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我国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创新应用的关键问题分析

2020-04-24 05:19田建
交通企业管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科技生产企业

□田建

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以深化“平安交通”建设为统领,以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为目标,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安全科技在防范遏制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在一定经济投入条件下,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了可能。但是,相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交通强国建设和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我国交通运输业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科技创新是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为此,笔者通过总结我国交通运输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科技应用成效,分析制约我国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创新应用的关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为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促进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一、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科技应用成效

交通运输行业高度重视“科技兴安”工作,相继发布《交通运输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交通运输部关于科技创新促进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注重安全科技研究与应用,推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产品研发等取得了积极进展。各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紧密围绕科技创新促进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科技重大技术难题攻关、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取得了一批先进的科技创新研究成果,“科技兴安”成效初显。

1.“两客一危”营运车辆安全智能防控系统的应用

把“两客一危”车辆作为道路运输领域监管重点,全覆盖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车载终端。同时,全面推进重点道路运输车辆联网联控动态监控系统和“两客一危”营运车辆安全智能防控系统的应用,对违规车辆实时报警和提醒,各类违法违规营运行为明显减少,提升重点营运车辆的本质安全。

2.营运车辆主动式防碰撞技术与装备推广应用

在营运车辆上加装胎压自动监测报警装置、“一键破玻”装置、疲劳预警装置等安全新技术,提升安全控制手段取得了良好效果。

3.大力推进信息化科技手段在水上搜救和交通管理、水运工程建设现场及港口中的应用

通过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和视频监控系统(CCTV),实现对我国主要港区和重要内河航段水域及重点港口码头和渡口的安全监管全覆盖,加大了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力度。

4.加强安全监管,创新监管方法,完善监管网络

各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加强行业安全监管,不断创新监管方法,吸收其他领域有益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网络。为破解路网发展和安全畅通并存这一难题,联合公安、气象等部门共同组建路警联合指挥中心,依托科技创新,打造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平台。整合公路、道路运输、港航、交通执法和公共服务等5个系统资源,开发创建了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系统。

5.利用新技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建立二维码举报制度,群众可通过扫描“人人都是安全员”二维码进入系统,举报乘车、乘船过程中发现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问题。建立“道路运输安全与服务微信公众平台”,鼓励和引导乘客积极参与安全监督,对驾驶员的违法违规及不良行为进行举报投诉。推进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隐患随手拍APP开发与应用,使广大一线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可通过APP及时监督举报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或问题。

6.应用新技术提高安全教育培训实效

通过搭建远程网络安全教育培训平台,利用驾驶员零碎时间,实施安全教育培训。利用AR、VR、互动投影等新技术,建立安全实景教育培训体验馆,强化交通行业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

二、安全科技创新应用存在的关键问题分析

近年来,安全科技在防范遏制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制约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创新应用的关键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交通企业对安全科技的重视不够

交通企业对安全科技的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企业负责人的安全主体责任意识淡薄,重效益轻安全,满足于现有装备水平和安全生产现状。部分交通运输企业经济效益不佳,无力购买新技术新装备。大部分企业停留在观望等政策的状态,通过科技创新及应用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的内在动力不足。二是部分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安全生产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安全科技先进技术认知不多,创新能力不强,缺乏管理创新的动力,无法快速跟上科技发展步伐。三是行业安全管理更多侧重于管理体系建设,与安全技术支撑存在一定的脱节,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结合得不够紧密,对安全技术提升重视不够。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本质安全仍然存在很多技术问题需继续研究解决。

2.安全科技研发资金渠道不畅

安全科技研发资金渠道不畅,主要体现在:一是交通行业科技研发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但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交通运输领域的科技研发资金越发不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虽涉及交通运输安全类研究,但项目数量很少,无法满足行业安全科技发展需求。行业科技创新及应用的顶层设计不足,行业的参与度还不够高,多头联动推动科技创新的机制尚未形成。二是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安全科技创新体系。企业投入研发资金不足。三是由于无稳定和充足的经费途径,行业内外的科研机构参与交通行业“科技兴安”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无法有效保持科研的连续性。

3.成果转化应用缺乏有效途径

成果转化应用缺乏有效途径,主要体现在:一是安全科技成果转化途径不畅通,科研机构的研发与企业需求无法有效畅通,交通运输企业有切实的安全科技需求,但又无法快速找到相关企业和科技产品。二是缺少安全科技推广平台和有效途径。科研企业开发出产品,无法在交通行业广泛宣传,销售渠道不畅通,影响科研企业进一步开展产品研发的积极性。三是标准规范未跟上科技兴安产品发展速度,由于缺少标准规范,造成部分新技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反而给安全生产带来衍生的风险,也影响了安全科技成果推广。

4.专业科研力量和人才队伍缺乏

专业科研力量和人才队伍缺乏,主要体现在:一是安全科技研发实力不足,从事安全领域研究的高端科研人员较少,复合型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和专业人才匮乏,研究力量薄弱。二是对安全科技创新项目认识不到位,项目立项少且对专业要求低,不利于人才队伍的培养。

三、对策措施

为了满足建设交通强国的需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交通运输安全水平差距,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措施,进一步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创新应用,切实提升科技创新对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的支撑能力,有效遏制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发生。

1.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必须依靠安全生产科学技术。交通运输行业必须坚持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切实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由行业安全监管部门出台科技兴安行业指导意见。根据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加快交通运输安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加大对交通运输安全监管政策标准、安全应急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力度;大力推广共性、先进、适用的安全生产技术和创新成果;注重加强现代科技创新技术在安全生产各个环节的深入应用。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着力推动建立市场、企业、产学研机构、政府及部门相结合的“四个结合”工作机制;调动企业能动性,鼓励企业加大安全科技投入;应用先进技术与装备,全面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以科技力量坚守安全红线。建立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应用评估考核制度,并将各项安全科技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纳入年度安全监督检查内容,督促各级交通部门切实把各项安全科技创新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坚持问题导向,攻克技术“瓶颈”

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组织开展行业安全科技需求调研,收集有关行业急迫需求解决的关键技术,编制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重点研究任务指南,明确行业重点鼓励、引导和支持的研究任务和方向。积极推动研发对行业有重大影响、急需的安全技术,争取取得一系列满足企业需求的交通运输安全科技新成果,实现我国交通运输安全由被动应对型向主动保障型转变。加大交通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的投入,在安全综合理论、安全风险管理、大数据辅助交通运输安全管控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安全管理和行业监管执法全覆盖、无死角,解决“管不到”的问题。

3.发布推广目录,加强成果推广

研究发布行业相关的交通运输安全技术和产品强制推广目录和淘汰目录。引导交通企业淘汰落后设备,应用成熟的安全生产防控技术和产品,发挥主动防控对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积极作用。坚持开展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创新案例征集工作,建立交通运输安全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实时发布、推广安全科技创新成果,提高安全科技创新成果的知名度,为企业与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牵线搭桥,让从业单位可以尽快了解安全技术方面的最新成果和使用情况。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成果,促进先进成熟技术的转化应用,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成果普及。提升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运输安全生产融合度,促进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

4.加强政策引导,吸引多元投入

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多元社会资金参与的安全科技投入机制。管理部门要加大对交通安全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引导企业实施安全科技创新。灵活运用市场化机制,打通与保险机构的合作通道,拓宽安全科技资金途径。加快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以企业为主体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体系。在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示范应用性强、实际使用效果好的先进安全技术示范工程。依托先进科技手段,加强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5.打造安全智库,集聚安全人才

搭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科技智库平台,加快建设需求牵引、市场与应用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安全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紧跟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发展新趋势、新动态,加强吸收再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作用,构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多方参与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安全科研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猜你喜欢
科技生产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用旧的生产新的!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科技助我来看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