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黎中
【摘 要】所謂的中国影视美学新景观,从本质上来看,就是满足大众文化审美需求,符合中国人民审美规律,通过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以及独特的人物表现力,对一种全新的美学观念进行展示。这种影视美学方面的新景观,实现了对以往表达方式的突破与超越,在改善人们观影体验的同时,也让影视作品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这对影视作品口碑的提升以及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亮剑》为例,对中国影视美学新景观进行具体论述,希望能够为中国影视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国 影视美学 新景观
说起《亮剑》,很多人就会想到李云龙、楚云飞、和尚、赵政委等,这是一部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播出后获得了良好的收视率,同时也掀起了一次抗战作品的热潮。《亮剑》是一部由小说改编的作品,这部作品是对同类作品的一次革新,突破了以往战争作品的思维惯性以及艺术美学形式,并对观众的文化观念、艺术观念以及审美兴趣造成了一定的改观,其对观众的吸引力也显而易见。为什么《亮剑》会获得这样的成功?需要我们从影视美学的角度入手,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一、《亮剑》受观众喜爱和欢迎的原因
第一,该部作品在精神文化以及审美心理等方面与观众完美契合。第二,它在叙事方面选择了新角度,通过民间狂欢的方式,对英雄形象进行塑造,充分展现了民间价值观。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避免了以往影视作品中的模式化问题,能够使观众更加淋漓畅快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同时收获全新的情感体验。
二、《亮剑》的影视艺术美学特征
《亮剑》是近几年来较为成功的一部战争题材电视剧,剧中的人物与剧情充分展现了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
第一,综合性。综合性是影视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主要表现在影视艺术融合了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元素,形成影视艺术自身的特性。
与戏剧关系:影视与戏剧均为表演艺术,戏剧本身为冲突,影视则是叙述故事,故事的发展也需要有冲突。《亮剑》是一部具有戏剧性的影视作品,其中包括几组主要矛盾,如李云龙与日本人之间的国仇家恨、李云龙与赵政委的矛盾、与妻子的不和谐等,通过不同方面的矛盾来刻画李云龙的性格。
与音乐关系:影视艺术往往能够从音乐中汲取感染力与节奏感,渲染气氛、抒发情感。如在战争胜利时配以欢快的歌声,传递人物心中的喜悦。
第二,逼真性。影视艺术的逼真性主要展现在其是一种直观的视听真实。如《亮剑》中李云龙在结婚时被日本兵偷袭,媳妇受伤。之后,李云龙在媳妇的坟前哭泣,这个时候人们忘了他是一个驰骋战场的军人,只有直观感受他是一个悲伤的普通人。这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就是逼真性的展现。逼真性使得影视艺术接近真实,再现客观世界。
第三,假定性。影视艺术并非现实生活单纯的映射,而是需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影视艺术展现了审美价值涵盖的客观与主观再现两个方面。创作者的主观意识能够渗透在影视作品中,并展现出来。《亮剑》的创作者通过不同剧情来展现李云龙的性格特点,包括他的果敢、粗俗等,但着重侧重于他的亮剑精神。这也就是影视创作中的假定性。
三、观众对作品的审美认同及心理认同
《亮剑》之所以能获得观众群体的喜爱与认同,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这部作品实现了创作手法的创新,避免了以往红色经典作品的程式化问题,且其中人物个性鲜明,不受既往形式与思维的限制,而这也是这部作品最大的亮点所在。第二,作品准确把握了观众的观影兴趣和审美心理,利用有张力的人物形象,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巨大冲击。
在当前阶段,法治社会不断完善,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注重契约化,一言一行都要受到合约的限制,在你来我往之间,体现的往往是公平交易,虽然这种规范性提升了社会发展的秩序性,但人们在内心中会产生一定的缺失,通过影视作品,人们可以对内心的这种缺失进行寻找和替代。《亮剑》正是这样一部作品,李云龙身上单纯、真实和原始的东西,凝聚了大部分观众的眼光。
李云龙具有较强的思维创新能力,鬼点子多,不按常理出牌,这样不仅可以凸显人物的个性特征,还能实现剧情的突破,避免了剧情被观众一眼看穿,落入俗套,影响观众的观看兴趣。而且通过这种方式,会对观众造成强烈的冲击与震撼,使剧情更有悬念,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老版《亮剑》已经是15年前的作品,但如今依然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2010年又出现了一部新“亮剑”,片名为《亮剑——铁血军魂》,主要是对主人公在河西走廊的战斗经历进行了完善与丰富。老版《亮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故事情节无法全面展开,这也是观众较为遗憾的地方。新“亮剑”不仅延长了故事的年代跨度,还增加了大量新的情节,叙事更加丰满和人性化,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纵观近些年的红色经典作品,宣传痕迹都较为明显,不断强化时代特征,直奔主题。而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而言,观众群体更为广泛,且年轻群体对中国历史较为陌生,这使得影视作品发挥历史传承使命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想要有效提升作品的吸引力,获得良好口碑的同时达到教育传承的目的,必须提升作品的认同感,通过强化作品的观赏性,推动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首先,可以对夸张或者写意的影像体系进行合理应用;其次,强化作品的原生态感,尽可能地为后人展现历史风貌;最后,将两者结合起来,在提升原生态感的同时,强化写意功能及视听效果。如《亮剑》主要运用风格较强的色彩素拍,来渲染战争年代先辈所处环境的严峻性,与此同时,该作品还通过鲜明色彩的对比及多角度变化的拍摄方式,创作了动静结合的场面来吸引观众。冷暖对比基调几乎贯穿整部作品,特别是八路军自身军装的灰蓝色与蓝色环境之间相互映衬,这种冷色调使战争的严峻性更为突出,同时也表现了八路军顽强、朴素、冷静、机智的特点。而日伪军以黄色军装为主,与黄色环境进行搭配,利用这种色调能够表现日军嚣张跋扈的气焰及凶残的本性。除此之外,《亮剑》较为重视战争场面的影视效果,运用壮观的场景描述撼人心神的故事。例如,独立团运用土工掘进的方式拉近与敌军的距离,然后将几千颗手榴弹扔到敌军阵地中,直接锁定胜局。看到漫天手榴弹呼啸而来的时候,真是热血沸腾。
通过调动人的视觉与听觉,进一步提升剧情的情绪感染力,这也是认同机制中最为常见的方式。《亮剑》的音乐运用得就十分巧妙。例如,“骑兵连向敌军冲锋”这句台词与音乐的配合,即便《亮剑》已经看过很长时间,但听到这一句台词与音乐,其画面依然历历在目,依然能够感受到革命先烈悍不畏死的精神。该场景中应用的音乐悲壮激昂,能够有效感染观众的情绪。另外,《亮剑》还充分运用了接受美学,其在剧作方面与中国人民的审美规律相契合,能够满足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为当代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视野。
四、狂欢化视角的表达方式
《亮剑》主要应用狂欢化的表达形式,这种表现形式主要由以下内容构成:第一,灵活、丰富的仪式,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推动表演形式的多样化;第二,诙谐幽默的语言;第三,各种载体及形式的广场语言,此类语言不拘于形式,涉及一些民间褒贬俗语,甚至是脏话。通过这些内容对狂欢化价值观进行全面展现。这种狂欢突破了职位、等级、财产及年龄等差异的限制,为人际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人物形象的狂欢化。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亮剑》做出了很大的突破,不再是模式化的“官方”英雄,而是更具特色、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草莽英雄。在传统形式的抗战作品中,大多是根据系统革命理论创作的革命者形象。而在《亮剑》中并没出现此类情况,李云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民间英雄,虽然他也在向成熟的军事将领转变,但自身的草莽性格还是显而易见的。在这部作品中,革命先烈的革命理念主要源于自身的革命激情,它是以民间价值观为基础的,通过自身激情与民间观念的有机结合,使得民间感性直觉突破了传统革命观念的限制,使整个作品更有激情。
李云龙这一人物形象在整部作品中一直以血性粗鲁、精明狡诈的草莽性格为主,在抗战期间,其不服从指挥,经常擅作主张,却屡建奇功,是令领导又爱又恨的属下。而他这种粗野直率、爱发脾气、爱说脏话的性格,更充分展现其农民出身的特征。在李云龙这种锋芒毕露的性格特点中还带着一些农民式的狡黠与自私。例如,楚云飞手下叛乱时,李云龙出手相助,却将战利品全部带走,还美其名曰“工钱与跑腿费”。这种言行颠覆以往八路军在观众心目中大公无私、深明大义及顾全大局的形象。通过对民间价值的肯定,观众获得被认可的喜悦与兴奋。由于新版《亮剑》主要是以老版《亮剑》为基础进行延伸与丰富,因此也对李云龙这个形象进行了年轻化处理,增加了李云龙与敌人、伴侣、战友之间关系的戏份,从而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亮剑》为观众展现了无数精彩画面,每个画面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例如,主人公因为犯错误被多次降职,因为信念不同与楚云飞斗智斗勇等。将这些事件整合到一起,能够形成一个序列,在这个序列中,李云龙所犯的每一个錯误,都是一个带有激励性质的事件。例如,为了给和尚报仇,他剿灭已经收编的土匪;又如为了营救妻子,他带领部队攻打县城。这种激励事件使得主人公原有的力量平衡被打破,将观众探寻的欲望充分调动起来,使观众被剧情牢牢吸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传统模式化的革命者形象,其艺术活力逐渐下降,且变得僵化凝滞,对现代观众已经失去了吸引力。而民间形象的应用是对传统影视美学的创新,使观众能够从中获得新的感官体验。
相比而言,李云龙的人物性格及行为准则更为传统一些,其不仅豪爽,而且具有男儿血性和义气。作品以民间故事的方式进行人物塑造,在彰显英雄色彩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民间传奇色彩和理想化色彩。例如,李云龙与楚云飞各带一个警卫员去参加鬼子宴会,吃饱喝足后将一众伪军及日军军官杀掉,胜利而归。从实际角度看,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不现实的。这里运用了民间作品的表现形式,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孤胆英雄的形象,为整部作品增添了不少色彩。
民间故事较为注重人物的立体性与个性化,以往的抗战题材作品较为注重群众性及宏大场面,并不突出个人,贯彻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的思想。而《亮剑》运用的是民间叙事方法,即聚焦指向模式,利用这种模式可以将观众的眼光集中在李云龙身上。从故事内容的角度来看,作品对人物的情感及性格进行了还原,赋予了人物血与肉,使得这种独具特色的革命者形象对观众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对传统主题进行具体化处理能够将人物生命的激情充分表现出来,其作为民间力量的原型,相比主流表现形式,更具独立性,使观众能够从民间角度来了解革命历史,从而产生全新的解放感,这种解放感主要是以突破固有模式为来源,超越规则之后的放纵能够让观众沉浸其中,实现对情感的畅快表达。
2.民间价值观的狂欢化。《亮剑》利用狂欢化的方式,对人物性格进行扩大,使其成为一种价值观念,因此,其表现出来的人物具有放荡不羁的特点。除了在人物性格方面进行狂欢化处理外,这部作品还在价值观念方面实现了狂欢化,在对民间价值观念进行展示的同时,也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李云龙为和尚报仇以及为救妻子攻打县城,是民间价值观狂欢化的具体表现。
新婚之夜,李云龙妻子被抓,无数父老乡亲被杀害,赵政委受伤,对李云龙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但由于与上级领导联络较为困难,加上自身救人和复仇的心理较为急切,李云龙在没有向上级报告的情况下,带领部队攻打县城。这种行为方式与八路军遇事上报、审批执行的原则严重不符,而李云龙将一切责任揽在自身头上,坚持作战。在没有与其他部队沟通的情况下,李云龙的作战依然获得了其他部队的配合,奇迹般地构成了统一战线,并在整个战区产生连锁反应,最终获得显著的战斗成果。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在该部作品中,不受规律限制,反而成就了李云龙的英雄形象,这种对违规行为的肯定,带给人们一种情感宣泄的快乐,有效满足了观众的观影期待。
而李云龙违反纪律为和尚报仇,则充分体现了作品在民间价值方面的狂欢。在得知和尚遇害后,李云龙顿时红了眼。李云龙面对仇恨没有迟疑,不仅关起了劝阻者,还立即率领部队将土匪剿灭,使大仇得报。虽然背上了处分,但他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在整个事件中,他未曾瞻前顾后,本能的情感突破了规范的限制,使观众的情感也从中得到有效释放。
五、结语
本文以《亮剑》为例,对它受到观众喜爱的原因进行阐述,并分析观众对这部作品的审美认同及心理认同,最后研究它的狂欢化视角表达方式,给观众一种感受抗日战争的全新视角,使观众在充分宣泄情感的同时产生全新的情感体验。
影视美学是中国影视制作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其不仅会对作品的质量与口碑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中国影视行业的未来发展。因此,相关领域还需要对中国影视美学中的新景观进行全面探索与研究,通过积极创新,不断提升作品的影视美学价值,从而为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
【参考文献】
[1]窦天旭. 中国影视美学研究[J]. 名作欣赏, 2015,13(26):175-176;
[2]潘秀通, 潘源. “意象”美学:中国影视美学体系再认识[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3(3):45-51;
[3]黄会林,周星,张同道,于丹. “中国影视美学研究”笔谈[J]. 中国社会科学(3期):184-196;
[4]黄南珊. 走向辩证综合的美学新趋势——近期影视美学研究的新进展[J]. 社会科学动态, 2017,22(Z1):20-23;
[5]黄会林. 中国影视美学建设刍议(上)[J]. 当代电视, 2016,14(07):36-38;
[6]李永莒. 虚实相间:中国微影视美学特征初探[J].艺术广角, 2016, No.183(02):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