谙知、践行、绎思:谈“桑梓蚕韵”园本课程的实施

2020-04-25 06:25浙江省海宁市周王庙镇中心幼儿园杜雅静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0年4期
关键词:蚕桑幼儿园家长

浙江省海宁市周王庙镇中心幼儿园 杜雅静

每所幼儿园都有其自身的背景和实际情况,在它植根的那片土地上沿袭着本土的文化与特色,在传承、变迁与发展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地方文化内涵。我园尝试从幼儿的需求出发,将本地历史悠久的“蚕桑文化”元素运用到园本课程的构建之中,通过丰富文化认知、参与资源呈现等系统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探究,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完善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建设。

一、谙知——以环境营造深化文化内涵

我园地处蚕桑大镇,周边有着丰富的蚕桑资源,这里的人们一直传承珍爱自然的淳朴品质,他们通过培育大片的桑田,让这块土地绿意盎然、生机不断。“蚕桑”赋予了我们家乡的味道,因此我们通过利用周边资源积极营造富有“蚕桑”内涵的园所环境,从而进一步引发幼儿对蚕桑的认知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与崇敬。

㈠基于园所实际创设环境

1.借助当地资源,拓宽课程环境

我镇是蚕桑大镇,而处于镇内的蚕俗文化园是专门养蚕种桑以及宣传蚕桑文化的主要场所。为使蚕桑课程能更加具有专业性与规范性,我园与蚕俗园积极联系与沟通,使其作为幼儿园蚕桑教育的基地之一,每学期均带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前去参观与实践,如从中体验传统缫丝工艺及各种器具的制作流程,感受民间传统工艺的神奇;帮助蚕农养蚕,开展“养蚕工具大调查”活动;走近桑果园采摘桑果……幼儿从这些活动中丰富了对蚕桑的认知。

2.优化园内环境,凸显蚕桑氛围

我园有较宽敞的种植区域,根据季节时令开展相应的培育广秧、桑苗嫁接、采摘桑叶等一系列种植活动。通过每个班级承包一块土地、家长助教等方式进行培育,让孩子轮流参与种植管理,帮助孩子们亲眼见证桑苗成长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同时让教师、家长、幼儿共同参与到园内走廊和班级空间的全新打造中来。如开发绿色长廊——根据园所生态文化的相应内容,利用楼道、走廊等空间进行相应课程内容的宣传语呈现;充实墙面布置——在班级外楼梯墙面上通过家长记录来进行幼儿“养蚕种桑语录”的张贴,同时还在班级开辟出“蚕桑”主题墙,利用养蚕工具进行班级环境创设等;优化班级区域——建构区中,收集桑树等资源让幼儿练习叠高和造型,在美工区投放桑树、桑木、蚕匾、桑果等让孩子自由涂色与造型,在生活区开展蚕网编织、编草绳等活动;完善自然角创设——在自然角提供桑苗嫁接、蚕饲养等活动让幼儿积极参与学习,引导家长也参与到班级自然角的管理中,以便更好地亲近自然……

㈡借助家长资源深化课程

家园共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我们积极与家长配合,通过多种形式来引导家长参与园内课程环境的创设,从中让家长认识到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明白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更要加强自身的环保素质,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同时还在丰富的亲子活动中加深了亲子感情,进一步深化了蚕桑课程的内涵。

我们请有着丰富的种桑养蚕经验的爷爷奶奶来园指导孩子们嫁接桑苗、编蚕网、拉丝绵……接地气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乐此不彼,而且也形成了家园合力;同时通过各类亲子活动,如亲子匾画活动、创意蚕茧饰品活动、亲子环保运动会等,让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家长之间、幼儿园与家庭之间互相影响,进一步深化课程实施成效。

㈢落实社区互动拓展内涵

社区是我们的大课堂,是巩固所学的最好场所,幼儿所学最终是要运用到社会中去,生动有趣、有意义的环保实践活动更能为幼儿的绿色教育创设动态环境。因此结合园内课程我们开展了各类环保宣传活动,如“我是环保小卫士”“走进社区”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孩子们对环保的认识,同时也吸引周围的成人参与进来,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让每个人都参与到环保活动中。

二、践行——以扎实探究推进课程实施

“生活即教育”,我们重点从幼儿的兴趣需求出发,挖掘幼儿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蚕桑资源,系统地架构“桑梓蚕韵”园本课程体系,引导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积极探究步入蚕桑世界,同时在“小蚕农”的生活中进一步提升勤劳、敬业、智慧的优良品质。

㈠实践优化,完善课程内容

在课程的实施与推进中,教师时刻关注课程内容的不断完善与优化,使之能更好地契合幼儿的发展特点以及幼儿园的发展特色,基本形成了充实补充式、更新发展式、改编整合式“三式合一”的实施模式,切实提高课程实施的园本化。

1.充实补充式

根据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和办园特色,教师对课程中的不足之处或某些适合加以扩充的内容点进行充实或拓展,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课程内容。如主题教学“布的世界”重点要求幼儿感知、了解、表现布的特点等,再结合我园的蚕桑文化特色,我们又新增补了关于丝绸方面的内容,从中向幼儿渗透“丝绸文化”的相关知识。

2.更新发展式

在实践尝试中,引导教师根据幼儿园特色以及自身需要,对课程教材中滞后或不适宜的内容进行更新,形成新的、更加完善的课程内容。如主题教学“我们的城市”中,有部分的内容(如小区管理员、游公园、博物馆奇妙夜等)并不适合农村幼儿园,因此我们适当调换了其中的内容,如更加适合我园的“桑梓特色社区、长春绿化长廊”等内容。

3.改编整合式

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幼儿园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对现有的课程进行适度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幼儿的需要。如在主题系列活动“桑苗成长记”中,我们发现除了桑苗需要嫁接外,还有许多果树也需要嫁接,因此在主题课程实施中,老师们进行了“果树嫁接”等内容的补充与拓展。

㈡扎实开展,推进课程深化

开展丰富有效的特色活动是促进园本课程建设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课程实施中,基于“蚕桑之乡、生态立镇”的区域特点,实践“桑梓蚕韵”的生态课程。以“蚕桑、环保”为主线,根据“蚕乡月令”推进“变废为宝”——生态长廊——蚕桑生活馆、“我是小蚕农”——桑苗嫁接、蚕宝宝饲养——特色自然角、“蚕乡庙会”——蚕桑文化、民俗活动等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丰富课程、凸显特色、传承传统文化。

1.“我是小蚕农”系列活动

幼儿在亲身参与的采摘桑叶、晒蚕沙、饲养蚕宝宝等系列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知蚕宝宝的生长变化,感知劳动的辛苦进而产生对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

2.“走进桑园”系列活动

在带领幼儿走进桑园参观广秧培育、嫁接桑苗、亲密接触桑树、采摘桑葚、品尝桑葚等系列活动中,感知桑树的作用之大;同时采用“大带小”“家长助教”“亲子活动”等吸引更多的家长与孩子参与到活动中来。

3.“蚕桑庙会”主题活动

以“蚕桑”为主题,采用亲子游戏的方式,通过与之相关的各类活动的开展,让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到游戏中来。如育蚕桑——利用“大带小”让孩子们体验“小蚕农”的生活,中大班的哥哥姐姐带领小班的弟弟妹妹采摘桑果、榨果汁、剥桑条皮、饲养蚕宝宝、采茧子等,让小班孩子也能通过亲身体验步入蚕桑的世界,领略蚕桑文化的魅力;品蚕桑——我们还开展了“吃蚕饭”活动,小朋友们自己准备食材,小班剥豆荚、中班剪虾须、大班剥豆瓣,到了午饭时间,大家摆起了长桌宴,吃之前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说说每道菜蕴含的美好寓意,然后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蚕饭、白煮肉、葱爆虾、蚕豆蛋花汤;享蚕桑——大班的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进行“蚕匾画画乐”活动,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们用颜料、水彩笔、布料、皮料等材料进行装饰,不一会儿一幅幅好看的作品便展现出来;中班的孩子和家长在小小的蚕茧上进行“变变乐”,先用小刀在蚕茧上、下部打孔,然后用穿针引线连接中国结,再将底部的穗子和中国结接好,最后用颜料进行上色,一个美丽的挂饰就完成了。

4.“蚕讯运动会”

分别以亲子(或者幼儿单独参与)的方式,利用各类养蚕器具或是依托蚕桑民俗来开展相应的运动类活动。如“蚕筐挑挑乐”,宝贝坐在一头的箩筐里,另一头放着茧子,家长们用扁担挑着箩筐进行一场激烈的比赛,欢笑声、加油声传遍了整个场地;还有“采蚕茧”“板凳平衡”等活动,让大家在活动中进一步感知蚕俗文化的悠久历史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三、绎思——以推究思考促进幼儿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独一无二的世界。为了让这些特殊的“世界”更好地呈现到蚕桑课程中来,我们让幼儿完整全面地参与到课程实施当中,成为了课程实施的主体。

㈠在“思、变”中推动幼儿发展

在课程实施中,需求来源于孩子的发现、计划来源于孩子的制订、材料来源于孩子的收集,孩子自己来制作呈现,而教师需要做的则是退到后面,发现与分析孩子的表现,适宜地给孩子们提供支持、帮助。

以大班主题游戏“蚕具商店的物品价目表”为例,孩子们进行了以下的实践尝试——主题游戏“蚕具商店”是根据蚕桑主题生成的游戏内容之一,孩子们可以在商店中“购买”相应的蚕具来进行“饲养蚕宝宝”的游戏活动。

1.新主题生成

游戏中有孩子表示“桑叶要3元钱一片,太贵了”,以此引发了“桑叶应设多少钱比较适宜?价目表怎样设置会更加合理一些?还有哪些地方的价钱也可以改一改”等的讨论,最终大家决定重新做游戏区墙面上的价目表(包括饲养体验区、清理区等)。

2.前期准备

在商讨中孩子们觉得需要先了解实际物品的价钱,还需要一些材料(比如纸张、便签条、装饰材料等),于是大家进行了分工:涵涵利用双休日和爷爷奶奶到养蚕的地方(或是蚕俗文化园)了解情况,并记录相应内容;明明根据计划收集相应的制作价目表所需要的材料……

3.操作实践

孩子们根据自己调查回来的信息进行适宜的定价,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同的种类划分(有桑叶、蚕匾、羽毛、蚕网、蚕架、稻草等)。

4.改进优化

两次游戏后,又有孩子提出:“价钱是不是会变?我和爸爸去菜市场买青菜,发现菜的价格都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时间菜的价钱也不同。”从而又引发了“价钱是会变化的”这一讨论,于是孩子们开始了新一轮的优化创设,最终将价目表上的价钱栏设计成了插卡式的,以便随机调整价钱。

探源:与幼儿对话——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寻知:商定解决策略——来源于孩子生成的方法改变:进行改善实践——支持孩子们的操作提炼:归纳实践感悟——分析孩子们的互动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为不同个性、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提供足够的互动式支持,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做选择,从中进一步支持幼儿在课程中自由发展。

㈡在“思、辩”中助力课程完善

当然,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有着许多的变数与不确定性。因此根据实际需求我们随时通过“随机发现、找准切入点—把握关键、推进思考—完善实施、实践尝试”的方式来进行相应的变化与调整,使其更好地发挥潜在的教育功能。

如在“蚕的一生”实践专题研讨中,我们发现“如何在课程环境创设中更好地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是教师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问题,园内组织开展了相应的系列专题研讨活动,还邀请姐妹园教师来园进行跟班观摩和针对性指导,开展“蚕桑与幼儿的对话”现场研讨等,既确保了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反思、研究中来,同时又有效提升了课程实施能力。

在我园“蚕桑”特色课程建设中,追溯、感知本地特色呈现与幼儿所需;探求、践行教育的契合点与实施模式;推动、反思幼儿的发展与园本课程建设……通过层层推进式的实践探究,教师们的课程理念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幼儿园的课程也真正成为了能与孩子们一起成长的活动资源,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蚕桑幼儿园家长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我爱幼儿园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家长请吃药Ⅱ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