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年献词探寻媒体理念变迁

2020-04-24 14:47李梦瑶
记者摇篮 2020年3期
关键词:南方周末

李梦瑶

【摘 要】本文以《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研究对象,通过透视过去20余年新年献词的变迁,探讨《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体现的媒体理念的变迁与坚守。

【关键词】南方周末   新年献词   话语表达   叙事内容   媒体理念

新年第一天,献词是看点。新年献词,是一种历久弥新的仪式性书写。从文体上看,新年献词或元旦献词,均属于评论的一种,主要是回顾去岁成就,勾勒新年图景,同时也是各家媒體展现价值取向和自我形象的重要窗口,已经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仪式”和“景观”。

本文以《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研究对象,通过透视过去20余年新年献词的变迁,探讨《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体现的媒体理念的变迁与坚守。作为一个承载着新闻理想的传统主流媒体,《南方周末》理念的变迁与社会命运、公民个人权益息息相关,更与新闻人对新闻业的理解不可分割。

一、研究背景

《南方周末》1997年发表第一篇新年献词,已坚持二十余载。在中国社会翻天覆地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新年献词更像是《南方周末》自己的心路历程,诉说着自身理念的转型和中国社会的变迁轨迹。《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与媒体的角色认知和功能定位变迁息息相关。在过去的20多年里,《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是这家报纸理想的“外衣”,它的变迁更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研究其完整的新年献词,势必会看到主流媒体理念如何在社会、家国的依存关系中变迁,这种变迁值得关注。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发现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选取《南方周末》从1997年至今的新年献词,从叙事内容、关键词以及媒体定位三方面分析探究《南方周末》的转型轨迹与理念变迁。

1.四个阶段的理念变化。①第一阶段:从1997年到2000年——伸张正义,为弱者代言。

特征:在从娱乐消闲为主的报纸成功转型为声誉极高的以舆论批评见长的严肃大报后,《南方周末》以大胆的言论、为弱者代言的勇气、坚持正义的良知,成为行业翘楚,这一时期,以批评性深度报道弘扬人文关怀。

原因:这一阶段是公认的《南方周末》的黄金时期,监督类报道很突出。这得益于1993年《南方周末》对自己角色的重新定位——由原来的文化娱乐周报向一份严肃的时政周报转变,它以“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点,以“正义、良知、爱心”为诉求,以“坚持讲真话,坚持公信力”为办报理念,在新闻报道上向纵深方向发展。其中很多的深度报道都对社会问题进行调查与揭露,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②第二阶段:从2001年到2008年——报道典型,拥抱主流,与改革同进。

特征:从2001年开始,《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关键词中“真实”或者“真相”这样的词语已经悄然隐去,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旅行、梦想、故乡、理想、大地”之类文化意味或者个人色彩更加浓厚的词语。从2001年开始,《南方周末》在感情的着力点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基调更加乐观积极。

原因:《南方周末》从2001年1月起,发生一系列人事变动,黄金一代的记者流失很大。

③第三阶段:从2009年至2013年——新媒体“来袭”,回归民生与个体。

特征:这一阶段的新年献词中,几乎每篇文章中都会提到“个体”这个词,希望通过个体的权利追求推动国家法治、改革的发展和进步。

原因:这个转变和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有很大关系,每个人都有了发言和选择内容的权利,如果还是站在制高点传达态度势必与百姓有距离。2013年作为新媒体势如破竹的节点,也是传统媒体失去市场依靠的节点,生存的压力迫使媒体回归专业主义。而读者希望看到的是有温度、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件,是真诚的关注而不是博流量的噱头,所以《南方周末》再一次回归个人。

④第四阶段:从2014年到2018年——在巨变中探寻命运。

特征:新媒体发展势如破竹,各种内容产品、社交平台层出不穷,《南方周末》作为传统媒体明显感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力。

值得敬佩的是,即使《南方周末》职业权威被部分打破,《南方周末》新闻人并没有丧失对新闻理想的坚持。它决心迎接新媒体的挑战,捍卫职业尊严。

原因: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教育的普及,知识的巨大鸿沟正在缩小,需要被启蒙的蒙昧大众几乎消失,传播迎来了新的议题。

2.哪些词传达理念。通过对新年献词的详细品读和分析,会发现《南方周末》的献词基本稳定地展现着这个媒体的形象与愿景,它通过媒体环境、《南方周末》自己的发展、百姓利益、国家发展四个维度发布自白。

《南方周末》的角色不是单一的,从它不同口吻和立场的表达中,可见它同时兼具记录者、宣传者、解释者、监督者、启蒙者的角色。《南方周末》的定位与经营理念,对于新闻专业的坚持一直都在。

三、结论与讨论

1.结论。从一个媒体的新年献词中能看到这个媒体的精神和理念支柱。虽然理念在变化,但它对普通人的聚焦,它的责任意识、人文关怀和良知一直在线。通过语句凝练、动感有力的新年献词,《南方周末》更好地彰显了理性,激浊扬清,反映社会,让读者更能读懂中国。

2.讨论。当然,不能否定,献词逐渐失去了让人热泪盈眶的能力。作为强调与重申媒体价值观的窗口,面对复杂的新媒体环境和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南方周末》确实没有当初那么掷地有声了。

笔者愿意相信,南周新闻理想仍在。期待下一个十年,《南方周末》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动和惊喜。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彭彭.十年踪迹十年心——《南方周末》10年(1999~2008)新年献词评析[J].新闻爱好者,2009(14):67-68;[2]郑成功.浅谈新闻媒体的理念追求——以历年记者节前后《南方周末》的报道为例[J].新闻世界,2013(01):44-45;[3]王艺涵.2000年后《南方周末》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与尝试[D].西南交通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南方周末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