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虹
有道是:“人生何谓富,山水绕吾庐。人生何谓贵,闭户读我书。”如今,读书甚为便利,然而细究之下不难发现,一些人却读得不在状态。这种“不在状态”有三种情形:不好读书;读得散漫;读得挑剔。
“不好读书”不难理解。面对网络、手机、电视及其他种种外在环境的诱引,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早已对读书提不起兴致,将读书抛诸脑后,读屏多于读书,看视频多于看文字,此等情形司空见惯。
有些人尽管保持了读书的习惯,却“ 读得散漫”。现在,想要找一本可意的书来读很容易,而书愈是易于到手,也就愈不易激起人們的珍视之情,于是也就读得有一搭没一搭,不仅在读书节奏上疲疲沓沓,而且在读书状态上懒懒散散,其结果是,读书效果不理想,读了和没读一个样。
至于“读得挑剔”,是说有的人自视甚高,抱着“鸡蛋里头挑骨头”的态度进行阅读。他们挑不出作者的毛病就心里不爽,就不甘罢休,一旦找出了自认为的毛病,则沾沾自喜,觉得自己高人一筹。
北宋王安石《题张司业诗集》写得好:“苏州司业诗名老,乐府皆言妙如神。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张籍的乐府体诗歌“看似寻常”,实则蕴含了其呕心沥血、千锤百炼的艰辛,何止诗歌创作,尽管现在出版的图书如过江之鲫,但每本书从构思到最终面世,其中甘苦作者和出版者自知。既然每本书凝结了作者的智慧与心血,集聚了出版者的辛苦付出,那么,它们摆在那里期待向读者吐露心扉,读者花费金钱与精力把书请回家,就应当“敬惜字纸”,待之以真诚。
关于读书,作者认为适宜的状态就是带着感激之情,去读每一本自己该读的书。想一想,茫茫书海,每本走进自己阅读视野的书,都与自己有缘,这些书潜藏了思想文化的价值,如此廉价而又恒久的恩师哪里再寻?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满怀感激之情地接近它、走进它?
如何让不读书的人崇尚阅读,逐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以及如何读书才不至于读得散漫,提高阅读效率?古往今来,相关的谆谆教诲实在太多,“不好读书”者、“读得散漫”者唯有照方抓药,方利于药到病除。
此外,对“读得挑剔”做重点剖析。邓拓写过一篇文章《多学少评》,“一般说来,实际动手写一部书、做一件事情等等,是相当不易的;而袖手旁观,评长论短,总是不大费劲的。”文中举例,即便文豪王安石对人的批评,亦常常因轻视对方,出语冒失而闹出笑话。何况我们普通读者,更非全知全能,所以多学少评,取人所长,补己之短,不失为值得提倡的求知态度。
《笑林广记》载,有个书生不读书只是玩,某天,招呼仆人拿书来,仆人相继拿来了《文选》《汉书》《史记》,书生始终说低。旁观者惊异,“这三种书若精通一种,足可称其为学问高深,你全都说低,为什么?”书生答曰:“我拿书只是做枕头罢了。”
时下,有多少人亲读之下能判别书之“高低”,识得书中三昧?而又有多少人,只是将书做了形式上的枕头?值得深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