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民梁
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城市区域向农村区域扩张、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的过程。城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好坏。学者们常用城镇化率衡量城镇化水平。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率皆在70%以上。随着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中国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增长至2018年的59.58%。
2012 年十八大正式推行新型城镇化战略,标志着中国城镇化迈上发展新台阶。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大势所趋,将为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强大动力。理论界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涉及内容广泛,文献梳理后可以将研究主题总结为:第一,相关概念解释和基本理论阐述;第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模式、机制、路径的讨论,多数结合特定区域进行分析;第三,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前两个方面研究较为成熟,但学者们对于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各有侧重。吕丹等人[1]在梳理以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着重突出公共服务对城镇化的重要作用。高顺成[2]从协调发展角度着手,认为经济协调、社会协调、城乡协调、对外开放协调、人与环境协调等是主要影响因素。王胜男[3]将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划分为趋势因子、动力因子、支撑因子,从这三个方面对海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现有文献研究区域多数集中在省级层面和发达地区如广东[4]、福建[5]、浙江[6]、江苏[7]、山东[8]等省份,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还不多见,对市级层面的研究更为缺乏。
湛江市是广东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历史上曾为粤西经济中心。但是,湛江经济发展水平在广东全省排名相对靠后,属于广东省欠发达地区。2017年,湛江的城镇化率仅有42.09%,在全广东各市排名中居于末位。作为广东西部重要成员城市,湛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关系着广东乃至全国的城镇化进程。本文选取湛江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回归等研究方法衡量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作用,找出制约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不仅能够丰富现有城镇化研究,还可以为欠发达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提供政策参考依据。
袁潨鍪等人[9]指出,准确找出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必须从基本概念出发,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虽然各个国家的城镇化概念千差万别,但总体上是一致的,即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发展不断完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这个过程既伴随着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也有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学者结合国内发展现实,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一个综合全面、内涵丰富的概念,它集城镇化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优势于一身,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规划、城乡统筹、四化协调、产城联动、生态环保,实现优质高效的城镇发展。本文根据理论界的定义整理出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1.坚持以人为核心
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人的因素,简要概括为“进得来、留得住、住得好”。“进得来”是要转移渠道畅通无阻,要求加快城镇化建设,扩大城镇规模,逐步消除人口迁移的桎梏,加速农业剩余人口向城市第二、三产业聚集,在数量上实现人口城镇化;“留得住”是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城镇发展需要加强产业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吸收农业转移人口,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让他们在城市能够留得住;“住得好”则是要着重加强基础设施、社区管理与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环境治理与保护等方面的建设,打造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
2.立足于产业支撑
传统城镇化过于依赖土地扩张,土地财政虽然可以迅速提高经济指标,但一味地依赖土地,只是单纯扩大城市面积,缺乏产业支持,便无法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导致大量人口未能实现就业。新型城镇化要求加强产业建设,加速工业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第二、三产业比重,保障转移人口的就业,将其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有效动力,形成经济社会发展良性循环。
3.注重四化协调的发展方式
新型城镇化在理清同其他三者关系的基础上,强调四化协调共进,全面发展。同时强调工业化的主导作用,不断扩大工业体系,更加注重高效节能环保。而农业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它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释放了大量的农业人口,为城市发展供给源源不竭的人口资源。因此,新型城镇化应该为农村提供资金、资源和技术,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更加强调信息网络的建设,充分利用当下大数据优势增强城市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4.城乡统筹协调推进
传统的城镇化,忽略农村的发展,过分强调城市规模扩张,不断侵蚀农村耕地,将大量的农村资源吸收到城镇,致使本来先天发展不足的农村更加落后,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农业发展滞后,将无法满足城镇农产品的需求,城镇化进程就会停滞不前。新型城镇化需不断协调农村和城镇的发展,保障农村耕地,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减小城乡差距。
5.秉承绿色健康环保的发展理念
新型城镇化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将绿色理念贯穿发展始终,注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并举,实现绿色、持续、高质量的发展。在城市建设上,不断改善城市绿化,优化城市生活环境;强化污染监测,加强工业治理;创新能源开发,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内涵丰富,影响因素涉及经济、社会、生活质量、环境等各个领域。为了能够体现不同指标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本文综合新型城镇化的特点,考虑数据获取的便利性、后期处理的工作量,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社会服务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四个方面选取了共15个指标(见表1)。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主要从产业发展、社会投资、对外贸易等方面展开,具体量化指标为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居民生活水平直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主要考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医疗水平,具体量化指标为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人均文娱及教育支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社会服务水平将从科研发展、文化教育、卫生服务等方面展开,具体量化指标为科技活动经费、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公共图书馆藏书拥有量、卫生机构数量;可持续发展水平从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两个层面展开,具体量化指标为耕地面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综合利用率。上述指标数据均可从2002—2018年《湛江市统计年鉴》获得。
通过构建以城镇化率为被解释变量,影响因素指标为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量化每个指标的作用,从而找出最具有影响力的因素。由于每个指标的单位不同,因此要对所有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构建回归方程,方程表达式为:
(1)式中,yt表示第t 年城镇化率的标准化值,Xit表示i指标第t年的标准化值,β0为常数项,βi为截距项,表示因素指标对城镇化率的影响大小,ξt为随机干扰项,是数据误差和其他影响因素的集合。表1中的15 个指标之间相关性较强,因此,首先用主成分分析法浓缩上述15 个指标的信息,实现指标的降维。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所有影响因素指标,选择最大方差法提取其中的主要信息。按照相应的标准提取了两个主要成分F1和F2。其中,成分F1的贡献率为64.766%,F2的方差贡献率为26.344%,两个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之和为91.11%,说明提取的主成分足以包含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解释能力强,分析结果良好。
旋转的因子载荷矩阵表现了公共信息在不同指标上的载荷量,描述了主成分的基本构成情况。如表2 所示,成分F1在多数指标上载荷较高,只在耕地面积上载荷很低,而成分F2在科技、教育、产业、资源与环境等指标载荷较高。
根据表3 计算各因子的得分系数,从而得到F1和F2的表达式:
将提取的指标主成分F1、F2作为解释变量,城镇化率的标准化值y 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线性回归模型。由于F1、F2及y 都是标准化数据,故所建立的方程式不包含截距项,使用Eviews 软件估计方程各参数。
表1 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
表2 旋转成分矩阵
R2= 93.41%,拟合优度检验通过,模型的解释性良好。估计系数t 检验所对应的显著水平接近0,说明两个因子系数估计值都是显著的。对方程进行残差序列相关性检验,经过LM 检验得出相伴概率为0.6267>0.05,方程没有序列相关。另外,对模型进行white 检验,所得p 值为0.826>0.05,方程不存在异方差。进一步计算求得各指标的系数估计值(见表4)。
根据表4 中各指标的参数估计值初步判定因素的影响大小,结合指标所属的类别总结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社会服务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程度。
1.经济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主导驱动力
经济增长是城镇化的最重要驱动力,经济领域的因子系数排名位于前十以内。具体来看,人均GDP 弹性系数为0.0561,主要信息集中在成分1,负载系数为0.911,影响力排名第一,对城镇化影响最大;进出口总额的弹性系数为0.055,属于第一因子中的解释变量,负载系数为0.875,影响力排名第四。固定资产投资额弹性系数为0.0534,属于第一因子中的解释变量,负载系数为0.942,影响力排名第六。投资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能有效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以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代表产业结构,其弹性系数为0.0524,属于成分2 中的解释变量,负载系数为0.768,影响力排名第九,在所有的经济指标中最靠后。该结果也符合湛江市的发展实际,湛江市农业比重相对较高,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较为薄弱。
2.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推动城镇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与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关联,对城镇建设的推动效果显著。具体来看,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和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559 和0.0556,皆属于因子1 的变量,负载系数依次为0.915 和0.911,影响力大小排名分列第二、第三。由此可见,随着经济不断增长,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有效加快了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在医疗、娱乐、教育等具体生活方面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的弹性系数是0.0528,文娱及教育支出的弹性系数是0.0517,二者都是因子1中的解释变量,负载系数为0.903和0.854,影响力排,名第七和第十一,表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医疗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表3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表4 湛江市新型城镇化各因素估计值
3.社会服务水平带动城镇化作用不强
社会服务整体发展相对滞后,难以带动城镇发展。具体来看,公共图书馆藏书拥有量作为代表文化公共服务的指标,弹性系数为0.0536,属于第一因子中的解释变量,负载系数为0.898,影响力排名第五,在社会服务指标中排名最靠前,表明湛江市的社会文化服务相对于社会服务的其他方面发展较好。而代表医疗卫生服务的卫生机构数量指标和代表教育服务的在校学生指标影响力排名相对靠后,因此,亟需进一步提升医疗和教育服务水平。代表科技服务的科技活动经费指标排名倒数,反映出湛江市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科技发展水平难以有效带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科技和教育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科技和教育服务不到位则导致经济发展动力不强,城镇化建设质量不高,可持续性不足。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新型城镇化要求不匹配
所有二级指标中,可持续发展水平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力最小,但这不意味着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对新型城镇化不重要,恰恰相反,这体现了湛江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远远没有达到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导致其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具体来看,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弹性系数为0.0494,属于第一因子中的解释变量,负载系数为0.922,影响力排名第十二,而工业固体综合利用率弹性系数为0.047,属于第二因子中的解释变量,负载系数为0.692,影响力排名第十四,说明湛江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环境保护力度不够。耕地面积作为代表资源的指标,弹性系数为0.029,属于第二因子中的解释变量,负载系数为0.96,影响力排名最后一位,反映了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在充分解读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选取一系列影响因素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量化湛江市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作用大小,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主导驱动;居民生活水平与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关联,对城镇建设的推动效果显著;社会服务水平带动城镇化的能力不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影响力最小,与新型城镇化要求不匹配。基于以上结论,针对湛江发展中的不足提出新型城镇化的优化路径。
第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利用湛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明确自身定位,改造原有的钢铁、造纸、石化等三大支柱产业,促进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在保障供应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农产品质量,构建具有热带城市特色的先进农业体系;强化海上渔业资源利用与保护,充分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海上特色旅游产业;加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城市群,合理承接珠三角地区转移产业;加深周边城市协同合作,加快融入北部湾城市群,全面推进北部湾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二,加大民生项目投资,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新型城镇化最注重人的发展,政府应该落实好城镇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和服务。要针对当前医疗教育方面的不足制定完善措施,加大文化教育、医疗保障投入,增强政府的投资力度和政策倾斜程度,努力塑造优质宜居的生活环境。
第三,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推动科技教育事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必须坚持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一方面,要加强城市“硬件”设施建设,满足城镇居民对公共产品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城市“软件”服务能力,如城市文化建设、城市科技创新等,重点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和教育服务水平,加强科研项目支持,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提高高效发展新动力。
第四,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环境保护方面,首先应当从源头抓起,在引进企业时要把好环保关,对于重工业企业要按照环境保护条例重点排查;其次要加大惩罚力度,对于一些乱排乱放的危害环境行为予以重罚;最后要加强环境设施建设,城市污水必须净化达标方可排放。在资源利用方面,加强资源管理,尤其是土地管理,应该加大土地保护力度,保障农用耕地;做好城市规划,禁止乱搭乱建;明确土地用途,规范审批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