,强化人力资源信息加工与整理。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岗位标准,从资源信息库当中筛选出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容,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寻找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而广大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也可以借助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发布自己的就职意愿,使自己能够顺利入职,节约就业时间和成本。[4]
(三)提高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对接度
重庆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相对接的过程中,首先要对重庆本地产业发展优势及需求进行明确,这样不仅能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及专业建设方案制定的正确性提供保障,同时还能更加合理、高效地应用产业资源,为产业提供大批量与其岗位用人需求相符合的技能型人才,使地方产业能够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形成良性互动。另外,重慶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在与产业对接之前,还要强化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以强化多方共识,在政府的辅助和配合之下,对高职院校和产业的顺利对接很有帮助,例如,通过强化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可促使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从而引导广大考生积极报考重庆市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特别是能支撑大数据人工智能化发展的专业,从根本上缓解该市支柱性产业报考人数不足的问题,促进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
(四)全面优化专业建设发展机制
首先,要对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进行建设。本着责任共担、成果共享、过程共管的基本原则强化校企合作,对重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机制进行全面创新。与此同时,还要对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实习管理制度、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等进行创新,共同为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其次,要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实践过程中,可充分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信息化管理进行推广,全面建立与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相符合的保证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除此之外,还要对分阶段教学、分层教学、选课制度等教学组织模式进行探索,关注高职扩招以来所带来的新的变化和趋势,将社会满意率、企业满意率以及学生满意率作为评价的核心标准,对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缺陷进行弥补。同时还要依托于学生作品,将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知识作为评价的关键点与核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要尝试将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完善顶岗实习跟踪机制,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全面提高顶岗实习质量。[5]
最后,要完善统筹发展机制。首先就是要建立校企常态化沟通机制,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时跟踪岗位的技能要求必须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而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工作当中,并为其提供设备、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促进地区产业与专业建设的协同发展,妥善落实统筹发展机制。以重庆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建设为例,可以自动化专业和机械制造专业为核心,涵盖工程机械应用与维护、数控技术以及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强化对高级技工的培养,使自动化专业和机械制造专业成为重庆市职业院校的特色专业。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争取国家中央财政的重点支持,为了增强人才培训效果,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招聘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人才,使其能够积极传授现代化技术技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建设与地区产业发展的顺利对接。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对接是我国高职院校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该教育模式的实施,一方面能够全面提高高职专业建设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从长远角度看,也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田丰.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建设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3):19-21.
[2]刘亚洪,刘兴琳.重庆市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群对接行业产业发展分析[J].魅力中国,2017(Z1):45.
[3]田丰.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建设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4]程静,蒋丽华.产教融合趋势下重庆市高职教育专业对接支柱产业优化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9(22):39-44.
[5]卢宇,李黎.产业发展与专业群建设对接机制研究:以湖南省高职院校农业流通专业群建设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9(21):24-28.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