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2014—2018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小学语文类特等奖和一等奖的获奖论文,从论文获奖数量、选题范围、选题视角、教学策略分布这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归纳,发现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学情研究边缘化、课内阅读研究扎堆、课程意识薄弱、教学策略趋同的问题。从构建全语文的教学理念、强化学情研究的教学视角、唤醒基于课程的教学意识、实施开放多元的教学策略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教海探航;获奖论文;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2-0031-05
【作者简介】吴素红,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江苏滨海,224500)教师,高级教师,盐城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从1989年创办至今,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已走过了30多个春秋。30多年里,它像一束光,照亮无数中小学教师及管理者前行的方向;它像一把火,点燃无数中小学教师及管理者投身教育改革的热情;它像一面镜子,映射无数中小学教师及管理者对教育教学的理性思考。“教海探航”征文内容覆盖面广,除了课堂教学研究之外,还包括对教材、编者、校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的研究,营造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下面,笔者对2014—2018年“教海探航”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奖论文中的小学语文类论文进行梳理、分析、归纳、反思,以便寻找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视域,更好地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
一、“教海探航”小学语文类获奖论文选题分析
1.获奖数量。
2014至2018年江苏省“教海探航”论文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的获奖论文总数分别为110篇、155篇、153篇、200篇、221篇,其中小学语文类获奖论文分别为50篇、60篇、70篇、70篇、80篇,占总数的比率约为45.5%、38.7%、45.8%、35.0%、36.2%。(见下页图1)
从上述数据来看,5年间江苏省“教海探航”小学语文类获奖论文在数量上没有太大的差异,论文水平相对稳定。
2.选题范围。
2014至2018年“教海探航”小学语文类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奖论文总计330篇。其中识字写字论文10篇左右,约占总数的3.0%;习作教学论文40篇左右,约占总数的12.1%;口语交际论文5篇,约占总数的1.5%;课内阅读论文200篇左右,约占总数的60.6%;课外阅读论文20篇左右,约占总数的6.0%;综合实践论文10篇左右,约占总数的3.0%。
从上述数据来看,教师对课内阅读的关注度最高,投入的精力最多,研究最为深入;对习作教学的研究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对识字写字、口语交际、语文综合实践、课外阅读研究较少。
3.选题视角。
2014—2018年“教海探航”小学语文类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奖论文中,从课程建设视角进行研究的论文有50篇左右,约占总数的15.2%;关于深度学习、思维发展和提升的论文有40篇左右,约占总数的12.1%;把时代元素与语文课堂相结合的研究论文有40篇左右,约占总数的12.1%;研究审美教育的论文有20篇左右,约占总数的6.1%;研究文化浸润、融合的论文有20篇左右,约占总数的6.1%;站在哲学的高度思考语文教学的论文为7篇,约占总数的2.1%。
当然,“教海探航”小学语文类获奖论文的选题还有许多别的视角,笔者重点列出了以上6个。从上述数据来看,教师普遍重视课程建设,强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把语文与当下生活紧密联系,注重文化与审美的渗透。
4.教学策略。
2014—2018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小学语文类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奖论文中,关于传统教学策略的论文有150篇左右,约占总数的45.5%;涉及创新教学策略的论文有120篇左右,约占总数的36.4%;关于整合式教学策略的论文有20篇左右,约占总數的6.1%。
从上述数据来看,传统教学策略依然占据课堂教学策略的主体。当然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赋予传统教学策略新的活力,创新教学策略也越来越多。整合式教学策略得到的关注较少。
二、从“教海探航”获奖论文看当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情研究边缘化。
(1)学情研究停留在口号的呼喊。2014—2018年省“教海探航”小学语文类获奖论文中,以“儿童视域”“儿童立场”“儿童本真”“儿童生长”等为关键词的论文有许多篇。虽然都是从儿童的视角研究语文教学,但是从内容上来看,学情研究只是一种概念性的提出,一种口号式的呼喊,真正关于儿童学情研究的案例不多。
(2)学情研究偏向于经验的判定。通过分析获奖论文内容发现,教师了解学情的路径不外乎两种:一是根据低、中、高三个年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了解学情,二是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一些主要现象了解学情。这样会导致教师以学生的整体学情代替具体细致的学情研究,缺少对学情的深入思考和调研,更多倾向于自己的经验判定。
2.课内阅读研究扎堆。
从2014—2018年“教海探航”小学语文类获奖论文选题的范围来看,大家一股脑儿地研究课内阅读教学,其他教学内容研究较少。比如:口语交际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好地实现理解、合作、共赢,这恰恰是21世纪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教师的论文中却少有涉及。
此外,相较于课内阅读研究的精、深、广,课外阅读研究的内容相对集中,研究的形式不够多样,研究的思路不够开阔。课外阅读推广的策略、课外阅读课课型、整本书的阅读策略、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同伴阅读、社区阅读等这些迫切需要探索的课题鲜有人问津。
3.课程意识薄弱。
(1)教师课程视野的自动屏蔽。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变成了:课程—学科—教材—文本—知识。拘泥于教教材,缺少对课程的思考,不敢甚至是没有想过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感受课程。课程是综合的,一旦把课程局限于“知识”这一范畴,我们的教学就偏离“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目标。
(2)教师课程资源的被动放弃。对于国家课程,教师往往不能主动地开发课程资源。对于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也较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要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这一点,我们做得还不够。课程资源开发最理想的状态是校校有特色课程,班班有个性课程,人人有自主课程。
4.教学策略趋同。
(1)传统策略嫁接新概念。纵观这几年“教海探航”的论文,出现了许多新的概念。细读起来,却发现有些文章只是披着新概念的外衣延续着传统的教学策略。生硬搬套新概念,理念与教学之间出现鸿沟,那么用这些理念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也就无从谈起。
(2)传统教法根深蒂固。目前,教师往往习惯于站在“教”的角度思考教什么、怎么教,很少有教师从“学”的角度思考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大家解读文本、设计教学的出发点相同,肯定会导致教学策略的趋同。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要诀》一书中提出:语文课堂重建的关键点,是将课堂教学从以“教的活动”为基点,逐步转变到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如果我们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重构课堂教学,我们的课堂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三、“教海探航”获奖论文对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1.构建全语文的教学理念。
(1)落实全语文观,促进教学内容生态发展。拥有全语文观的语文教学始终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以及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全语文的“全”,“全”在哪里?首先是全方位。教师要根据课程需要提供各种语言材料,打通小学语文与生活的壁垒,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文字气息的读写环境。其次是全要素。全语文要求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古诗词、语文综合实践、书法等课程要开齐开足,保证口语交际、语文综合实践、书法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时间足、教学效果好。最后是全关注。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年龄层次的语言发展差异。
(2)推进全阅读,引领小学语文教学驶上快车道。一是内外融通,拓展阅读空间。阅读教学的内容不仅仅是每册课本上的二三十篇课文,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同等重要。课外阅读不是课内阅读的附属产品,应和课内阅读并驾齐驱,为小学语文教学保驾护航。二是整体规划,提升阅读品质。笔者以为要把课外阅读纳入课程设置,写进课表,一周可以有一节或者两节的课外阅读课;课外阅读要从整体入手,制定好每个年级、每个班级的阅读目标、阅读计划;不拘形式开展课外阅读,以阅读银行、阅读护照、跳蚤市场等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以阅读指导课、阅读成果展示课等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感受阅读的意义,以亲子阅读、群文阅读、海量阅读等助推学生养成终身阅读习惯。
2.强化学情研究。
(1)摒弃主观臆断,凸显学情视角。目前,我们对学情的关注度不高。“我想这样教。”“我应该选择这些教学内容。”……这些主观臆断忽视了学生学情的存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思想的呈现都要基于学情。笔者曾经在农村小学上过一堂低年级识字课,课堂上注重了字的音形义的教学,学生学得扎实有效,教学效果很好。当到省城去上这一课时,刚开始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渐渐地就不听讲了,玩了起来。原来,他们平时读的书比较多,识字量很大,我教的内容他们基本上都会,当然不愿意听课了。我们在教学每一课时,一定要去观察、思考、调研。城乡差别、学生个体差别、文体差别等都应该在我们考虑的范围之内。摒弃主观臆断,基于学情重构课堂,才能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洞悉学生“三态”,准确把握学情。教师须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三种状态——已有状态:学生已经有了哪些与文本相关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学生通過预习对文本形成了哪些初步的认知?隐藏状态: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在哪里?优秀生、学困生分别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发展状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知识点、能力点?哪些学习内容会产生有价值的生成点?如果我们能以学生的这三种状态为切入口,深度分析,就能准确把握学情,以便更好地展开教学。这里最难把握的就是发展状态下,学生在学习环境、学习难易点的变化中产生的新的学情。这样的学情一旦捕捉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一定会碰撞出令人惊喜的思维火花,点燃智慧的火种。
3.唤醒基于课程的教学意识。
(1)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指出:课程强调每一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知识或活动经验),教学强调教师的行为(教授或对话)。所以我们不要错误地认为课程就是教学,教学就是课程。比如我们拿到一篇课文的时候,经常想的是:我该怎样教这篇课文呢?这篇课文里有哪些知识点需要讲解的呢?这样的备课过程呈现出浓烈的教学意识。如果带着课程意识去备课,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教学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我应该采取哪些教学方法?教学什么样的内容?对学生的发展有何帮助?课程意识决定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方法。
(2)开发适合的课程资源。首先要开发出教材中的课程资源。现有的教材都经过无数专家的挑选、改编、打磨、重组,有无限的开发价值和空间。比如孙双金校长执教的《开天辟地》,引入《开天辟地》的小古文和外国的创世神话,让学生对创世神话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并激发学生对创世神话这一课程的学习与研究的热情。其次是要开发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以生活资源、社会资源、课外读物资源、网络资源为切入口,开发出节日课程、游戏课程、乡土文化课程、国学经典课程、探险小说课程、儿童电影课程、戏剧表演课程等。此外,课程开发一定要符合课程标准,还要顺应学生的需要、时代的需要。
4.实施开放多元的教学策略。
(1)坚守有价值的教学策略。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逐渐冷静下来,重新审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变革与发展的关系、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积极汲取传统语文教学中成功的教学经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整体的理解,通过熟读吟诵、反复涵泳来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语言的精妙之处。比如学生语感的培养、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复述概述、读写结合等传统的教学策略依然拥有巨大的魅力,值得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深入地研究。再如传统教学策略中的圈画批注,阅读、思考、表达三位一体,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文本,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发展阅读能力。同时,圈画批注阅读法能纠正当今的碎片化、浅表化阅读的弊端,真真切切地提高阅读质量。取其精华,我们应坚守有价值的传统教学策略。
(2)开发有新意的教学策略。如何有新意?一是要把握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语言、教学环境等方面不断创新。二是从生本出发,以学定教。从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怎样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高度、有厚度、有宽度,学得更有效。比如程春雨老师执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改变了传统的“教”路,从“学”路架构课堂。“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质疑。”“小组合作,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程老师开展的这三個学的活动,其中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不仅提出了教师想要学生解决的问题,还提出了一些连教师也没有想到的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因此学习方式的变革才是撬动课堂变革的支点。从学生“学”的角度翻转课堂,这是人的发展的需要,更是新时代的需要。
(3)尝试有关联的教学策略。本文提出的尝试有关联的教学策略主要指发现零散要素中相关的因素,然后根据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成一个新的整体的建构过程。即根据课程的目标、内容,进行整体的思考、整合,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基于关联、统整思想已经形成的教学策略有“组块教学”“主题教学”“群文阅读”“项目阅读”等。尝试有关联的教学策略,路径还有很多:例如,从微观上引导学生从文本的情节、文本的脉络、文本的人物等方面寻找关联点;从文眼、细节、重要事件等方面寻找关键点;抓住文本与学生个体之间的契合点,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又如,从宏观上引导学生跨界学习,以文本为主线,让语文学习与音乐、美术、劳技等学科进行横向融合,让语文学习与电视、电影、网络等现代化媒介进行有机融合等。
(本文获2019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