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
摘要:高校思政教学是高校的基礎课程之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发展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出现很大变化,传统的思政教学可能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社会对高等人才的要求。基于此,对当下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高校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高校思政教学的新方式和理念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 思政教学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5-0138-02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学生在完成基础文化课程学习之后,开始进行专业领域的学习,同时思想上也逐渐走向成熟。大学生进入新环境,开始独立生活,在学习和社交活动中,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高校思政教学具有专业和系统性,长期以来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高校的人才培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信息化程度加深,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样,这些变化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如何在新时期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教学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外在因素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一部分,既有青年群体的思想共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当下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相对于上一代人来说,物质生活十分充裕。而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学生处于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最佳时期,对外部世界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大学生自身会尝试通过多种方式来获取信息,自主探寻未知领域。然而这些信息复杂多样,对大学生的价值理念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互联网上很多信息都未经筛检,内容良莠不齐。一些虚假、负面的信息,扭曲了大学生的心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高校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高校思政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在各大院校系统地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高校的思政教学常态化,教学形式和内容也趋于稳定。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完善,建立起了比较稳定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二是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缺乏创新的精神和实践意识,导致教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教学手段十分落后。
从高校思政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许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说教形式,完全依赖课本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同当下学生日常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习惯相契合,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易产生抵触情绪,导致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无法达到思政课教学的预期效果。
2.高校思政教学过程形式化
高校思政课程是基础公共课程之一,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课时安排较少,这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普遍认为思政课程不是主要科目,对思政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这也导致许多思政课教师也无心课程的建设和理论的研究,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教材,缺乏创新。教师这种“应付”教学,又进一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失去学习的兴趣,缺乏积极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热情,课堂气氛越发沉闷。还有的高校思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以自我为教学中心,没有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不仅不鼓励学生提出各种见解,反而会驳斥,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学生也会以教师为中心,对教师产生很强的依赖性,更不会在思政课堂之外的时间继续对思想政治课程相关理论进行学习和探索。这样一来,不仅没有通过思政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和重塑,反而因其形式化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
3.高校思政教学内容固化
首先,从高校思政教学的内容来看,大多都是遵循教材教学。教学内容固化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无法产生兴趣,甚至会有会产生逆反心理。许多学生不理解思政课程教材中的一些理论概念,教师也没有很好地进行解读。学生因此会通过其他的信息渠道来加深了解,而这些信息渠道的解释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与当下的主流思想相悖的,学生一旦对其产生认同感,则很难矫正。其次,在传统的思政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过于教条、抽象和枯燥,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心理诉求和思想认知,内容与社会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现实说服力不强,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总而言之,大学生价值观的建立及改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构建,单纯将课本内容在课堂上进行罗列和堆积,则很难发挥思政课堂的作用,以至于对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
三、高校思政教学与大学生价值观培养
1.加强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阵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在高校的思政教学过程中,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行之有效地向学生进行诠释,把创新精神和创新理念融入日常的思政教学。比如,教师通过设置相关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将复杂的政治理论用形象的语言和事例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愉悦课堂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独立性和思维创造性,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经验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力,使学生构建正确、稳固的价值观念,在思想上完成从学生到社会公民的转变。传统教材内容相对来说会有一定的时效性。教师还可以在思政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近期实时热点话题,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多方面启发学生探索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发扬学以致用的精神,利用所学习掌握的理论知识对当下的社会问题进行解读。只有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思政课时效性,加强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才能更符合当下大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意识,有效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2.多种形式提高思政教学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互联网教学手段也开始广泛地应用于高校教学,为高校提供了众多新的教学形式。高校思政课堂应该加强对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应用,利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来提高思政教学的成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受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影响很大。互联网上的信息一改之前的被动传播为主动传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习惯来搜寻和推送相关的信息。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思政理论的学习。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用生动形象的图像和音频内容辅助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在互联网上寻找视频、音频、图片等相关素材,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另外,除了课堂上的思政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来进行线上教学。教师使用新媒体平台,不仅可以将授课内容推送给学生,还可以即时获取学生的的反馈信息。只要有网络,学生就可以在任意时间任何地点,接收教学课件进行学习,有问题,也可以通过平台向教师提问。利用这种形式,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更好地培育有学生的价值观。
3.通過实践活动加强价值观的构建
在高校教学中,实践活动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教学形式。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覆盖面广、种类多、学生参与度高,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能够感受到集体的魅力,思想激荡,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很大影响。因此,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高校还应多组织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的实践活动。比如在国庆节、建军节等节点,参观本地的烈士陵园或者革命博物馆,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风范和高尚品德。或者举办主题讲座,邀请社会知名文化学者来校开办专题讲座,向学生传播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多种课下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有助于学生培养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对其成长和未来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引导大学生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是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新时期,我国的社会发展呈现出全新的面貌,社会经济的转型,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思政教学要时刻秉承时代性,将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作为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前提。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课程内容,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将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作为日常教学重点内容,才能实现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丽.微媒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7-18.
[2]程锦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思路[J].宿州学院学报,2019(8):8-11.
[3]臧豪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初探[J].学理论,2019(6):148-151.
[4]湛风涛,魏息平.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57-60.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