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 邹培
十九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绿色发展作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發展理念之一,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重要保证。如何在绿色发展的框架下实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在谋求发展、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国内贫困现象依然存在。经过7年多的精准扶贫,4年多的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仍然还有551万人,未摘帽的贫困县还有52个。而这些贫困群体大多分布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如何帮助他们摆脱贫困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
在当今世界推动和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潮中,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框架下制定绿色生态减贫战略,是突破现实扶贫减贫瓶颈,实现广大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可持续性脱贫,进而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关键。究其原因,一方面,暂时缓解收入上的贫困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减贫,必须关注人类的长期发展问题,以防止贫困人口脱贫后重新返贫,同时尽量减少非贫困人口陷入贫困的风险;另一方面,消除贫困的目标不是孤立的,而应当有机融合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中,与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加速经济增长等目标紧密联系,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这样才有助于每个目标的最终实现。
绿色生态减贫的基本内涵
实现全面小康的两个突出短板是贫困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绿色生态减贫恰好能把脱贫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两项国家重点工作有效结合起来。真正理解绿色生态减贫的内涵,就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生态,二是扶贫。生态是什么?生态即自然界的状态,是我们身边的大气、水、土地等各种自然资源和由其组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既是我们的栖息之地,又是我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资产,以及我们发展之承载平台。扶贫则是对贫困群体的帮助,使他们能够提高收入,改变生活状态,摆脱贫困,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绿色生态减贫的内涵既不是生态和扶贫两个概念的简单叠加,更不是割裂的两个部分,它应该是二者的有机组合,两位一体的有机统一体。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色生态减贫体现了必须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理念: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既要“赶”又要“转”的方略,统筹推进精准扶贫与同步小康工作。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举措,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加快推进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小康建设。
目前,绿色生态减贫模式有原地绿色生态减贫和易地绿色生态减贫两类。原地绿色生态减贫是针对位于农牧业生产条件较好或区位条件较好地区(如地区经济中心郊区)的贫困人口和少数民族地区,因文化、教育等差异难以移出的贫困人口实施的扶贫开发模式。这种模式有两大实现路径:一是针对当地的特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中医药产业等特色产业;二是利用贫困地区自然景观保存完整,民族文化和人文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特色旅游产业,进而提升生态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易地绿色生态减贫模式主要以水源涵养林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风沙及荒漠化威胁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重要生态功能地域等区域为重点,通过推进生态移民范围和补助力度,以及对处于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劳动人口,积极探索实施和支持劳务移民,促进就业地落户安家的一种绿色生态减贫模式。
绿色生态减贫既不同于早先我们所说的单纯保护生态环境下的扶贫,更不同于单纯的资源开发式扶贫,而是将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开发扶贫,生态保护和发展经济有机统一在一起。绿色生态减贫有别于传统单纯性开发式扶贫中基于增量收益扶贫的做法,更加强调资产性收益,强调增量收益与存量收益并重。
绿色生态减贫的思想源泉
绿色生态减贫的思想基础源自可持续减贫、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等理念,更来自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论。
早在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浙江湖州安吉县余村考察,得知村里为了还一片绿水青山而关停所有矿区时,习近平给予了高度评价:“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要学会放弃,要知道选择,发展有多种多样,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进一步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5年再次来到浙江安吉县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论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系列表述,其实质就是“减贫富民强国、构筑美丽中国梦”的一种形象化表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一种形象化表达,也是当下治国理政核心理念的一种形象化表达,它所强调的是通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逐渐解决目前所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难题的同时,找到一条通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减贫富民强国、美丽中国伟大梦想的新型现实道路。
绿色生态减贫强调了“两山”理论中“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中的“既要”“又要”,更强调了“两山”理论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的“就是”理念。它将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生态保护与扶贫减贫、生态保护与减少收入差距这些在实践中常常被误认为是矛盾体的行动理念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将生态保护中所强调的代际公平与扶贫减贫中所强调的代内公平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
绿色生态减贫把守住“两条底线”作为总纲,时刻绷紧环境保护这根弦,坚持生态文明先行;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努力保持适度较快的发展速度,不断缩小发展差距。
绿色生态减贫的实现路径
如何实现绿色生态减贫?具体来说,一是不仅要帮助广大贫困群体形成造血机制,而且还要形成良性可持续的造血机制;二是要勇于、善于、专于、精于资源向资本和财富的转换,打造切实可行的自然资源转化为资本和财富的绿色转化机制,因地制宜地将青山绿水转化为绿色的金山银山,实现可持续减贫和绿色发展的共赢。其核心是要正确处理减贫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首先,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总钥匙,也是减贫富民的关键。怎么发展?从根本上就是一句老话,“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关键在于怎么“吃”,是饥不择食、暴殄天物,还是精打细算、细水长流;是简单粗暴,还是科学合理。这就要在转换思维、创新机制方面狠下工夫。比如,通过“空间置换”“腾笼换鸟”等方式,大力开展生态旅游。
其次,生态底线同样重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何保护?从根本上还是一句老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绿水青山是很多贫困地区安家立命之本,可以说留住了绿水青山就是留住了生存的本钱,留住了希望。绿色既是理念又是举措,要“以空间换时间”,切实防止走粗放增长老路、越过生态底线竭泽而渔。
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关键要充分认识到“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通过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气推进经济向绿色转型,加快绿色政策措施及相关项目的落地,借助“互联网+”“生态+”的东风,通过不断发展新业态,保持住“绿水青山”不变色,创造出无限的“绿色金山银山”。
具体来说,绿色生态减贫应该重点解决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人的行为模式四方面的问题,经济发展、生态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行为都必须同时实现生态转型;经济社会发展要与环境耗减和退化脱钩,四者互利共生;建立现代的生态经济模式,最终解决贫困农民的温饱问题。
绿色生态减贫的机制构建
健全的制度是稳步推进绿色生态减贫的保障。这就需要我们从坚持绿色生态减贫精细管理、严肃扶贫绩效考核做起,把创新机制作为绿色生态减贫的根本举措,建立健全绿色生态减贫机制。通过政策、机制、体制的改革创新来激活各类扶贫资源要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绿色生态减贫质量和效益。
就原地绿色生态减贫而言,要建立以下六个方面的机制:
持续探索生态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对有发展条件的项目要进行鼓励和支持,拿出专项扶贫资金,培育主导产品,提高特色产业开发效益。
构建生态产业扶贫稳定利益共享机制。进一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资产要素,通过盘活承包农地林地、宅基地、房产以及集体资产股份等提高农村贫困家庭和个体财产性收入。
构建生态产业扶贫风险共担机制。有效防控生态产业扶贫风险,需要在贫困户、企业、农场等各主体间,建立起一套稳定持久的利益联结机制,应对缺资金、缺技术、缺品牌、缺产业链等难题。
建立健全绿色生态减贫有效投入机制。积极整合农业、林业、交通、水利、教育、卫生以及文广等部门的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实施水、电、路、宽带、环境改善等工程,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建立绿色生态减贫资金有效使用机制。绿色生态减贫扶持经费要专款专用、直接透明。政府要加强捐款经费的监管,不仅要向捐款人列明款项使用情况,而且要对捐款使用情况定期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完善绿色金融扶贫机制。积极发展绿色普惠金融,将绿色金融服务和职业培训拓展到贫困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农村和贫困地区,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对绿色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就易地绿色生态减贫而言,要建立以下三个方面的机制:
大力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扶贫机制。这就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精准确定搬迁对象。
建立生态移民资金筹措机制。建立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专项扶持资金,从省级层面加强项目资金整合,制定资金整合指导目录,强化资金整合的制度保障,形成“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金筹集和管理机制。
建立有效的生态移民协调机制。在加大政策宣传和积极引导的基础上,尊重群众的搬迁意愿,对生态移民搬迁群众加强后期扶持。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移民安置点周边企业优先吸纳扶贫生态移民群众就业。
此外,为持续推动綠色生态减贫,还需建立更广泛机制,包括探索绿色生态减贫的分类长效实施保障机制、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建立部门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和公开发布机制,以及完善绿色生态减贫退出机制和返贫预防机制,杜绝“争戴穷帽”等现象。
绿色生态减贫的组织保障
按照新思路,建立“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新机制,是全力推进保障绿色生态减贫是绿色生态减贫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发挥组织优势。
加强绿色生态减贫基层组织建设。把开展绿色生态减贫工作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绿色生态减贫发展与基层组织转化升级,同步推进、互相促进。加强绿色生态减贫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一要配强村级班子,二要落实村级工作责任,三要健全工作制度。
明确绿色生态减贫工作职责。贫困地区县级党委和政府要对本县绿色生态减贫工作负完全责任,把绿色生态减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树立“一盘棋”的思想,科学组织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工作协调和资源整合。
完善绿色生态减贫工作机制。在做好贫困村识别工作的基础上,根据绿色生态减贫规划和贫困村的数量及特点,分期分批选派机关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开展定点驻村绿色生态减贫,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驻村帮扶长期化、常态化、制度化。
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强化提升专职绿色生态减贫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健全全体党员干部绿色生态减贫培训,将绿色生态减贫工作的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主体班次的培训内容,纳入公务员初任培训、领导干部提职培训特别是各级地方和部门党政一把手的任职培训中。结合贫困地区绿色生态减贫需求,采取专题培训、外出考察、现场培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培训,着力提升绿色生态减贫专业化能力。
完善绿色生态减贫考核机制。完善对市(地)党政领导干部和重点县绿色生态减贫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建立绿色生态减贫效果评估体系。特别是要研究建立重点县退出机制,并将重点县及所在市(地)的绿色生态减贫工作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标准。
作者雷明为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邹培为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