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评价应回归教育初心

2020-04-26 10:07冯惠敏
教育家 2020年13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高校教师论文

冯惠敏

日前,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对破除“SCI至上”现象提出了具体要求,力图推动学术评价“破四唯”从理念走向实操,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是继2018年10月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以来针对“四唯现象”的又一项重大推进措施。

长期以来,“四唯现象”在科研资源配置、人才评价、学科评估、绩效考核等活动中盛行,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更是从文献索引系统逐步转化为科研和学术评价标准,形成了具有强大惯性的量化评价体系,饱受学界诟病。在“四唯”和片面、过度、扭曲的SCI指标驱动下,许多高校教师片面追求SCI论文数量而忽略了论文的实用意义和科学价值。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精力有限,过度专注于科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和专业发展,背离其“教书育人”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根本标准不仅是社会服务、科研产出,更是人才培养成效。因此,树立高等教育正确的评价导向,使高校回归教育初心刻不容缓。

首先,要建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学是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除了科研创新之外,高校教师的教学成果、课堂效果、教案质量等方面也应纳入评价体系,不应只考核科研,而不考核教学,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要健全教师综合考查的评价制度,消除“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风气,引导教师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使高校重回“育人”的角色本位。

其次,要完善推行代表作评价制。代表作评价制是指对被评价者最具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按一定的程序、方法进行评审,得出关于被评价者学术水平的结论的学术评价制度。实施代表作评价,有利于突破SCI期刊迷信,改变“以刊评文”“以数评文”导致的重“量”轻“质”的偏颇现象。同时,代表作评价制能打破学科差异和论资排辈的禁锢,实施高质量分类评价,在高校职称晋升、业绩考核等领域值得大力推广。同时,要加强同行评议。同行评议是代表作评价制的重要依托,用同行评议代替排行榜,发挥学术共同体中国内外专家的作用,无疑是學术评价走向科学和公正的必由之路。

最后,要重视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最近科技部下发通知,要求“各项目承担单位及其科研人员要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所谓“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即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科学研究活动的价值不仅在于追求理论价值和真理本身,也体现为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因此,高校要重视论文的应用价值,逐步淡化“发了什么”的论文评价指标,增大“做了什么”在评价中的权重,重点评估科研成果对政策、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有效扭转“唯SCI”的功利化导向。

当然,破“四唯”并不意味着科研或者论文评价指标毫无意义,SCI作为一种相对公正、成本较低的科研评价手段,也是提升高校教师科研水平、增加积极性的一种方法,但是过度的“唯SCI”“SCI崇拜”容易导致学风浮夸、急功近利现象,以致缺失公平、客观、准确的评价,有悖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初心,不利于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高校教师论文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业务流程重组研究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探究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