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缺什么样的玉器书?

2020-04-23 09:32张宏明
新阅读 2020年4期
关键词:古玉玉器文化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新的财富积累,人的精神需求,促进了乡愁回顾,增强了文明理念。亲近传统文化,远离粗鄙野蛮,成为新的社会风尚,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建设。这其中,玉器的研究和玉器书籍的出版,是中国文化遗产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贡献。

众所周知,1949—1978年,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虽然在个别区域个别部类有一些成功例子,田野考古也取得一定的成就,比如商代妇好墓、明定陵发掘,例子不少。因时代关系,三十年出版的玉器学术成果与图书,极其少见。所可列举者,不过夏鼐先生对商代玉器的研究,河北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涉及玉器)寥寥几文几书而已,与今天的文以万数,书以千计相比,实在是距离悬殊。现就目前的出版图书试做以下分析。

玉器书的分类及特点

玉器图书大体包括五种类型:工具书,图录类,著作类,论文集,科普类。其中图录类的成果与影响最大,当然也夹杂了不少伪书伪作;工具书不多,权重不大;著作与论文类学术含量最重;科普读物不少,水平与方面见仁见智。这是我对中国过去四十年出版玉器图书的分类与总体评价,分类上或有交叉,评价上或有偏颇,然而大体上公允客观,我还是非常自信的。下面按照我的分类,逐类介绍其内容,点评其优劣,涉及史学评论与图书评论两大领域,或有语言不当、评价欠妥之处,尚请语及诸公原谅。

大部头、重量级工具书尚未出现,数量较少且技术含量一般。影响较大的有四部书籍:索引性质的是北大赵超洪教授主编《中国古玉研究文献指南》;辞典性质是古方主编《中国古玉图典》和薛贵笙主编的《中国玉器赏鉴》;行业标准《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图例:玉器卷》。后两种书,也可放在图录类。考虑到与图片的有图无文不同,更具有综合鉴赏介绍与标准选择,因此置此。相类似的,上博张尉主编的《新见古玉真赏》或可引入,放在著作类亦无不可。

图录类玉器书数量最多,其本身又可以分成若干小类:综合巨册,单一发现,区域合成。综合巨册有杨伯达主编《中国玉器全集(六册)》,此书出版早,影响大,不足是选择与判断有历史局限性;张永昌主编《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上下两册)》,此书收录数量较少,仅500多件;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十五册)》,分省辑录,不足是收录门槛较低;古方主编《中国传世玉器全集(八册)》,本书伪品甚多;周南泉主编《民间藏中国古玉全集(三册)》,真假混杂;南泉主编《玉器(三册)》,为故宫藏品;郑欣淼主编《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篇(十册)》,不是图形太小,就是信息不全;河北常素霞主编《中国古代玉器图谱(上、下)》仅有图形,缺乏质感;其他还有《古玉精粹》《中国玉器图鉴》、张宏明主编《中国古玉价值评估(上、下册)》以及一些以民间收藏的藏品为多,其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单一发现是指某地出土玉器为体裁出版的玉器图录,此类书的特色是同时代的类型齐全、数量众多,资料与信息完整,是研究玉器最可信赖的第一手资料。史前部分如安徽出的《凌家滩玉器》、湖北出的《石家河玉器》(此书带有区域性质)、辽宁出的《红山文化玉器鉴赏》《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带有区域性质)、浙江省出的涉及良渚文化的玉器书籍众多,此仅举一二,如浙、沪、苏三省市合编《良渚文化玉器》、浙江省出的《瑤琨美玉》《权力与信仰——良渚遗址群特展》等。

历史时期的玉器图录数量众多,社科院考古所与北京艺博合作出版《天地之灵(商周玉器)》、河南省出《安阳殷墟出土玉器》、四川省出《金沙淘珍》、陕西省刘云辉著《周原玉器》、陕西省出《张家坡西周玉器》、山西省出《晋侯古玉》、湖北荆州出《荆州楚王陵园出土玉器精粹》、江苏省出《吴国王室玉器》《鸿山越墓出土玉器》、广东省出《南越王墓玉器》、北京、安徽、江苏三省市合出《灵动飞扬——汉代玉器掠影》等。

区域性的图录以各地所编文物志书和文物藏品大系中的玉器专题为主,有不少博物馆出版所藏的玉器图录。如北京市出《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玉器卷》、天津市出《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玉》《天津市博物馆藏玉》、江苏出《常熟博物馆藏玉》《金玉满堂》、江苏与安徽合出《汉广陵国玉器》《南阳古玉撷英》、苏州市博《古玉发微》《黑龙江古代玉器》《安徽省出土玉器精粹》。

论文集类的图书在总的书目中占比不多。可以分类,一类是以各种学会组织的年会论文为主编成的论文集,比较有影响的是中国文物学会玉器委员会长达十多年的会议文集,如《出土玉器鉴定与研究》《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及续编三编四编、《中国和田玉文化研究文萃》《传世古玉辨伪与鉴考》《丝绸之路与玉文化研究》、曾卫胜为玉学会十年汇编《辉煌十年,继往开来》论文集等;香港中文大学邓聪先生主编《东亚玉器(三巨册)》;上海博物馆出《中国隋唐至清代玉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考古学会组织的涉及史前考古玉器召开的专题研讨会,论文集有五六本,如在浙江省良渚召开后出版的《玉魂国魂——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五)》。个人主编的论文集也有两类:一是由个人集成别人作品,如于明主编《名家论玉》(一、二册)、《如玉人生》(杨伯达八十华诞文集)、张宏明与王建军主编《玉英溯源——安徽历代玉器研究文萃》;另一类是专家学者个人文集,以杨伯达先生著述丰硕,如《巫玉之光》等,卢兆荫《论玉文集》,殷志强著《中国玉文化研究文集》。

几部集体或个人著作类的书籍,有跨时代意义。首先是历时八年、集合全国考古界、古玉鉴定界十多位专家学者心血智慧集大成的《中国玉器通史》(12册,500多万字)的面世,对近60年玉器发现、收藏、研究及学术成果做了全面回顾与归纳总结,是中国古典艺术35个门类第一部通史型著作。我有幸作为副主编发起其事并与吴沫、宝东主纂《宋辽金元》分册50万言,累得脑梗发作,影响整套书按时交付出版,至今犹觉遗憾。栾秉傲先生是著名珠宝玉器专家,他在文物出版社出的《古玉鉴别》上下两巨册,是国内全面整理出土玉器的通述专著;上海历史博物馆考古学家张明华所著《古玉百年》,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把百年来的玉器发现、著录、研究梳理得线条清晰;江苏省南艺教授殷志强著《中国古代玉器》,从艺术史入手,选择极具艺术欣赏价值的对象,细微入门、宏观钩沉,再现古代宝玉的前世今生、丝丝入扣;杨晶著《中国史前玉器的考古学探索》,从断代史与最早形态做了总结、归纳;其他还有喻燕姣对湖南出土玉器、刘云辉对陕西历代玉器、徐琳对汉代玉器、我对安徽出土玉器、张绪球对湖北出土石家河至战国玉器、张尉对明清玉器、张广文对宫廷玉器、郭大顺刘国梁对红山玉器、于明对玉文化、曾卫胜对玉学理论等,均有可观著作奉献,代表着21世纪初的学术成果与水平。

科普类的玉器书籍汗牛充栋,粗略估计有上千种之多。这其中也可以分若干类:一是玉雕技术类,赵永魁、孙风民《玉器鉴赏与评估》、陈咸益《玉雕技法》写了几种;二是文博知识类,常素霞《中国历代玉器鉴定手册》、李飞编《中国古代玉器纹饰图典》、张明华《玉器》以及李永芳、古方、马久喜、向元芬、周晓晶各有著作;三是文化历史发掘类,如方泽《中国玉器》、昭明等《中国古代玉器》、臧振《中国古玉文化》、白问源、向勇、赵美、于明、于宝东等人的作品;四是玉石探源类的,如骆汉城《玉石之路探源》、尚昌平《玉出昆仑》等;五是介绍新工玉雕与玉界大师的,因不属本文所研范围,就不一一详细介绍了。

不均衡特点

上面所列,大体上把中国大陆地区近四十年所出玉学成果一网打尽,存在这么多少不均衡的几个特点:多在普及读物与图录介绍方面少,在个人论文集与重大课题攻关组织方面。显然,中国玉器研究与文化的探索方面,存在着一些缺憾。缺乏战略思考、布局和项目,目前仅仅是专家层面的个人学术兴趣。还没有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玉器博物馆、玉器大辞典等重大项目没有立项。

关于《中国玉器大辞典》,我还想多说几句。任何一个学科,初创、积累、发展、提升,都离不开标准化的引导。辞典对于知识传播、定型,作用甚巨甚伟,可是我们尚未谋篇布局。《中国玉器通史》2014年出版以后,我就开始考虑下一步重大谋略,并与曾卫胜议及此事,他答应尽早启动。两年过去,了无声息。看来还是需要增加增强新的功能,尽快启动这一事关文明创新、文化传播的大事好事,推动中国玉器研究的持久深入。

作者系安徽省文物局调研员、资深文博考古专家

猜你喜欢
古玉玉器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谁远谁近?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牛 人 荆歌
玉之器
溥仪的本领
怎样养护古玉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