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福子,果晓玉
( 燕山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066004 )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资源大量流出城市,农村劳动力、土地数量及质量持续下降,使得农业的低效性和缺乏吸引力现象日益严重。 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增收的关键。 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农业产业链整合与价值链提升来推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培育农民增收的新模式,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三区、三园和一体”建设的新的政策举措,接着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首次提出了乡村经济要多元化发展、农业生态功能要拓展、保护好农民利益等一系列“三农”问题,并将此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总之,新时代下,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产融合发展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既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刘国斌[1]、解安[2]、赵霞[3]、郭军[4]等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能有效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将吸引工业和服务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到农村现代化生产中,加快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 那么如何通过三产深度融合让农民共享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产值(包括农林牧渔)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高,有着特殊性和重要地位,因此,建立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将事关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 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资源禀赋状况,尽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率,发展多元化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效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既是构建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捷径,又是农村经济改革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5]。 河南、河北、四川、山东、黑龙江、湖南、湖北、内蒙古、安徽、吉林、辽宁、广西、江苏、江西14 个省自治区是我国农业大省[6],其所提供的农产品除保障本地基本需求外,还能够为全国粮食和食品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因此本文将以这14 个农业大省为例,研究其农业生产率、现代化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增加农民收入,建立现代农业体系的具体措施。
农业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生产能力的标志之一,一般用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农产品产值,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即单位时间内农业劳动者所生产的农产品数量越多,农业生产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本文用粮食生产率及土地产出率来表示农业生产率。 其中,粮食生产率是指每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粮食产值;土地产出率是指一定生产周期内单位面积土地上的粮食产量。
农业现代化从狭义上是指农业生产技术上的变革,其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良种化和土壤改良等,它既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也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的技术改造过程。 本文用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水利化水平来代表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反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其中,农业机械化水平是指农业机械总动力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值;农业水利化水平是指有效灌溉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值。 我国是农业大国,推进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借鉴国际经验,而且需要立足国情、积极创新,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现代化。 当前我国农业大省农业生产率及现代化水平状况如表1 所示。
表1 我国农业大省农业生产率及现代化水平比较表
从表1 中可见,全国粮食生产率平均水平为2.835,在农业大省中,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江苏等地区粮食生产率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 ~3倍,而湖南、湖北、四川和广西的粮食生产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很大,河南、河北、辽宁、安徽、山东的粮食生产率水平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全国14 个农业大省间粮食生产率水平差异很大。
全国土地产出率平均水平为0.5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有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吉林、辽宁、山东9 个,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黑龙江、安徽、四川、内蒙古和广西5 个省自治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数量多一些。 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84 的农业大省仅有山东、河南、河北、湖南、江苏5 个省,而农业水利化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98)。 从中发现,大部分农业大省的水利化水平高于机械化水平,但农业大省之间差距仍然很大,那么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是了解农村居民消费、生产和生活质量变化的重要统计指标,也是监测农村摆脱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制定农村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人均GDP 是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也是衡量该国家或地区生产力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 为了验证目前我国农民收入与要素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关系,有必要先了解当前我国农业大省的要素投入状况。其中,农村劳动投入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该指标反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反映农业对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农业资本投入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林、牧、渔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的比重。 该指标反映农业经济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进一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和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情况。 优化农业要素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破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7]。 城市化制度及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速,使农村要素资源大量流入城市,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及农民收入效应发生很大变化[8]。 以2018 年为例,我国农业大省的农民收入与农村要素投入状况见下表2。
表2 2018 年我国农业大省农民收入及要素投入水平比较表
从表2 中可见,农业大省的农民收入高于全国农民收入平均水平12 363 元的仅有江苏、辽宁、山东、湖北4 个省份;人均GDP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3 980 元的仅有江苏、山东、内蒙古、湖北4 个省份;而农村劳动投入小于全国28.3%的只有江苏省,资本投入大于全国平均水平4.98%的省份有6 个。 说明目前我国农业大省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以要素投入为主。 那么,表1 的农业生产率、农业现代化水平,与表2 农民收入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则需要进行检验。
本文所采用的样本是全国省际空间面板数据,来自于2008—2018 年的国家统计年鉴及各省(市)统计年鉴。 以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PIN)、人均GDP(RGDP)分别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农业机械化水平(JXH)与水利化水平(SLH)表示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劳动投入(LB)与资本投入(AK)表示生产要素投入;粮食生产率(LS)及土地产出率(TD)表示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城市化水平(UR)表示制度因素,分别检验要素投入、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及制度因素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显著性。
本文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对我国农业要素投入、农业生产率、农业现代化水平及农民收入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从表3 中可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IN)与土地产出率(TD)、水利化水平(SLH)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但与机械化水平(JXH)的正相关性很弱,与粮食生产率(LS)、农业劳动投入(LB)、资本投入(AK)呈负相关;同理,人均收入水平(RGDP)与土地产出率(TD)、水利化水平(SLH)呈显著正相关,与机械化水平(JXH)相关性很弱,与粮食生产率(LS)及农业劳动投入(LB)、资本投入(AK)呈负相关。 这表明,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在城市的工作收入大于农业经营性收入。因此,劳动投入(LB) 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IN)及人均收入水平(RGDP)显著负相关;机械化水平与农民收入虽然呈正相关,但关系不显著。在现实中,相关系数大并不一定产生因果关系,相关系数小也不一定没有因果关系,因而有必要进行回归分析验证农业要素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现代化是否对农民收入有影响。
本文根据卢卡斯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成果[9-13],在生产函数模型中引入农业生产率、农业现代化水平及制度因素,借助Eviews8.0 软件验证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要素生产率、农业现代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根据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及表3 的变量间相关系数矩阵,设定如下空间计量回归模型:
其中,PINit(RGDPit)表示地区i 在时期t 的农民可支配收入(人均收入),估测参数时取自然对数,以减少样本误差的影响,TD、LS、JXH、SLH、LB、AK、UR 分别表示土地产出率、粮食生产率、农业机械化水平、水利化水平、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城市化程度,ε 表示随机误差项,βj表示模型估测的参数,估测方法采用的是地区固定效应(Fixede effects)的二次加权最小二乘法(Cross section weihgts),目的是减少由于横截面数据造成的异方差性影响。 在检验过程中发现要素变量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变量之间产生多重共线性,因此估测模型中只留资本要素变量进行估测参数,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我国农民收入影响因素估测结果比较表
从表4 中的模型I 中可见,全国范围内农业资本投入均显著阻碍农民收入(或人均GDP)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影响呈显著的正相关,而农业水利化水平对农民收入有促进作用但其效果并不显著;土地产出率及城市化率显著地促进农民收入。 这说明我国农业从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的粗放型增长,已步入了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式增长阶段。
通过模型II 农业大省分析结果发现,农业投入对农民收入提高有促进作用,而对人均GDP 提高有阻碍作用,但其作用均不显著;农业机械化与水利化水平对农民收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人均GDP 的影响不显著;粮食生产率对人均GDP有促进作用,但影响不显著,对农民收入有显著的阻碍作用,说明粮食生产率水平落后;土地产出率对农民收入增加有促进作用,但影响不显著,而对人均GDP 增加有阻碍作用;城市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及人均GDP 的提高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这说明我国农业大省的农村产业结构落后,仍然处于粗放型增长阶段,种植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无法提高农民收入,因此必须采取提高非农收入的措施。
通过模型III 非农业大省的分析结果发现,农业投入对农民收入及人均GDP 均有显著阻碍作用,说明非农业大省对农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农业机械化对农民收入及人均GDP 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水利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及人均GDP 有阻碍作用,土地产出率对农民收入增加有促进作用,但对人均GDP 增加有阻碍作用,其影响均不显著,说明非农业大省的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城市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及人均GDP 的提高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说明制度因素对农民收入增加起很大的作用。
现代农业具备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它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第一产业,还包括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 当前,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已成为具有较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同时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 因此,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增收的关键。 本文在对我国农业大省农业生产率与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收入与要素投入水平进行横向比较的基础上,构建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空间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农业生产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水平及制度因素对农业收入影响的显著性,结果发现我国农业大省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仍然以粗放型的要素投入为主。 因此,优化农业要素投入结构,从科技、资金、管理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迫在眉睫。 为了加速推进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提出如下建议:
1.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非农收入
产业结构的优化将会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增加非农渠道与报酬,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即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比重越低,农民收入越高。
2. 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率水平
随着城市化及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和土地种植面积越来越少,因此,要调整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发展种植业、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农村旅游服务业一体的农业经济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使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回流,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3. 优化资本投入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农业大省机械化与水利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增进效应不显著之现实,应鼓励和引导更多其他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统筹各类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建设,提高现有资源利用效能,增加农民其他收入。
4. 搞好制度化建设、完善劳动力要素流动机制
城市化水平对农民收入与人均收入有促进作用,加快城市化建设,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带动农村地区的流通、贸易、通讯等基础设施发展,降低农业生产和交易成本,进而提升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使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农村劳动力要素报酬变得更高,从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