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2020-04-24 14:48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布拉格卡夫卡旋律

旅行,在词典中的意义为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旅行目的。在路途中,又会遇见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人,乃至不同的自己……旅行,是发现的过程,是认识的过程,是净化自我的过程。

秋天的音乐

秋天十月,我松松垮垮套上一件粗线毛衣,背个大挎包,去往大兴安岭。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忽然发觉只带了录音机,却把音乐磁带忘记在家,恰巧路过一个朋友的住处,他是音樂迷,便跑去向他借。他给我一盘说是新翻录的,都是“背景音乐”。我问他这是什么曲子,他怔了怔,看我一眼说:

“秋天的音乐。”

他多半随意一说,搪塞我。

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开端的旋律似乎熟悉,没等我怀疑它是不是真正的描述秋天,下巴发懒地一蹭粗软的毛衣领口,两只手搓一搓,让干燥的凉手背给湿润的热手心舒服地磨擦磨擦,整个身心就进入秋天才有的一种异样温暖甜醉的感受里了。

我把脸颊贴在窗玻璃上,挺凉,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躺着,丰满而柔韧的躯体!从麦茬里裸露出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林都在炎夏的竞争中把自己的精力膨胀到头,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一只鸟儿随着一个轻扬的小提琴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作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交汇,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大大小小、松松散散的云彩是他思想的片断,而片断才是最美的,无论思想还是情感……这千形万状精美的片断伴同空灵的音响,在我眼前流过,还在阳光里洁白耀眼。那乘着小提琴旋律的鸟儿一直钻向云天,愈高愈小,最后变成一个极小的黑点儿,忽然“噗”地扎入一个巨大、蓬松、发亮的云团……

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的反光,也清冷,也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的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伸出的最后一次招手,被轰隆隆前奔的列车甩到后边……春的萌动、颤栗、骚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消匿而去,无可挽回。不管它曾经怎样辉煌,怎样骄傲,怎样光芒四射,怎样自豪地挥霍自己的精力与才华,毕竟过往不复。人生是一次性的;生命以时间为载体,这就决定人类以死亡为结局的必然悲剧。谁能把昨天和前天追回来,哪怕再经受一次痛苦的诀别也是幸福,还有那做过许多傻事的童年,年轻的母亲和初恋的梦,都与这老了的秋天去之遥远了。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来不及分清这是音乐还是画面变换的原故,心境陡然一变,刚刚的忧愁一扫而光。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相!

它不过在寒飙来临之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在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坡上,坟茔,在夕照里像一堆火,神奇又神秘,它那里是埋葬的一具尸体或一个孤魂?既然每个生命都在创造了另一个生命后离去,什么叫做死亡?死亡,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作者冯骥才,选自《世间生活》,有删改)

赏读感悟

作者写自己的旅行,没有将重点放在旅行目的地上,而是着重写途中所听的音乐与途中所见。音乐与风景,妙合无痕,使得音乐仿佛一幅幅画可以一睹,风景又仿佛在倾吐着自己的旋律,二者交融,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全文紧扣“秋天的音乐”展开,文末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更升华了文意。

卡夫卡给城市涂抹的颜色

在布拉格,有关卡夫卡的遗迹有三十多处。这个有着漂亮大眼睛的美男子,曾是布拉格的骄傲。

旅途匆忙,我只拜谒了其中三处,希望从目光所及的故事里,找寻某种灵感,或感动。在我的想象里,遍布卡夫卡遗迹的城市,是该涂满卡夫卡色彩的。

卡夫卡当年常常光顾的咖啡馆,现在当然已经不是旧时的模样。只是吱吱作响的旧地板,提醒着我们时光的流逝。可没想到的是,言语不通的侍者在给我端上咖啡的时候,还递给了我一个点评网站的二维码。茫然间环顾四周,见多有端着咖啡杯的中国青年男女。恍然明白了,他们当然是被那个在中国人人皆知的点评网忽悠来打卡的,他们不知道卡夫卡,更不能理解卡夫卡式的忧郁,他们只知道另一个据说来过这里的人,他叫周杰伦。

黄金小巷22号,是卡夫卡曾经用来潜心创作的地方。在这里卡夫卡创作了他的《城堡》。黄金小巷现在是参观城堡路线上的一段,但导游反复强调可看可不看。从建筑上说,这里也真的没什么可看,鳞次栉比的小屋子,低矮,粗陋,像是巍峨的城堡脚下滋生的一堆蘑菇。这里曾是为皇家打造金银首饰的工匠住所,今人为它们涂上五颜六色的油彩,也仍然不能掩盖它们的窘迫。而卡夫卡的小屋现在是卖纪念品的小店,挤是挤不进去的,拍出的照片上也是人头攒动,像中国节假日的长城或是黄山。

最后,就是卡夫卡博物馆了。

这里据说是卡夫卡的出生地,但旧建筑已荡然无存。博物馆的设计倒是能看得出设计者的心思。实物不多,一张张的照片在暗淡的灯光下讲述着卡夫卡的人生。特别是那设计成档案柜的墙壁,孤零零地摆着一台老式电话,拿起来,里边是卡夫卡作品的朗读。虽然听不懂,却是觉得气氛有了,慢慢感觉卡夫卡正在向我走来。这个一生孤独、绝望的男人,曾三次订婚又三次逃离,只能用他变形、荒诞的语言表述着对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包围着的痛苦。

秋天的布拉格是五颜六色的,河水的浓绿,晚霞的绯红,教堂顶上的阳光一片金黄,查理大桥的石栏则是沉稳的赭石。而卡夫卡给这座美丽的城市涂抹下的,我以为是温柔的一层淡灰。这层忧伤的灰,调和了所有的颜色,让鲜明的柔和起来,让刺眼的温润起来。灰色当然是容易被人忽略的,但灰色却更容易永恒,更无处不在。所以,我想我应该纠正我在文章开头的话:卡夫卡曾是布拉格的骄傲,卡夫卡永远是布拉格的骄傲。

卡夫卡更是世界文学的骄傲。

(作者张策,选自《人民公安报》2019年10月12日,有删改)

赏读感悟

作者采用了“急转弯”式的写法,前面大篇幅写在今日的布拉格卡夫卡的黯淡、无人在意,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失落。最后文笔一转,肯定了卡夫卡对布拉格的价值、意义,虽然可能颜色黯淡却永恒而无处不在,震动读者心灵。

猜你喜欢
布拉格卡夫卡旋律
春天的旋律
《卡夫卡传》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时候看看卡夫卡了
不怕贫穷的布拉格
布拉格之旅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