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陆 王贺 王永乐
摘 要:利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方法,对锦州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商代云纹花觚的锈蚀产物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其锈蚀产物主要为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结合其检测分析数据和保存现状及病害调查结果,制定了相应的保护修复技术路线,主要步骤包括清洗去锈、矫形、焊接、补全、缓蚀、封护及表面做旧、随色等,采用传统保护修复手段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因病施治,成功地保护了这件商代云纹花觚,使其蕴含的价值及艺术内涵得以展现。
关键词:云纹花觚;科学分析;病害调查;保护修复
锦州市博物馆位于辽宁省锦州市,成立于1953年,前身为辽西省地志博物馆筹备处,是一座地方综合性的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共收集藏品32大类,计17000余件,其中一级、二级文物占有一定的比例,更不乏连珠纹连柄青铜戈、青铜双铃俎形器这样的国内孤品。但藏品中有较多残损件,部分藏品正发生着不同程度的病害,由于馆内缺乏专业的保护修复技术人才和保护修复相关的工具、设备,保护力量总体较为薄弱。因此,2013年,我馆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更名为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挑选了53件(套)铜器,编制了《辽宁省锦州市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方案(一期)》,作为首批铜器保护修复合作处理试点。该保护修复项目于2016年通过了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专家组的技术验收。保护处理试点为我馆铜器保护工作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文物保护技术人才,为后续铜器保护修复(二期)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条件。
本文就保护修复项目(一期)中涉及的一件商代云纹花觚的保护修复过程做简要概述。云纹花觚,商器,文物登记号为1634号,来源为拨交。铜器为侈口,高圈足,长身细腰,底口呈喇叭形,身饰云雷纹和饕餮纹。口残缺,通高约25厘米,底径约8.8厘米(图1)。目前该件铜器存放于我馆地下文物库房,为了进一步增强该件铜器抵御外界环境干扰和抗腐蚀的能力,同时满足日后展览展示的需求,对此件商代云纹花觚开展了一系列保护修复处理,以期最大化地展现其赋存的历史、科学价值及艺术内涵。
1 保护修复前期工作
1.1 分析检测
为了了解此件云纹花觚的锈蚀物构成,使用手术刀在器物底部表面隐蔽处刮取少量绿色锈蚀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为接下来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依据与参考,以便制订适宜的保护修复技术路线与修复方法。
通过对器物表面锈蚀样品的分析可知其种类,为后续的保护修复处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由分析结果可知,锈蚀样品构成主要为碱式碳酸铜——Cu2(OH)2CO3。这种锈蚀物为无害锈,故在后续的保护修复处理中,应依据实际情况,对影响器物美观的部分锈蚀及污物,使用机械或化学方法加以清除,对不影响器物视觉效果的无害锈应予以保留。
1.2 保存现状及病害调查
這件云纹花觚总体保存状况较好,器物本体具备一定的金属性,整体器物表面通体锈蚀,锈蚀产物主要是深绿色锈蚀。残缺是这件铜器的主要病害,主要集中在云纹花觚的口沿部位。器物内外壁表面局部都有少量硬结物及土垢覆盖。文物底部有文物号涂写、文物标签覆盖。该件器物的病害状况如图2~图4所示。
在对青铜器病害定义的基础上,确定了对应的病害图示符号,用于青铜器病害存在区域对病害的记录和图示。此件云纹花觚的病害图如图5所示,其中左下角的辅助图示用以反映整件器物的通体病害状况。为了全面反映该件青铜器的病害状况,依据器物的形状特征分别绘制各个视角的病害图,为后续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1.3 保护修复方案设计
由于修复的这件云纹花觚金属基体保存较好,仅口沿处有较大残缺,花纹集中在器身,且器壁薄厚适中,采用传统青铜器技术中的焊接、铜皮补配即可解决问题。保护修复中,力求遵循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可再处理的原则,采用机械清理为主、化学试剂为辅的方法清理去锈,并采用目前铜器修复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对其缓蚀、封护处理,以期提升器物的抗腐蚀和抵御外界环境干扰的能力。总体来说,传统保护修复手段与现代修复新技术相结合,“最小干预,诸法相辅,因病施护”的保护修复理念是本次整体保护工作的特点,并贯穿在整体的保护修复过程中。
2 保护修复主要技术流程
2.1 表面清洗、去锈
清洗去锈主要是去除青铜器表面的污物、浮土、沉积物或影响器物表面美观的锈蚀物。清洗去锈主要有两种方式,即机械去锈法和化学去锈法[1]。
此件云纹花觚的表面清洗、去锈,选择了机械清理为主、化学试剂清理为辅相结合的方法。机械清理法主要是利用手术刀、三棱刮刀、毛刷、超声波清洗仪、洁牙机等一些手工或电动工具,对表面锈蚀物、泥土及其他沉积物,通过刮、剔、磨、刷等操作进行清理的方法。机械清理的可控性较化学清理强,不会给器物引入新的化学材料,不给将来留下隐患。
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铜器表面局部区域比较难清理的覆盖物,如硬度较大的锈蚀物或残留物等,采用了化学方法辅助处理后,再机械清除。即先利用化学试剂如乙醇+水+丙酮组成的混合溶液、EDTA三钠盐溶液涂敷处理较硬的沉积物使其软化,然后再利用机械工具进行清除。
2.2 矫形
青铜器的变形是由于受到自然力、人为等外力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变形,矫形是通过施加一种相反的力,使变形部位朝相反的方向再一次变形,以达到整形的目的,这是青铜器修复各个环节中最为艰难、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技术手段[2]。
我国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术中的整形技术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锤击法是青铜器整形中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是利用铅锤或锡锤敲击变形部位并使之改变变形方向的一种方法。撬压法主要是通过对器物的整形,使原本无法对接的碴口可以吻合、对接。
本件云纹花觚的变形幅度较小,仅口沿部位有微量的形变,且本体是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的器物,故使用小铅锤采取轻敲轻震的方式整形,敲震时在变形部位垫锡片后锤击,并采用撬压等方法进行整形处理。矫形处理也为下一步的焊接、补全工作奠定基础。
2.3 焊接、补全
焊接技术是我国青铜器传统修复技术中的一种,它是修复、复原破碎青铜器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传统焊接技术以锡焊法为主,锡焊可使古代青铜器的破坏损伤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内[3]。但目前在实际修复中,采用的方法往往是灵活的,有时根据需要也采用焊、粘、机械加固结合的方法。补配是我国传统青铜器修复技术中复原残缺部位的重要技术,我国传统的补配技术主要是根据器物种类、形状、残缺部位,采取打制铜皮补配和翻模铸造补配两种工艺[4][5]。
此件云纹花觚的金属基体尚存,具有一定的金属性,且器壁厚度适宜,故使用我国传统青铜器修复中的补配方法——铜皮补全,并采用焊接工艺将其与本体进行连接。根據残缺器物的厚度,使用大小、薄厚不一的铜片进行补配。依照残缺形状锯出相应的补配件,而后将补配件与器物本体焊接(图6)。注意在焊接前,需使用锉刀在需焊接的开裂面两边各锉出45度角的焊口后,再用电烙铁进行锡焊,然后将焊缝打磨平整。
2.4 缓蚀、封护
为了进一步增强此件云纹花觚抵抗外界环境干扰及抗腐蚀的能力,对处理后的铜器采取缓蚀、封护处理。由于此件铜器相对较小,故采取浸泡法处理。
缓蚀剂选择了目前国内青铜器缓蚀保护中常用的化学试剂——BTA,封护剂采用了国内外较为常用的丙烯酸树脂类封护剂的一种——Paraloid B72[6]。将云纹花觚放入配置好的2%BTA乙醇溶液中,10分钟后取出,用较大功率的吹风机吹干。重复上述步骤再将其浸泡在上述溶液中,10分钟后取出,自然干燥。干燥后,使用棉签蘸取乙醇溶液,对器物表面局部有白色结晶的区域进行擦拭。再配置2%B72乙酸乙酯溶液,将其浸泡在该溶液中进行封护,5秒后取出,自然干燥。30分钟后再次将该器物浸泡在2%B72丙酮溶液中,2秒后取出,自然干燥(图7)。封护后铜器的外观应以不眩光、无漏点为准则。
2.5 做旧、随色
经过了前面的清洗去锈、矫形、连接、补配等工序,下一道工序即开始对此件铜器进行做旧及随色处理,这道工序也是我国青铜器传统修复工艺中不可缺少的一项。
这道工序主要对经过整形、补配的器物进行,主要是对焊接(或粘接)、补配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痕迹进行修饰、掩盖,使其与周边的衔接浑然一体。做旧及随色前还要对焊接(或粘接)、补配的焊道等部位进行清理,使其平整地与周边对接,这是进行做旧、随色的基础。本次做旧、随色主要使用B72乙酸乙酯溶液及矿物颜料调色,而后使用油画笔弹拨随色。具体做法如下:用一些比较硬的油画笔调上几种可使之达到某种效果的颜料,一只手持调刀或其他依托物,另一只手持油画笔,利用油画笔拨动调刀产生的反作用力将颜料弹拨到缺少某些效果的部位上;为了达到一些颗粒的不同大小的效果,可通过调整颜料稀释比例的方法做到。
整体保护修复后效果如图8所示。
3 保护修复资料记录与整理
保护修复工作需要有完整的档案,及时建立详尽的保护修复档案是保护修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建立健全保护修复档案,便于随时监测保护处理过程的效果,同时为以后可能进行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当器物进入保护修复程序中,首先应详细记录器物的编号、名称、重量、尺寸、文物来源、收藏单位、保存状况、保存环境等基本信息。还应绘制病害图,文字记录各种考古信息及对器物所做的各种处理及分析,还应包括特殊部位的照片资料(包括修复中的各个阶段),填写修复卡片及使用的方法材料等。这些原始资料的记录可为日后对器物的进一步分析研究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后人的进一步保护修复处理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
4 工作总结与建议
在这件云纹花觚的保护修复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科学分析研究为依据,在尊重文物原真性的基础上,采取了最小干预、材料可再处理性等原则进行操作,尽可能地使其恢复原貌,保持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文化价值。
本次保护修复工作虽已告一段落,但是同任何文物的保护处理一样,它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还需要适宜的保存条件、合理的保养措施,才能使其更长久地保存,尽可能地使其“延年益寿”。针对这件铜器的保存、保养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对这件铜器的存放,建议保持其良好的保存环境,温湿度范围适宜,最好存放在密封性好、含有干燥剂的文物橱柜或者文物囊匣中。
②对文物库房环境进行日常监控,有效控制库房环境的温湿度,定期检查文物的保存状况;并做好防尘、防虫、防菌、防有害气体、防震等工作,工作人员出入文物库房需穿鞋套,搬运文物时注意轻拿轻放,并佩戴一次性手套等。并定期检查该器物的保存状况,核实保护处理的有效性。
此外,本次保护修复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为日后保护修复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如下:
①保护修复前应运用多学科技术手段进一步了解此件铜器的整体保存状况;尽可能系统开展对这件商代云纹花觚的相关科学分析研究工作,掌握其工艺技术及材质构成。
②保护修复整体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仍有待加强。
5结语
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修复实际上是对文物自身价值的再发掘、再认识的过程。在修复过程中,每件文物的情况不尽相同,采用的修复方法、修复工艺也要依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件商代云纹花觚的保护修复,结合其自身保存状况以及日后展览展示的需要,采用了传统保护修复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保护修复技术措施,达到了保护修复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梁宏刚,王贺. 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中外比较研究[J].南方文物,2015(1):81-88.
[2] 陈仲陶. 古青铜器修复整形工艺探究[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9(3):41-44.
[3] 贾文超. 古代青铜器的传统修复技术[J].中国博物馆,1997(1):89-92.
[4] 赵振茂.青铜器的修复技术[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6-16.
[5] 马艺蓉,田小龙,戴建国. 中国与意大利青铜器修复的历史比较[M]//马里奥·米凯利,詹长法.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0-59.
[6] 卢燕玲. 礼县大堡子山出土垂鳞纹秦公铜鼎的保护修复[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2(2):95-101.
【作者简介】刘振陆,锦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主管文物的保管、修复、陈列研究等工作。
王贺,就职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与冶金材料史研究。
王永乐,就职于内蒙古博物院,馆员,从事文物保护与冶金材料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