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瑞雪
【摘 要】在新闻采访编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隐性失实稿件。所谓的隐性失实,就是指由于记者、编辑等人为主观因素导致的失实,虽然这种失实并不常见,但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新闻工作者应该秉持求真务实的态度,预防新闻采访编辑过程中的隐性失实现象发生。
【关键词】隐性失实 人为主观因素 采访 编辑
有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失实稿件怎么可以从编辑手中过关?本文要说的是隐性失实,强调“隐性”说明这些问题不容易被发现,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作者的主观因素导致的,或在人为干预下发生的,如果不是新闻当事人,一般不知道其失实之处。想要避免隐性失实,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新闻的基本要素
在编辑过程中,编辑应该明确新闻的基本要素。
对新闻基本要素的要求包括:
1.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人物、情节、时间等应该准确无误。
2.新闻报道要有事实依据,包括具体环境、背景、人物心理活动等必须真实,的确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3.涉及历史方面问题时,要有确凿证据,模糊不清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绝对不可以在新闻稿件中出现。
4.对一般事物的说明、解释、评价必须有理有据,结合现有事实进行阐述。比如,个别现象不能说成普遍现象。特别是监督类报道,必须有足够的证据,不能妄下定论,不能道听途说,不能只有单方面声音。
5.语言必须严谨,简单明了,使人看了就懂。
二、编辑对文章的修改要切合实际
对照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可以判断出何谓隐性失实。
编辑主要负责对记者的文章进行进一步的整理、修改和审核,在新闻报道发表中起着把关的作用,因此编辑责任重大,编辑在整理或修改一篇文章时首先要确保其真实准确性,对关键处进行修改时一定要与记者本人沟通,不可擅自揣摩记者写作意图。一篇文章送到编辑的手中,编辑就必须本着对工作负责、对记者负责、对人民大众负责的态度,对其进行仔细审核,严格把关,确保新闻报道刊发的高质量。
三、作者要实事求是,写作中不掺杂主观想法
新闻工作者在整理新闻事实资料的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掺杂个人主观想法,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客观描述事件过程,将事件真实呈现给大众。
举个例子,一名作者写了一篇题为《流泪的老黄》的稿件寄给媒体。此稿字数不多,笔者摘录如下:自麦收以来,人们在去晒场的路上,总能看见一个瘦小的身影,这就是×××农场十七队的老黄。老黄平时沉默寡言,显得很不合群。一个晴朗的午后,人们忽然听到广场上传来阵阵急促的锣声,感到很奇怪,等人越聚越多,老黃指指天又指指晒场,做了一个收场的动作。人们明白了却又哄堂大笑起来,但大家的笑声还没有退去,天空便乌云密布,慌忙的人们急忙奔到晒场。收完场,雨也停住了,队里广播正播着救灾捐款的名单,当念到老黄时,晒场的人们惊呆了,“什么?老黄捐了2000元?”第二天,人们拿着工具静静地站着,等老黄收第一铲。两滴混浊的泪水从老黄眼里流出。
对照新闻的五要素,这里有几点不明确;人物和地点。老黄叫什么,文章自始至终没介绍。而且,这其中有许多情节是作者在部分事实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如2000元捐款、人们拿着工具静静地站着。把一篇文学习作寄给媒体,作者当然希望能见报,可是文学作品当新闻发,作品当然失实。因文中叙述老黄捐了2000元,惊动了上级某业务部门领导,询问为什么这样的典型不向上汇报,经过作者一番解释,才解除了一场误会。
四、采访讲究求真务实
记者进行采访时,容易出现隐性失实的情况。因投机取巧,造成画面和新闻事件的时间不对应。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减少麻烦,习惯于把以前收集的历史资料用在现在的报道中,对其进行简单的剪辑后直接发送。
这属于“张冠李戴”的做法。“张冠李戴”主要是指人物和所搭配的场景或物件不匹配。举个例子,某电视台和一个机械厂举办一个活动,希望可以拍摄一个普通工人修理机械的镜头。但是由于电视台和机械厂相距太远,拍摄有一定困难。电视台就去了附近的机械厂,随便找了一个工人,让他修理机械,拍了几个他修理机械的场面、姿势,算是完成了一次人物采访,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张冠李戴”现象。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一定要避免张冠李戴,确保新闻真实性。
五、不能以事实真实来取代新闻的真实性
有的人以新闻的事实真实取代新闻的真实性,这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在新闻报道方面,这种做法常常给人以尊重事实的假象。殊不知,那种现象的报道在实质上却恰恰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新闻的事实真实和新闻的真实性其实是两个概念。事实有时表现为现象,而并不一定就是事物的真相。譬如“蛤蟆过街”“老鼠搬家”可能是事实,但它并不能作为即将发生地震的真实信源,必须寻找其他有科学依据的“权威发布”的渠道。
由此可见,对事物真实情形的认识是需要导向的。在挖掘和体现新闻的真实性时必须有客观的立场、全面的观点、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即要把握事物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和事物的发展趋势。
六、隐性失实的影响
隐性失实虽然在新闻稿件中不常出现,但其对受众甚至整个社会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依笔者个人之见,有两点坏处:第一,损害了编辑的形象,会使通讯员产生一种错误的思想,认为虚构新闻情节的做法有时候是允许采用的;第二,在受众的心目中,新闻工作者的形象被抹黑。他们会认为该媒体稿子可信度不高。
七、结语
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坚持以新闻的真实性和舆论的导向性相统一的新闻舆论工作实践,正是对于新闻的真实性最为彻底的坚守和毋庸置疑的遵循。只有每个记者和编辑恪尽职守,杜绝一切虚假报道,才能提高新闻的质量。
(作者单位:夏津县融媒体中心)
【参考文献】
[1]黄建国.透视新闻报道中的新型隐性失实[J].传媒观察,2019(9);
[2]何丽萍.新时期新闻失实探源[J].新闻窗,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