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烦 刘 丹
(1.凯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11;2.凯里学院大健康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11)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作用和地位逐渐凸显,对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研究越来越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有力地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本文从探讨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出发,分析黔东南州苗侗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剖析黔东南州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路径,以期为黔东南州苗侗民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作贡献。
Hartley认为创意产业就是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媒体、新技术结合后的表现形式;路海英等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创造财富的新模式,也是未来最满足并服务于人们个性化消费和多样性需求的产业。李技文认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向民族文化资源的拓展与延伸,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子范畴和延展形态。笔者认为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民族文化产业为基础,以创意为核心,以现代先进技术为手段,以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为内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兴产业。
近年来,黔东南州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形成了民族歌舞演艺产业、民族特色饮食和医药产业、民族文化节庆会展产业、民族民间工艺产业、传统体育娱乐活动产业,衍生出一大批具有苗侗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如:侗族大歌剧《行歌坐月》、苗族歌舞剧《仰欧桑》等歌舞剧;苗侗牛羊瘪、苗族酸汤、侗家腌制系列民族特色饮食食品;苗医、侗药等民族康养文化产品;苗族姊妹节、侗族大歌节、苗年节、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等系列苗侗民族节日;苗侗族服饰、织锦、刺绣、蜡染、银饰、芦笙、剪纸等系列民族民间工艺品;斗牛、斗鸟、斗鸡等传统体育娱乐活动。
黔东南州苗侗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拥有的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扩展名录的项数是贵州省各市州中最多的,总共达到了56项,占贵州省的53.33%,远超其他的市州。在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和传统技艺类最多,分别为15项、14项,占黔东南州总量的51.8%。黔东南州民俗类主要有黔东南州的侗族服饰,雷山县的苗族鼓藏节、苗年,台江县的苗族姊妹节、苗族独木龙舟节、苗族服饰,榕江县的苗族鼓藏节、侗族萨玛节、侗年、苗族栽岩习俗、苗族服饰,黎平县的侗族萨玛节、规约习俗(侗族款约)、月也,剑河县的苗族服饰;丹寨县的苗年、苗族服饰,天柱县的歌会(四十八寨歌节),镇远县的三月三(报京三月三)15项19处。黔东南州传统技艺类主要有黔东南州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凯里市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织锦技艺,丹寨县的苗族蜡染技艺、皮纸制作技艺,雷山县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织锦技艺,镇远县的赛龙舟,台江县的苗族织锦技艺,黎平县、从江县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黄平县的银饰制作技艺、蜡染技艺(黄平蜡染技艺),麻江县的枫香印染技艺、苗族织锦技艺,剑河县、台江县的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14项18处。
表1 贵州民族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统计表 单位:项
资料来源:根据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扩展名录整理所得
黔东南州文化产业产业通过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蓬勃发展,不断的培育和壮大文化市场主体,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动力。贵州省产生了一批具有贵州多民族文化特色,具备一定市场开拓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市场前景、发展势头良好的文化企业。2013至2019年,贵州省文化改革发展办根据《贵州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申报评选管理试行办法》评选出七批73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黔东南州11家,占总数的15%,其中第一批3家,第二批4家,第四批2家,第六、七批各1家。黔东南州这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多是具有苗侗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如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台江县施洞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雷山县苗族银饰刺绣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黔东南州九黎苗妹工艺品有限公司、贵州晟世锦绣民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黎平县肇兴侗寨文化旅游区等。
黔东南州科技创新有待加强,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环保、电子信息以及传统优势科技领域,对出版、设计、电影录像及动漫、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流行音乐等行业明显不足。科技投入有待提高。2018年黔东南州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入选省级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企业11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创业平台29个,省级科技型企业备案489家,其中涉及文化产业的企业更少,科技文化创新研发投入比重较低,专利和专利创意转化有待加强。
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文化创意产品创意不够,高端产品不多,同质化特征明显,附加值低,产业链仍不够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尚未实现紧密结合,产业集聚效应较弱,规模效应没有充分挖掘。比如,虽然黔东南州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却没有很好结合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创意产品,致使黔东南州的文化旅游仍然以较低端的观光旅游为主,缺少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缺少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品牌企业。
黔东南州人才储备及吸引力不足,拥有高等教育学校、高等教育学历劳动人口不足,黔东南州仅有3所高等教育学校,其中,本科院校1所,高等专科学校2所,总体培养学生规模3.2万人左右,应届毕业生0.9万人左右。产品设计和策划人才相对短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高层次优秀人才流失现象时有发生,这和政府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有关
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聚焦苗侗“原生态”民族文化,以网络技术3D打印技术等高科技和苗侗民族文化来丰富黔东南州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对苗侗民族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改造与升级,深挖苗侗民族特色和创意基因,大力发展“互联网+苗侗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形成苗侗民族特色化、多样化的文化创意产品与创意服务,打造苗侗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提升文化创意产业附加值。着力打造以企业为载体,以技术为手段,以应用为目标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打造文化创意龙头企业。
强化文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壮大骨干企业和科技文化领军企业的规模,确立苗侗民族核心文化元素,深入挖掘提炼苗侗民族文化资源,分析其本质属性和外延,打造多元化的苗侗特色创意商品和民族文化特色体验项目,形成有主题、有优势特色、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基地,探索苗侗民族特色产业型、科技型、休闲娱乐型、艺术创作型文化创意基地,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强化文化创意基地的民族特色、集聚和示范作用,促使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不断扩展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集群效应。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核心动力在于创意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在人才发展规划和地区发展规划中,加强文化、艺术设计等领域创意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建立专项政策和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平台引导人才流向文化创意产业,加大创意人力资本投入,重视创意人才的储备,强化创意企业支持,吸引创意人才,培育创意阶层,激发其创意潜力,营造良好的创意环境氛围。加强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设置产学研中心和培养基金,激发创意思维,加强在职培训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强创意人才的在地养成,形成本土化的苗侗民族特色的创意阶层。