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舞毒蛾是多种植物上易发的食叶类害虫之一,对树木的正常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本文结合国有林场内舞毒蛾发生情况,总结了该虫害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舞毒蛾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舞毒蛾;形态特性;生物学特性;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6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6-0116-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又被称为秋千毛虫、柿毛虫,其有500多种寄主植物,包括苹果、柿子、落叶松、马尾松、板栗等。舞毒蛾主要在我国的台湾省、河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西省等地发生,且在不同地理区域内受害的树种有所差异。在华北北部山区主要对山杨、山杏、栎树、油松等产生危害,在华北平原地区主要对杏树、杨树、柳树等产生危害,在西北地区主要对桦树产生危害[1]。舞毒蛾主要对寄主的叶片产生危害,具有食量大、食性杂等特点,严重时可吃光全部叶片[2]。木兰围场国有林场位于围场县境内,境内林木资源丰富,主要树种有落叶松、云杉、油松等。近些年来,周期性发生的舞毒蛾对木兰围场国有林场内落叶松林分正常生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木兰围场国有林场高度重视,积极防治,通过无公害防控,目前已经完成了舞毒蛾等食叶害虫的阶段性防治任务,预期防治效果较好[2]。现结合实践,对舞毒蛾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探讨研究,以期为舞毒蛾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1 形态特征
1.1 成虫
舞毒蛾属于雌性异体,雌雄蛾的个体大小有所差异,雌蛾明显大于雄蛾,一般雌蛾体长平均在30 mm左右,翅膀展开后体长87~112 mm,雄蛾约20 mm,翅膀展开后体长40~54 mm[2]。雌蛾体表呈淡黄色,前部翅膀呈黄白色,横线呈淡褐色,后翅呈淡黄色,前方与后方翅膀外部边缘都有1排斑点,呈深褐色[1]。雄蛾有羽状触角,体翅呈暗褐色,前翅的基线以及内、中、外线波曲状明显;后面翅膀有横向的脉纹,外部边缘的颜色较暗[2]。
1.2 卵
卵的形状为稍扁的圆形,呈馒头状,常很多聚集在一起,卵的外部附着一层较厚的绒毛,呈黄褐色[1]。
1.3 幼虫
舞毒蛾老熟幼虫头部颜色为黄褐色,平均体长60 mm左右,头部有黑色纹状背线,颜色灰黄色,呈“八”字状;体节上有纵向排列的毛瘤,其中背上的2排色泽非常鲜艳。毛瘤上有一层黑褐色短毛,气门下方的1排毛瘤为暗灰色,长度最长[2]。
1.4 蛹
蛹的颜色为黑褐色、红褐色,体长19~34 mm,表面有一层毛丛,颜色为锈黄色[2]。
2 生物学特性
舞毒蛾在木兰围场国有林场1年发生1代,以胚胎发育完成的幼虫存于卵中越冬,第2年4月中下旬开始逐渐出壳,高峰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3]。一般幼虫期持续5龄,时间总共约45 d。幼虫刚出壳时聚集在卵块的绒毛上,先以卵壳为食,1~3 d后即上树危害,主要在白天取食,晚上回到聚集的卵塊上;进入2龄后幼虫白天潜伏,傍晚后活动危害[4]。在食物不足或者受到外界干扰时,初龄幼虫可吐丝随风坠下或者飘荡,因而被称为“秋千毛虫”。初龄幼虫忍受饥饿的能力较强,体毛中间有泡状扩大的特点,容易随风进行远距离传播,导致虫害扩散蔓延。幼虫3~5龄后开始分开危害,白天在树下的枯叶、石头缝、瓦块下等位置潜伏,天黑后上树危害[1]。6—7月老熟幼虫在石块、树皮裂缝等处吐丝化蛹,以7月上旬为化蛹盛期,蛹期持续10~14 d[2]。成虫羽化开始的时间在6月底至7月初。高峰期在7月中下旬。幼虫胚胎发育完成后不出壳,直接越冬休眠[4]。
舞毒蛾在气候温暖干燥、密度稀疏的组成树种主要为寄主的纯林内发生繁殖较快,阳坡、林间的边缘地带、距离住宅区近的林区舞毒蛾发生较重。一般在过度放牧、滥砍乱伐等情况下,林间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创造了利于舞毒蛾繁殖发生的气候条件,导致虫害暴发[4]。
舞毒蛾的成虫对光线表现出一定的趋向性,雄蛾一直成群在林间乱飞,因而得名“舞蛾”。一般雌蛾的身体比较笨重,羽化中无法飞翔,通过分泌性诱剂吸引雄蛾与之交尾。交尾后雌蛾在树干、石块下、主枝等位置产卵,在气候寒冷的条件下主要在树干基部集中产卵、堆积成块,上方明显可见到一层厚厚的雌蛾腹末的体毛,这些体毛可保护卵块耐受-20 ℃的低温条件以及长时间的泡水。单只雌蛾产卵数一般为400~1 200粒,成虫的寿命平均12 d左右。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林业措施
在林间禁止砍伐、放牧等,保护林下植被。在营造人工林时,尽量营造不同林木组成的混交林,加强管理,尽快形成长势高大、发育良好、地下植被丰茂的复合型林带[1]。采伐时注意方式,要求采伐后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均匀郁闭[1]。开展抚育工作时尽量避免林冠密度太稀[5]。在舞毒蛾发生面积较小、程度重的林间,可在幼虫孵化期人工采集卵块、销毁,降低林间虫口基数。
3.2 物理方面的措施
秋、冬季或刚进入春季时,将林间的舞毒蛾卵块刮除,并集中烧毁处理。在舞毒蛾高发年份,草丛、石崖、树干等位置有大量的卵,卵期持续时间很长,可以人工收集进行销毁。雌蛾羽化时常静伏、集中在一起,可以人工捕捉灭杀。此外,可在林间悬挂诱虫灯等进行捕杀,结合林间舞毒蛾开始羽化的时间、羽化高峰期等关键时间点,在林间悬挂频振式杀虫、黑光灯+高压电网,诱杀效果较好;在各种光源中,以黑光灯诱杀的效果最佳;在各种波长的光源中,诱杀舞毒蛾总量以及雄虫量最多的是320~585 nm波长,诱杀雌虫效果最好的380 nm波长。
近些年新兴起了一项新技术——微波辐射技术,具有消耗能源低、无污染、无残留等优点,在很多行业逐渐得以推广。舞毒蛾等病虫害的防治也可以采取这一措施。研究表明,用微波射线对舞毒蛾的虫卵进行辐照,当剂量达到一定程度時可明显改变幼虫的孵化率,降低林间虫口基数。
3.3 生物措施
舞毒蛾的趋性化较强,可以通过人工合成的性诱剂诱杀大量成虫[6]。舞毒蛾的天敌数量比较多,目前我国报道的天敌种类超过60种,如幼虫期的主要天敌包括寄生蝇、绒茧蜂等,卵期主要的寄生天敌包括大蛾卵跳小蜂等,对这些天敌资源进行重点保护,可以减少林间化学药剂的使用[3]。目前,很多天敌在林间舞毒蛾的防控中得到了较大范围的应用,除了一些捕食性天敌的捕食等造成的舞毒蛾致死以外,在舞毒蛾的卵期至蛹期,因寄生性天敌昆虫寄生而致死的个体比例占到了30%以上,大幅减少了林间化学药剂的使用量。
3.4 化学措施
在虫害防治的所有技术中,化学防治效果最快,可以对林间有害生物的数量进行快速控制。目前,在舞毒蛾防治中常见的药剂有呋喃虫酰肼、3%高效氯氰高效菊酯、吡虫啉乳油、甲氧虫酰肼等。木兰林场目前在舞毒蛾等虫害的防治上一般实施无公害防治。针对林间舞毒蛾等食叶类害虫都是选择植物源药剂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对于已经成年、林间郁闭的林分,主要选择喷烟方式防治;对于林龄小、林间未郁闭的林分则选择喷雾方式进行防治。如此可以准确地对准靶标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符合无公害防治的要求,有助于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增加林间生物多样性。
4 参考文献
[1] 丁峰,高宗川.舞毒蛾生物学特性观察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16(5):36-37.
[2] 赵振平.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无公害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9(10):177-178.
[3] 刘岩,周拓,邓小芳,等.长春地区舞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和综合防治[J].吉林农业,2011(12):93.
[4] 兰星平,万志民.舞毒蛾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技术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1996(4):1-6.
[5] 张丽茹,张春茹,姜韬,等.舞毒蛾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2):139-140.
[6] 战怀利,李忠宇,刘胜华.舞毒蛾综合防治措施及方法[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