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某天晚上东海地震。我当时正躺在床上读书,明显感觉到床在震动,头顶的灯也在晃动。那个瞬间,我突然想到了生死的问题……
虽然现代医学发达,人均寿命达到了80岁,但这只是一个平均数而已。如果当时地震的烈度大一点,或者碰巧我头顶的灯掉了下来,我就卒于16岁了。
人类学家告诉我们,人类是为数不多会思考死亡的物种。古人用葬礼和丧礼来缅怀逝者,甚至通过宗教构建出一个永生的世界。但这一切都不能改变此生之有涯。不过,如果让你无休无止地活下去,真的好吗?
好坏并不是从消耗的资源多少,或者一个人做出的贡献大小来判断的。我曾经看过这样一部纪录片:记者在医院里采访患重症的濒死病人,问他们此生还有什么遗憾。几乎所有人都说,要知道现在就要离世,早去做什么什么就好了云云。
苏格拉底说,学习哲学就是练习死亡。他并不是让人去自寻短见。思考自己生命的有限性和一个人在生物意义上的死亡,这是两件绝对不同的事情。哲学关心的是前一件:不仅人生有限,而且死神偷偷地躲在角落,时刻凝望着我们每一个人。当哈姆雷特对着骷髅说“to be, or not to be”的时候,他想的大概不是什么复仇,也不是什么江山社稷,而是“我”的意义:是什么让我独一无二,死而无憾?现在做什么才可以让未来那个濒死之“我”少些遗憾呢?
思考死亡会让人重新筹划人生。乔布斯2005年6月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次非常著名的演讲。他引用了古罗马哲学家奥勒留的一句话:“如果你把生活的每一天都当作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活着,总有一天你会确信你的方向是对的。”当时乔布斯已经知道自己处于胰腺癌晚期。我们知道明天很可能并不是人生的最后一天,但还是要做那些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因为明日不会永远复明日。爱财的去努力挣钱,爱冒险的请尽情去闯荡……
最近听到一句话叫作“人间不值得”,似乎有些丧。但细品一下,却觉得是无病呻吟。每个人来到这人间,事前都没有人征求过你的意见——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称之为“被抛”。来到世上,想明白自己为何而活,为何来过,才是人生唯一称得上勇敢的事情。如果你愿意轻轻地来,不带走一片云彩——想想濒死的自己,能坦然接受就好。
有朽之人,其生才有悔。有悔之人才知珍惜,知道珍惜才會筹划人生,是为“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