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语文
2月19日和20日,沪深两市成交额又连续过了万亿元,这是2019年一季度的平均水平,当时连续多日的万亿成交额让市场憧憬牛市的回归,然而没多久,市场又回归了沉寂。这次投资者又在问:牛市回来了吗?如果对市场情绪比较熟悉的话,似乎这个问题在过去几年一直被重复问道。
经过节后各路资金奋力护盘,股票型基金的仓位又回到了88%之上,“88魔咒”重现。认购资金超过1200亿元的爆款基金重新亮相,似乎与我们过去屡次判断市场短期见顶信号的标志非常一致。这种状态下,不由得让笔者有些怀疑市场的乐观情绪是否过于亢奋?
如果牛市论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那么,我们更需要看清楚牛市的基础在哪里?
牛市产生的原因:一般而言。低估值加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两個因素叠加就是牛市的驱动力。
由于疫情的影响,短期物价上涨的警报仍未解除,预计货币政策大幅宽松的可能性并不大。
从估值层面看,市场便宜的二、三线公司的确不少,但多数优质公司(核心资产)的价格已经回到了合理价位,甚至高估。另外,绝大多数科技概念股炒成了市场的主流,尽管炒作逻辑不是看业绩,而是看预期和情绪。大多数重资产的制造业公司被当作了轻资产公司来炒作,市盈率也就变成了市梦率。
与科技概念股火爆不同,近1000家传统行业的公司正躺在“垃圾堆”里,股价不断创出历史新低,且无人问津。如果需要从这批创新低的“便宜货”中捡到物美价廉的投资机会,其实也不难。关键的问题是,这并不是市场的热点,也不是多数投资者的偏好所在。
牛市熊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投资者的利基市场。
不可否认,当前A股市场仍存在大量的投资机会。一方面是,政策市的环境是投资者可以依赖的有力环境,上周再融资新规的出台,就是为了挽回市场大中型机构投资者的参与热情。笔者认为,定增的机会并不是在优质公司,而是在博弈类的公司,主要机会将集中在底部创新低的低估值公司身上。回顾2013-2015年的定增历史可知,多数参与定增的公司最终能够真正创造价值的并不多,更多的机构参与逻辑还是一个低买高卖的博弈过程。如果清楚了这个游戏规则,投资者就必须更加关注市场中谁的筹码更有博弈的价值?
短期来看,从内部因素而言,仍然需要评估科技概念股、科创板及创业板等高估值公司的业绩预期能否兑现;从外部因素而言,又需要重视美股见顶对A股的影响。尽管短期市场大跌的概率或许不大,但随着一些行业指数不断的攀升,推动高估值板块上涨的预期终将面临业绩证实或证伪的考验。
正如霍华德马克斯所言,周期是必然的,人根本无法避开周期。尽管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灭曾经让投资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投资者的记忆似乎像鱼的记忆一样短暂。换言之,“这一次不一样”的逻辑看似很有道理,但最终难逃周期的宿命。
所以,理性的投资者会选择在筹码低廉的便宜货上战略布局并耐心持有。当旧的泡沫破了之后,市场还会重新制造一个新的泡沫。届时,“便宜货”的崛起或将是预期之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