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温度下自密实混凝土和减水剂的匹配性研究

2020-04-24 03:38
建筑施工 2020年1期
关键词:减水剂环境温度电荷

朱 朴

上海城建建设实业集团 上海 200042

自密实混凝土(SCC)于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劳动力紧缺、环境法规严格的日本。当时,日本建筑商出于节省人力成本的考虑,也为了减少建筑工地的噪声和环境污染,逐步改良传统混凝土的配方,渐渐形成了自密实混凝土的概念体系。SCC和传统振捣型混凝土(TVC)相比,优势为节省劳动力、环境污染小、建筑工期短。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SCC相继被欧美发达国家接受并得以发展。

在中国,环保法规日益严格、劳动力成本日益高企、项目周期日益紧凑,所以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采用SCC取代传统混凝土。但是,因为SCC在配方上的特殊性,使其在搅拌、浇筑和养护等方面,对环境因素(尤其是温度)的依赖远高于传统混凝土。因此,不少建筑工地,对SCC的使用往往局限在温度相对平稳的春秋两季。如何克服温度因素对SCC施工的影响,是项目工地面临的一大难题。此外,预制件的工厂化生产,在中国建筑业内正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预制件厂一年四季、全天候用SCC生产建筑构件,季节更替和昼夜温差的制约也成为需要面对的问题。所以完善SCC的施工技术具有相当的紧迫性。

评定任何一种SCC配方,依据的主要是坍落度、流动性、抗压强度等目标参数,而这些目标参数,大多受到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如何针对不同的温度环境,找到最优的SCC配方,并且找到与各种配方最匹配的外加剂,使目标参数达到规范要求,从而尽量减少温度波动对SCC各项特性的影响,对SCC的推广具有积极意义。

国内外对于SCC的研究较多专注于配方的优化,尤其在外加剂领域,近几年对聚羧酸系减水剂的研究成果颇丰[1],也有不少研究针对温度对SCC特性的影响。本文尝试探讨减水剂和温度双重因素对SCC特性的综合影响。

1 温度对SCC特性的影响

流动性是SCC最重要的特性之一,由一系列参数来体现,例如坍落度、流速、流变极限(G屈服值)、稠度、黏度[2-3]。在添加了多种外加剂之后,SCC中凡是受温度影响的各项特征值,波动明显大于TVC。例如,SCC的流动性不仅受制于水泥水化反应的进程快慢,还受到减水剂吸附效应的影响。而水泥的水化反应则受制于环境温度,减水剂的吸附效应也随着温度、时间以及水化反应的速度而改变。所以,和TVC相比,SCC施工工艺受温度的制约更大,TVC的施工经验很多不再适用于SCC。

2 高分子减水剂电荷密度对SCC特性的影响

SCC工艺中,目前常用的外加剂是以聚羧酸高分子为基材的液态减水剂。与传统的木质素磺酸盐、蜜胺系或萘系减水剂不同的是,聚羧酸类减水剂具有掺量低、减水率高、保坍能力强、更环保等优点。此外,聚羧酸类减水剂的分子结构灵活,设计匹配性强,可适应不同的施工现场或预制件厂。所以,聚羧酸类减水剂逐渐取代萘系等其他族系的减水剂,成为SCC中最常用的高效减水剂。目前专业市场上常见的聚羧酸类减水剂,是聚羧酸酯醚(Polycarboxylat-Ether,PCE)。

要确保PCE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前提是其高分子顺利吸附到水化反应早期合成物的表面[4-5]。根据减水剂作用机理,PCE高分子的电荷密度以及水泥的水化反应进程,是决定SCC特性的重要因素。控制SCC各项特性的关键之一,就是在哪个时间点让多少PCE发挥作用。但是,不同电荷密度的PCE,其活性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通过调整PCE的电荷密度,可以平衡温度波动对SCC特性的影响[6]。

本文设计的试验中,对PCE取样时,主要选取低电荷密度和高电荷密度2种PCE,与不同配比的SCC交叉组合。

3 TVC和SCC对环境温度依赖性的区别

对于TVC而言,环境温度若发生变化,对浇筑现场混凝土的影响,基本就体现为加速或延缓水泥的水化反应。若气温升高,则水化反应加快,搅拌和施工相对较快;气温降低,则水化反应减速,搅拌和施工相对较慢。温度对新混凝土的硬化速度或其他特征值的影响也不复杂。

对于SCC而言,如果减水剂的使用量较少,则水泥水化反应和环境温度的关系,与TVC差别不大。假如SCC的配方中必需大量的减水剂,那么SCC在施工时,水泥的水化反应和减水剂的吸附效应就会相互影响,进而影响混凝土的流动性和硬化速度。原则上:高温环境下,水化反应加快,黏合剂会加快起作用,也会加速生成钙矾石微粒,所以PCE的吸附也会加剧,从而增大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流动保持性。低温环境下,因为水化反应减慢,一方面,在混凝土配制初期,黏合剂的流动会受阻碍,从而增加搅拌和浇筑的难度;另一方面,中间生成物的数量会显著减少甚至延迟生成,因此提供给PCE的吸附面也大大减少,最终会降低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流动保持性。图1归纳了TVC和SCC受温度影响的异同点。

图1 环境温度对TVC和SCC影响的区别

4 不同温度下的不同组合“SCC+PCE”试验

基于上述分析,针对不同组合的“SCC+PCE”,在不同温度下对混凝土的流动性以及其他力学特性,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的目的是为各种配方的混凝土在不同温度下,找到最匹配的减水剂。

在试验时,除了考虑温度对水化反应速度和减水剂吸附性的影响之外,还跟踪了混凝土不同配比(尤其是水灰比和水固比)对试验效果的影响。对于SCC的配方设计中针对不同的温度范围原本就执行的配比规定(不包括减水剂的配方),在此次试件制作过程中未做改变。

4.1 试验过程

试验设计了2种SCC的配方,如表1所示。

表1中的SCC1,其配方中石灰石细粉的含量较高,使得水和细粉料的比值较低;SCC2和TVC相比,配方中只增加了少量的细粉料,所以水和细粉料的比值较高。这2种配方里,都添加了适量的淀粉增稠剂,但在SCC1配方中用量很少,而在SCC2配方中用量较多。

表1 SCC试件

此外,对表1中2种配方都先后搭配了不同电荷量的PCE,即把PCE的电荷量作为变量。在确定每种PCE使用剂量时所遵循的原则是,在20 ℃的环境下,SCC在搅拌后静置30 min,坍落度达650~700 mm即可。表2中列出了所使用的2种PCE的特性及其各自用量。需要指出的是,各种配比的SCC在不同温度下试验时,所添加的每种PCE的量始终保持相同,以确保可比性。

表2 减水剂特征值、组分及其用量(质量百分比)

试验使用了CONTEC-4SCC流变仪,用于测量混凝土试件的流变参数。这是一种移动式混凝土流变测试仪,通过将测量得到的电流强度值转换成电机转速,根据电机转速的变化曲线推导出混凝土受到的剪切速率,然后按照宾汉流体模型定义的剪切速率与流变性的函数关系,得出混凝土的G屈服值以及H黏度值。

整个测试流程,包括原材料的贮存、混凝土的搅拌、流变性试验,都在恒温室内进行,每次的环境温度按照设定值受到了严格的监控。在每组试件搅拌之后的0、30、60、90 min,分别进行了上述流变性测试。同时,每个温度下的每组试件在搅拌后30 min,都分离出一部分并砌成3个15 cm×15 cm×15 cm立方块,作为抗压强度的跟踪试件进行常规的浇水养护,直到28 d后进行强度测试。

4.2 试验结果

图2和图3为测试全过程中SCC的G屈服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若SCC流变极限值上升,则意味着坍落度降低,即自密实特性下降(如果混凝土的G屈服值超过2 000 mA,就不能称为自密实混凝土;SCC的G屈服值如果控制在1 500 mA以下,则可视为流动性优良,有利于施工)。

图2 不同温度下SCC1和不同电荷密度的PCE配合时的G屈服值

图3 不同温度下SCC2和不同电荷 密度的PCE配合时的G屈服值

图2采用的试件是SCC1。从图2中可以看到,SCC1的G屈服值对温度变化是否敏感,很大程度上受减水剂高分子电荷量的影响——使用低电荷的PCE1时,不同的环境温度下G屈服值曲线差异不大,每条曲线自身随时间的变化也较平缓;使用高电荷的PCE2时,不同温度下的G屈服值曲线差异很大,并且每条曲线自身随时间的变化也很明显。当使用PCE2时,5 ℃和20 ℃这2种环境温度下的初始流变极限都比较低,5 ℃环境下的整个试验过程中G屈服值都可保持较低而且平稳的状态;但是在20 ℃环境下,60 min之后G屈服值就会突然增大,也就是说,使用这种试件,20 ℃环境中留给施工的最佳时间只有60 min;而在30 ℃环境下,混凝土刚搅拌之后的G屈服值就已经超出1 000 mA,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G屈服值呈直线上升,30 min之后就基本失去自密实的特性,由此可见,SCC1+PCE2的组合,在30 ℃环境下无法实现无振捣施工。

图3采用的试件是SCC2。和SCC1不同的是,使用低电荷的PCE1时,SCC的G屈服值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在20 ℃环境下,整个试验过程中G屈服值都可保持较低而且平稳的状态,30 ℃时的G屈服值比20 ℃略高,但是整个过程中,20 ℃和30 ℃的2条曲线比较逼近,2个温度下的屈服值都随着时间缓慢下降,也就会表现为坍落度略有增加。然而在5 ℃环境下,起始阶段的G屈服值就远高于20 ℃和30 ℃的对应值,也超出了2 000 mA的临界值,而且随着时间推进还在不断增大,这也意味着,SCC2配方与PCE1的组合,在5 ℃的环境下无法实现自密实功能,不能无振捣施工。但是使用高电荷的PCE2时,SCC2的流变极限对温度的敏感性却不大。在3种环境温度下,G屈服值都随着时间的推进而稳步上升,在5 ℃和20 ℃之间,G屈服值曲线没有明显差异,整个测试过程中都未超过2 000 mA,SCC的自密实特性保持良好,易于施工。而在30 ℃的环境下,前30 min内G屈服值也较低,但是30 min后开始突升,60 min之后基本失去自密实特性,不宜施工。但是总体而言,同样是用PCE2,SCC2的G屈服值相比于SCC1要低很多,即自密实特性更好。

5 针对试验结果的展开分析

5.1 不同水灰比对温度敏感性的区别

要确定环境温度对SCC特性的影响,必须区分SCC中细粉料高含量和低含量2种情况,因为不同的细粉料含量,会产生不同的水和粉料比例。通常还需控制“水固比”,以确保砂浆中微粒之间的紧密性。

在5 ℃环境下,SCC1受减水剂的影响很小,2种减水剂的流变曲线区别不大,而且试件长时间内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流动性。但是SCC2与之相反,只有使用PCE2才能获得较好的流动性,使用PCE1时基本丧失流动性。

在20 ℃的环境下,SCC1和SCC2受减水剂类型的影响都比较大,即不同的减水剂对自密实特性的影响较为明显。使用PCE1时,2种SCC的稠度在长时间内都保持得比较理想,但使用PCE2时,SCC刚配制时的流动性虽然更好些,但是硬化速度却很快,提供给施工的时间很短。

在30 ℃的环境下,改变减水剂对SCC2的影响明显小于SCC1。尽管在使用PCE2时,SCC2的G屈服值上升较快,即流动性下降较快,但是和SCC1相比已经明显改善。SCC1和PCE2的组合,在30 ℃的环境中很快就丧失流动性,失去自密实功能。

5.2 流动性不良的SCC在硬化后的强度情况

上述流动性不良的试件,在28 d后的抗压强度测试中得到了印证,具体情况如图4所示。从图4中可看出,28 d抗压强度与流变极限和G屈服值的分析结果相呼应:只有“SCC1+PCE2+30 ℃”以及“SCC2+PCE1+5 ℃”这2种试件的28 d抗压强度较低,其余各种组合的测试结果基本接近。这也体现了对流变极限或G屈服值跟踪的意义:G屈服值测量结果大,则表示新配SCC的流动性差,导致其施工性能差,亦即密实效果差,最终当然导致抗压强度很低。

图4 不同温度下PCE与SCC不同组合试件28 d抗压强度

5.3 不同温度下SCC与减水剂的最优配比

表3列出了2种常用SCC与不同类型减水剂在不同温度下的组合情况以及表现结果。从表3中可以归纳出:当使用SCC1时,若遇到高温,则应当使用低电荷PCE;当使用SCC2时,若遇到低温,则应当使用高电荷PCE。但是,在实际施工或预制件生产中,若要随着气候变化而灵活改变PCE的类型,往往会有困难,而且施工方也未必能明确每种PCE具有怎样的吸附特性。基于这一情况,最好找到一种能适应所有减水剂的SCC配方。

表3 不同类型SCC与减水剂在不同温度下对自密实特性的影响

基于前文分析,提出如下建议:在低温季节或寒冷地区,应当优先选用SCC1配方,以保持良好的强度和稳定性并且对减水剂类型的敏感性较低;而在高温季节或炎热地区,则应选用SCC2配方。

6 结语

为了评估环境温度对SCC施工性能的影响,跟踪检测了SCC配制后的流动性。检测中,选择了细粉型和稳定剂型2种常用的SCC配方,并且选用了2种均以PCE为基材,但是阴离子电荷密度不同的减水剂进行交叉配对,在3种典型温度下进行了试验。

通过试验得以证实,TVC针对不同温度的应对方法,不能完全照搬给SCC。因为SCC中水泥水化反应和减水剂的吸附作用,不仅各自受温度影响,相互之间还存在交叉影响。基于试验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1)在确定SCC和环境温度之间的关系时,应当区分水和细粉料的比值高和低2种情况。

2)细粉型SCC的施工性能,在30 ℃的环境下,受减水剂电荷密度的影响很大。此时,配以低电荷密度的减水剂,SCC可以获得良好的流动性,有利于施工;但是若配以高电荷密度的减水剂,则SCC会因稠度急剧下降而很快失去流动性。

3)低温环境中,稳定剂型SCC在新配制时的自密实特性,受减水剂电荷密度的影响很显著。高电荷密度的减水剂可以提高其自密实特性,增强施工性能,而低电荷密度的减水剂则会让SCC失去流动性。

4)基于试验结果,可以针对不同的环境温度确定最优的SCC和减水剂的配比组合,从而在不同温度下,确保SCC达到高流动性的要求,有利于施工并获得高强度。

5)如果施工方已配备多种类型的减水剂并且熟知各种减水剂的特性,则可以针对温度变化而及时变换减水剂。总体而言,在低温环境下,最好选用高电荷密度的减水剂,而在高温环境中则相应地换用低电荷密度的减水剂。

6)如果条件不允许施工方配备多种类型的减水剂,或者尚不熟知各种减水剂的特性,则可以针对环境温度固定SCC的配方类型。概括而言,在高温环境下,稳定剂型SCC的自密实特性良好,应优先选用,而低温环境中则最好选用细粉型SCC。

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如何让SCC具有足够的自密实特性以确保充分的施工性能,除了SCC的配方和减水剂的类型之外,还应兼顾其他因素,例如稳定剂或者缓凝剂的类型(这些外加剂会抑制或促进SCC的自密实特性)、温度变化对混凝土浆料离析的影响、温度变化对硫酸盐在水中溶解度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同一种原材料在不同温度中的特性也会不同,原材料和原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随着温度的改变而不同。因此,针对SCC和其他类型混凝土的研发,应当考虑温度变化的情况,或者应针对特定的温度范围而作讨论。此外,在测试领域,还应针对施工方或预制件厂的实际条件,找到切实可行的测试方法,配备经济且实用的测试设备,这对于确认水泥和外加剂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必要。

猜你喜欢
减水剂环境温度电荷
电荷知识知多少
基于净浆扩展度的减水剂与水泥相容性分析
Review of a new bone tumor therapy strategy based on bifunctional biomaterials
基于神经网络的聚羧酸系超缓凝减水剂性能研究及应用
搅拌对聚羧酸减水剂分散性的影响
电荷守恒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混凝土外加剂大全
雷克萨斯CT200h车环境温度显示异常
静电现象有什么用?
库仑定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