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雄奇于方寸之间

2020-04-24 09:21朱倩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墨点难题记叙文

朱倩

我们在写记叙文时,常依赖人物对话来推动故事的情节,缺少其他方面的设计;或平铺直叙交代事件,失于平淡。其实,好的记叙文要能在方寸之间给人以雄奇的阅读体验,这样才能在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而这离不开情节的巧妙编排。

一扣准情感的脉搏

记叙文要好看,需要腾挪跌宕的构思。但若一味着眼于情节的突转,人物形象易摇摆不定,导致难以取信于读者。因此,在编排情节之前,我们应该先把准读者的情感脉搏,让读者的情感跨越语言的藩篱,真实地流淌在虚拟的故事世界中。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指出:“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艺术语言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种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这句话为我们道出了记叙文写作的核心路径。在日常写作中,我们可以将它细化成以下四个步骤:

1.捕捉周边人的情感,并分析这种情感来源于何处,如何驱动了周边世界的运转。

2.圈画出初次阅读写作材料时最能触动人心的那部分,并发掘出人物的情感。

3.思考哪一种情感与人物应有的情感是有冲突的,并分析这一情感源自何处。

4.重写写作材料中的这一片段,通过生动的动作、语言等描写出人物的情感冲突。

故事人物大体可分为席勒式和莎士比亚式两类。前者依据时代精神塑造,性格单一,主题先行,具有教育意义,例如《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后者按照现实面貌塑造,性格复杂丰满,充满发展变化,例如《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两者各具魅力,难分上下,但在具体创作的时候,后者的难度略高于前者。因此,初学者可以先依循1、2、4的顺序进行练习,待谙熟后,再补入第3个步骤以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提升情感强度。

二从生活难题入手

把准读者的情感脉搏后,读者才愿意追随情节。但是,情感本身往往不能独立存在,无端的欢喜与愁绪,可以写成诗篇,却难以构成故事。故事人物的情感必须依托于具体的生活事件,随着生活事件的展开,情感方能蔓延滋长。希区柯克曾说过,一个好的故事就是“生活,剔除了平庸无聊的生活”。考场作文字数有限,要在方寸之间,慢慢铺陈细碎冗杂的人和事,即使充盈着生活气息,也会令人不胜其烦。因此,我们要在文中的故事中制造困难,只有困难缠身的人物,才值得读者追随,也能让读者获得情感的满足。

一个好的故事,在内容上来说应该具有情感的绵延,在技术上来说应该从生活难题入手。日常写作中,我们习惯于在故事的开篇展示人物背景、介绍故事场景;也总爱以抒情文字开头,渲染故事氛围。其实,读者真正感兴趣的是人物,我们大可让人物先登场,在人物行动的过程中再逐步糅进那些必要的背景信息和适时的抒情描写。以高海涛《一串墨点》(载《微型小说选刊》1995年第8期)为例,故事开篇这样写道:

生产资料公司吴经理正在家写他的回忆文章。

“1945年3月的一天,我们驻在魏民村,我在一個老乡家里起草与鬼子的作战计划。突然,钢笔不漏水了,我很急,一甩钢笔,墙上留下一串墨点。我继续起草计划。”

“警卫员来报:鬼子离村子还有2里远。”

“全体集合,迅速转移。我说完,马上收拾文件和纸张。队伍迅速撤离了村子。我忽然想到鬼子是很狡猾的,那一串墨点可能会给村民带来灭顶之灾……”

刚写到这里,响起低低的敲门声。他急忙去开门,门口站了个土里土气的魏民村委主任,经理的脸上立时阴云密布。

这个故事以今昔对照的交错结构推进,讲述了一个曾在生死攸关之际仍坚持以民为本的好干部,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丧失信念、为政不廉甚至腐化堕落的故事。故事以人物行动开篇,继而以回忆录的形式呈现出一个两难的处境:收拾文件迅速撤离,还是清除墨点规避风险?开篇从难题入手,一来能以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二来能以悬念“咬住”读者,三来可以从生活难题写到情感冲突,顺理成章。一举三得,不妨一试!建议大家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练习:

1.阅读写作材料时,尽可能地罗列出人物面临的困难。

2.找出自己能驾驭且对立冲突的一组困难,并将之呈现在故事开篇。

3.将这一组困难发展成困境甚至是绝境,并增加赌注来增强情感的冲突。

从生活难题入手,我们需要注意这一难题是否吻合现实生活的事理逻辑。若身处其间的人物仍有其他可行的选择,这一难题便无法成立。仍以《一串墨点》为例,若留下的不是一串墨点,而是其他更贴近老乡生活且不易于被发现的其他事物,老乡们就有了解释或逃脱的可能;再若鬼子离村仍较远,吴经理也就有充足的时间来清除墨点、收拾文件。因此,当我们设置难题时,需要封闭所有的逃生通道,将难题升级至困境甚至绝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取信于读者。

此外,如果我们不断增加选择的赌注,人物在绝境中的意志之战也会更加精彩。在《一串墨点》中,亟待收拾的文件上写的是与鬼子的作战计划,一边是全村乡民的性命,一边是全体将士的未来,孰轻孰重,实难抉择。我们对自己笔下的人物难免充满着温情,但决不能过于心慈手软。我们应该让人物迎难而上,直面困难。人物的炼狱感越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投资就越重,最终达到的审美快感也才越令人满意。

三用行动实现突围

从生活难题入手,逐步剖析人物的情感困境,这是好故事的起点与中点。但过了中点后,人物就应该用行动实现突围,最终抵达故事的终点。

反应与行动是叙事的两大节拍,前者包含情感、分析和对策,后者包含目标、障碍和结果,两者缓急相和,从而使得叙事张弛有度。前文所讲的情感困境实则是一个反应节拍,它固然实现了读者的情感投资,但也使得叙事停滞不前,因此,此时便亟待一次突围行动,将故事引向高潮。困境冲突时的郁结与抵达终点时的快意,两相对照,构成跌宕之势,最终使得读者情感起伏跌宕。

人物行动的方向指向故事的主题,这应该在下笔前已构思完成。但在具体写作时,行为又应该如何展开呢?美国当代小说家杰西卡·佩奇·莫雷尔在《来稿恕难录用———为什么你总是被退稿》中指出:“场景就像一部机器上的不同齿轮,它们目标一致,共同作用,才形成了精彩的故事。”其实,无论是反应节拍,还是行动节拍,都必须依托一个合理的场景,无法脱离特定的时空而独立存在,人物行动展开所在的场景即为行动场景,我们可以按照以下四步来练习行动场景的描述:

1.选择或建构一个适合展开正面冲突的场景。

2.这个场景中有哪些要素?删去不带有情感倾向且不助于交代背景的要素。

3.明确一个视角人物,以其感受到的顺序重新排列要素。

4.依据“要素与反应”公式,突出视角人物的感触,从而引起读者共鸣。

行动场景中,除了人物展开行动之外,还存在着许多纷繁复杂的要素,如声音、气味、光线等。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行动场景,既能构成叙事节奏的延宕起伏,也能营造出真实的情境感。当然,我们应该注意,场景中的任何要素都应服务于叙事,与人物情感、行为皆无关联的要素应该要毫不犹豫地砍去。以茅盾《子夜》中吴老太爷进城的一段场景为例:

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吴老太爷向前看。天哪!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光秃秃的平地拔立的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老太爷脸前打来,忽地又没有了……

近了!近了!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都抖了。他覺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他眼前是红的,黄的,绿的,黑的,发光的,立方体的,圆锥形的,———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他耳朵里灌满了轰,轰,轰!轧,轧,轧!啵,啵,啵!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

茅盾选取了电灯、摩天建筑、路灯杆等城市特有的物象,并在具体写作时,以吴老太爷的视角重新进行了组织排列。此外,茅盾几乎在每一处要素后,都紧跟上人物的反应。光有要素,往往不明其用意;而光有反应,又无法让读者感同身受。因此,行动场景的描述最好能依据“要素与反应”公式,既描述场景,又推进行动。

写记叙文时,讲一个好故事,需要天赋、阅历、激情与胸怀,但将之诉诸文字,也离不开写作的技巧。情感驱动、难题入手、行动突围,掌握这三个方法,或可帮助我们在考场上快速构思成文。

题目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代表党和国家,给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颁发勋章和奖章。核物理学家于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民教育家于漪、防沙治沙的楷模王有德、“敦煌女儿”樊锦诗……他们胸前金灿灿的奖章,仿佛在向我们生动地讲述着奋斗者的故事,折射出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的精神,告诉我们平凡的人也可以拥有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工作也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一枚奖章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标题自拟。要求:思想健康,有细节、有描写,不少于800字。

猜你喜欢
墨点难题记叙文
努力写出“高像素”的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墨点,对不起
墨点,对不起
详略得当 凸显中心——初中记叙文写作之详略安排教学指导
难题大作战
画“树”解难题
小墨点洗掉了
巧解难题
健康难题征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